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峰 | 有温度的医生(二)
我做医生时间也不短了,说句掏心窝子话:我工作的头十年,经常觉得自己在创造奇迹。在我工作十年之后,我已经不再相信什么奇迹了。你觉得那是奇迹,只是因为你自己的无知和肤浅而已。任何奇迹的背后,都有一个符合科学逻辑的解释。
很久以前碰到一例患者,老年男性,既往高血压病10年,长期服用降血压药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外伤后1小时到外院,CT检查为颅脑损伤,3小时后病情加重,再次复查CT已经非常严重,脑疝形成,在外院就诊时,专家会诊后建议放弃回家,手术治疗价值不大。而家里人可能短期内难以接受,强烈要求到我院救治,从病情严重到我院接诊,5个小时已经过去了,说实在的话,我见到病人时已经生命垂危,叹息样呼吸,呼吸道不畅,病情的严重性不言而喻,治疗原则都是一样,预后极差,生命垂危,手术价值不大。但家里人一时半会接受不了,强烈要求到重症医学科(ICU)继续维持治疗。
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颅脑损伤出血,手术后再出血概率极高,加之脑疝时间太长,脑受压缺血严重。不料想,不知道谁(是其他医生?是其他亲戚?)给了家属们虚无缥缈的信心和看不见光明的希望,当晚急诊做了手术。结果自然和预料的一样,术后复查和术前相比,出血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多,为了降低颅内压,骨瓣自然得取除,再次输注血小板、血浆、凝血因子等等。下午又给家属谈话后二次手术清理血肿,术后复查,一次不如一次。36小时,治疗费用已经接近10万,只能维持生命体征治疗。
有的医生认为,所有的限制都源自思维的守旧,所有的改变都源自思维的转变,所有的奇迹都源自思维的升华。然而聪明人具备学习和记忆能力,智慧的人具备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我就在反思自己,难道我们思维守旧?
回忆起在当医生的15年头,一个年轻的男性,外伤后来院,先后2次手术,住院半年,花费无数,出院后反复抽搐,几乎植物生存状态。随后父母亲去世,姐姐、姐夫离婚,他就和姐姐生活在一起。每过一段时间,家人要来医院给病人开处方药(抗癫痫药物)。那个年轻的姐姐言语迟滞、精神疲惫,每次见我都要跪下嚎啕大哭,说后悔当时没听医生的话。现在回忆起当时情况,真的觉得自己也似乎没错。结果呢?然而,今天对一个经过无数次家庭、无数个治疗指南、专家共识已经证明的事实,还需要再次尝试?决不能为了治疗而手术。手术台上精湛的技艺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而言,只是决定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圈内大咖讲过:“有些病不必急治,有些手术可以缓做”,这个告诫永不敢忘记。
我坚信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不应该盲目夸大手术的作用,是手术就应该有适应症和禁忌症。要时刻记住手术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术者应该权衡好风险与获益。一个术者能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那么他一定不会做的不好!这里仅谈的是理论架构。
医生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差距往往不再是手术技能本身,而是理念认知的差距、表达展示的差距。学科带头人与普通医生的差距,往往在学术视野、学术前瞻、学术表达等方面。做好临床务实工作,是基础。病人的口碑就是就是最好的评价,患者好才是真正的好!不能强调手术做的很漂亮,而患者预后不好。理念是方向,技术是手段,预后才是目的。导致燎原的根本,其实不是星星之火,而是已经干枯的草。
现在让一个人有尊严的死去有多难?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有多难?医生错了?家属错了?我,我其实不知道!
在最需要努力的时候,别想那么多,努力去做吧!
4
让人肃然起敬的事情很多,令人费解的事情也不少。
两年前的脑干出血患者,仍然在医院住着,不是住院治疗,而是住家。居民医保的费用花费不菲,爱人早都回家干自己的事情了,夫妻两人形同陌路,住院期间几乎没见到。妻子怼医生说“熬夜伺候把我身体搞垮了,怎么办?我还要挣钱养家!”无奈的母亲仍在坚持陪床伺候,气管切开患者,时不时的发热是很正常,时间长了,母亲总会有疏忽甚至厌恶,一句话“没办法,家里条件太差,没热水,见不上太阳,没法住,医院有双人间,有医生,有护士,好坏他有居民医保。”无语了!
又想起前段时间的那个老年外伤脑疝患者,仍然在昏迷着,气管插管,家属不同意气管切开,儿子女儿早都回到外地的单位上班了,只有老人在医院躺着。刚开始的豪言壮语,火热的激情早都荡然无存,好多后续治疗因为家属不签字,无法继续进行,在等待着......花费自然不小,只是职工医保,对家属影响几乎没有!所以最让人感到心痛的并不是明知患者已经时日无多却束手无策,而是患者身边冰冷的世界。
也有理智的家属,但是亲戚们的“热情”却导致了错误的结局。脑出血合并晚期脑疝,不建议手术治疗,患者爱人及儿子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后也同意回家,可是亲戚们却说“病人年轻,尽心呢,不治怕不行,没事,咱没钱世上有钱,有大家呢。”糊里糊涂的爱人签了字,做了手术,术后结果自然和预料的一样,次日因手术费用交不上,亲戚们全都要求拉回去,找熟人,托关系,寻医生想回去。手术仅仅是走了个过程而已。演员演得很好,观众是谁却不知道?这幕剧中,术前的仗义执言和术后的隔岸观火区别太大!
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走下去,否则前面的所有付出全都付之东流。最后一线生机,我们不能轻言放弃,我们会很累很苦,但无怨无悔,因为病友时时带给了我们惊喜,换回了医者的幸福。
我越来越看不懂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有时候甚至越来越看不懂浮浮沉沉的自己。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希望能把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更加需要帮助的病友身上!仅此而已!
ღ作者:贾云峰,洛川县朱牛人,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会脊髓脊柱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神经急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常委、陕西省神经系统疾病联盟专家组专家、陕北神经重症联盟特邀专家、延安医疗集团神经外科专科联盟秘书长,延安市医疗保障专家、延安市摄影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