魏启后谈草书的学习

由于书法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因此在认识上也是多样的,不应该强求一致。但是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认识之间,也还存在着是与非、好与不好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研究又是必要的。

关于学习草书,平时与爱好书法的同志之间的讨论,常常涉及到的有以下几个问题,现简要地加以整理,供初学草书的同志参考,并请批评指正。

为了帮助初学阅览和购求草书法帖,选择自己作为常课的范本,将几种主要的古代草书法帖分列如下:

1、章草

①汉代竹简

  • 《永元器物簿》书于东汉永元五年至七年(公元93—95),历时两年完成。是隶草向规范的章草突变的标志性作品。居延汉简绝大多数原本都以细麻绳编联成册,出土后,因麻绳腐烂断绝,原有册书尽成散简断片。“永元器物簿”出土时,仍保持原状,由77枚简编联而成,其中2简无字,乃首批发现居延汉简一万余枚中完整册书仅存两种之其一(其二为“永光二年候长郑赦予宁书”,由3枚简编联而成),为整理其它简册提供了依据。《永元器物簿》全册长91厘米,是目前发现保存编联最长的简册。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

②西陲残纸

  • 西北简纸出土以前,魏晋书迹存世的实际只有陆机(261~303)《平复帖》九行八十四字而已。至于王羲之一门书翰,全是唐人的摹本,虽然勾摹精湛,但神彩气息无疑要比远逊于原作,后人难于从中推求原初的笔墨情致。楼兰出土的汉文简纸,纪年最早的是曹魏嘉平四年(252)残纸,年代比《平复帖》还早数十年!出土的文书有信札、练字纸、公牍等等。一般公牍和正式书信的字迹比较整饬规矩,信稿、练字纸则信手涂抹,往往在不经意处显露笔法情趣。据称三国时钟繇为得蔡伯喈笔法“搥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后来他令人从韦诞之墓盗得,才如愿以偿,笔法更臻高妙。这个故事不管是否真实,都很说明“笔法”的重要,元代赵孟頫还特别强调“用笔千古不易”。西陲简纸文书一出,今人得以在千载之下大饱眼福,真切地揣摩古人笔墨,而不必再受刻本传拓失真之苦。

③西晋陆机平复帖

陆机《平复帖》 故宫博物馆藏

  •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 楼兰文书残纸,是指在楼兰遗址发现的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的真实用笔,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

④松江本急就篇

松江本(《明搨松江本急就章》)

  • 《急就篇》,又名《急就章》,西汉史游编,是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通用的童蒙识字教材,至唐代中叶逐渐被《千字文》所取代。《急就篇》从秦汉字书中脱颖而出并且流传至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跟书法的结合。《说文解字》之前的字书,罗列文字,缺乏注释,收字也不求全面,往往兼有蒙学读物的性质。同时,从《史籀篇》到《苍颉篇》再到《急就篇》等字书,都与各个时代的书体密切相关,都是当时的书写模板。然而,作为“博闻之说”和“备物之方”的教材,《急就篇》在后世的影响和价值却远远超出了教育学的范畴,不仅历代许多书法家都曾摹写过此篇,而且郑玄、孔颖达注经、李贤注史都曾引用过其中文句,更不必说唐宋以后的诸多专门注疏研究者了。

⑤宋克临急就篇墨迹本

明代宋克章草急就篇

  • 宋克所书急就章,不只一本,现存的就有故宫藏本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就故宫博物院藏本而论,行笔劲健,章法严密,首尾相顾,气势相连给人以“结意优美”的感受。其笔法十分流畅,行、草相杂,变换自然,笔势翩翩,笔意古雅。粗犷的波脚与瘦劲的笔画巧妙结合,相映成趣,确实给人以“结意纯美”之感。从他“聊以自备遗忘”的自识,结合全篇精绝谨严的面目,可知这是宋克经意临摹,以兼备古法之神与形的得意之作。

⑥出师颂

索靖(传)《出师颂》卷,纸本,章草书,纵21.2cm,横127.8cm

⑦月仪帖(传索靖书)

2、今草,又称小草,它是在章草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草书中流行最广的一种书体。相传后汉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波磔笔画,使字外出锋的波挑,变為向内呼应的收笔;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甚至有了字型大小攲正的自由放纵,比章草更便利书写,形成所谓的「今草」。张怀瓘《书断.书断序》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即是说明了章草变為今草的过程,也说明了今草与章草的不同。

今草诞生后,就特别受到书家的重视,尤其经过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為代表的晋代文人继承并发展了张芝始创的草书,风格面貌為之一变,今草的体式已完全成熟,得以放出异彩,成為草书的标準。晋朝之后,今草的风貌基本上已跳不出二王系统的笼罩。各朝重要书家除二王之外,南北朝有王慈,隋有智永,唐有孙过庭、贺知章、李怀琳,五代有杨凝式,宋有米芾、薛绍彭、宋高宗,元有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巙巙、饶介,明有文徵明、李东阳、王宠,各自名重一时。

①王羲之一门书翰(唐摹)

  •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献出。《宝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传之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夏(中甫)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重装后,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辽宁省博物馆藏。

②王羲之传本墨迹(唐摹)

《长风帖》,唐摹本,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远宦帖》又称《省别帖》,草书,6行,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馆本十七帖

    ④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

    • 智永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⑤孙过庭书谱墨迹本

    •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学论著,其墨迹至今犹存。因文末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的句子,引起历代学者对《书谱》的不同看法。或以为另有正文,此仅序言,故有题作《书谱序》者。或以为此即正文,分裱两卷,故有《书谱》卷上、卷下之称者。

    ⑥宋赵构书真草千字文墨迹本

    • 南宋宋高宗赵构《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绢本,23.4×484.8cm,现存上海博物馆。

    ⑦元·揭傒斯真草千字文墨迹本

    • 元代揭傒斯61岁临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纵28厘米;横432.5厘米,元统二年(1334)九月,上海博物馆藏。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延祐初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元统初官升至侍讲学士,赠护军,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故世称“揭文安”。总修辽、金、元三史,著有《文安集》十四卷。工诗文,贯通经史百家。为文叙事极为严整,语简而当,与虞集、杨载、范梈并称“元诗四大家”。善书。正、行书师晋人,苍古有力。书法名重当时,国家典册及功臣家传赐碑,遇其当笔,往往传诵于人。四方释老氏碑版,购其文若字,袤及殊域。《元史》卷一百八十一有传。

    ⑧阁帖等丛帖中的二王及晋唐人草书帖

    (残本大观帖、宝晋斋法帖、澄清堂法帖、临川李氏本和肃本淳化阁法帖都是较好的本子)

    宋拓《大观帖·太清楼帖》卷八翻墨本

    • 《宝晋斋法帖》是南宋曹之格所刻,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谢安《八月五日帖》外,余均王羲之书;第六、七两卷,为王献之书;第八卷为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涣之四人书;第九、十两卷为宋米芾书。明清以来,通常所见的十卷本、二十卷本、三十卷本均仿《阁帖》体制,为历代君臣书,显然都不是《宝晋斋法帖》原本。传世真本仅有上海图书馆藏宋拓十卷一部,系孤本。

    3、狂草,又称“醉草”或“大草”,含有情感跳跃、奔放激越的意思,是书家在忘我状态下创作出的,迸发、洋溢着强烈笔墨意趣,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艺术境界。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他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高的、心灵的反映;化实境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①张旭 古诗四帖 墨迹本

    •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②淳化阁帖中除张旭两帖外,标题为张芝的知汝帖和王献之的消息帖等八帖,都可视为张旭的作品。阁帖王献之草书中之放纵者,是狂草的鼻祖。

    《冠军帖》(《知汝帖》) 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

    王献之消息帖

    ③陕刻张旭肚痛贴

    ④张旭草书千字文残字

    • 张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人称“ 张长史” 。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继承多于创造。以草书成就最高,能独创新意与发展,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常大醉,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 ,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 张颠” 的雅称。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 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 吴中四士” 。

    ⑤快雪堂颜真卿草书帖

    颜真卿《湖州帖》,纸本,行书,纵27.6cm,横50.2cm

    ⑥怀素自叙帖墨迹本

    • 怀素自叙帖(局部)

    ⑦怀素苦荀帖墨迹本

    唐 怀素《苦笋帖》

    ⑧怀素三帖(藏真帖、律公帖、贫道帖)

    唐 怀素《藏真帖》

    怀素 律公帖

    唐 怀素《贫道帖》

    ⑨杨凝式神仙起居帖(墨迹本)

    规格:纸本  27*21.2cm  8行 85字

    神仙起居法。行住坐卧处,手摩脅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残臘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下一草押)。

    《神仙起居法》是杨凝式书写的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方法,文体近似口诀。

    ⑩杨凝式夏热帖

    《夏热帖》,五代,杨凝式书,纸本,手卷,纵23.8cm,横33cm。草书8行,共32字。

    • 《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内容大致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