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富:李瑞清遗事上(南大往事之十四)

李瑞清

南京大学前身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1867—1920)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首创者。辛亥革命后,李瑞清鬻书上海,成了二十世纪书法界“金石书派”的领军人物。

他在现代教育与书画领域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本文略述其遗事如下:

一、玉梅花庵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清道人轶事》称:“梅翁籍隶江西,而生长读书皆在湖南。少时蓬头垢面,有如呆童,饮食起居,毫无感觉。自言自语,视人则笑,蜷处攻学,余无所知。匿不外出,彼不愿见人,人亦无与彼议婚事者。常德畲公,为长沙学官,闻而往视,觌面问话,触其所学,条对口如悬河。畲公曰,此子将来必成大名。太原王氏所谓‘予叔不痴’者,即此子也,以其长女妻之。”

《世载堂杂忆》

据《晋书·王湛传》记载,王湛少言语,家族中人皆以为痴,侄儿王济瞧不起他,见他床头放着《周易》,便说:“你也用得着此书?试说说其中的道理。”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而有奇趣,皆其闻所未闻,王济不禁肃然起敬。晋武帝也以为王湛痴,见到王济便问道:“卿家痴叔死了没有?”王济回答道:“臣叔殊不痴。”后来王湛官至汝南内史。

畲蓉初用此典故,可见他对李瑞清之赏识。

刘氏所述,基本属实,但畲蓉初非“长沙学官”,而是常德朗江书院的主讲。

李瑞清《书曲江手迹后》说到过有关情况:“余幼性绝钝,稍稍习《礼经》,年十七八,尚不能执笔为破、氶题。外舅畲蓉初先生归老于家,主讲朗江,从学者数百人,日列帐谈艺,每询余,则芒昧不知所对。外舅因手钞国朝诸子文授余曰:‘此以经术古文为文者。’余读之不解辄欲卧。”(《清道人遗集》,黄山书社,2011年,下略,P64)

《清道人遗集》

畲公嫁女的故事有不同版本,比较可靠的当推李瑞清的入室弟子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所述:“先是,公幼受知武陵畲公祚馨,妻公女,受聘遽卒。以六女妻公,先逝,继配以七女,又先公卒。公遂鳏终身,更字‘梅痴’,以志隐痛。”(P100)

李瑞清在《亡室畲梅仙墓志铭》中介绍过他和梅仙的短暂婚姻:“梅仙序居六,范淑人出也。年十六归余,明年(1885)之广西,又明年(1886)返长沙,寓城南之带郭园。又明年(1887),以难产卒,时光绪丁亥八月六日,距适余才二载馀也。悲哉!”

“方梅仙之适余也以甲申(1884),时吾父从征越南,边事多警,母夫人忧郁,时形诸颜色,梅仙每见,则皇皇不自安,必思得母夫人欢然后已。尝易服作男子装,登堂拜母,母惊起以为他客,既而梅仙笑,母知亦笑。又或诵稗官小说及古今忠孝行事以遣之。”

李瑞清1920年作 篆书对联

还称她“能邕勰无间言”。(P200)“邕勰”当指蔡邕与刘勰,可见梅仙文学修养还是挺高的。

李瑞清悼念畲梅仙的诗也相当感人,如《春日元配畲梅仙墓下作》前半首云:“驾言出南郭,零涕陟重冈。冈上有孤坟,荆棘互低昂。仓庚助哀响,杜若自春芳。眷眷想蕙质,凄怆促愁肠。夙夕誓同穴,永永毋相忘。欢宴遽几日,泉路终茫茫。”(P291)

据《李氏族谱》记载,畲梅仙葬于长沙城南莫家垄。

李瑞清还写过一篇《继室畲玉仙传》,略云:“继室畲玉仙者,名钦淑,湖南武陵畲祚馨公第七女也。”“光绪庚寅玉仙来归。”“玉仙归余不盈三载而遂殁。”

光绪庚寅为1890年,李瑞清时年二十四岁,与畲玉仙结婚。

光绪癸巳为1893年,李瑞清时年二十七岁,畲玉仙就病死了,李瑞清从此终身不娶。

李瑞清绘画作品

为了寄托对亡妻的哀思,李瑞清将梅花当作畲氏姐妹的化身,并形诸歌咏,如《邓尉看梅悼逝》:“睹此冰雪姿,起余卅载伤。花气淡如烟,恍惚见容光。夙申偕隐誓,今馀同穴望。魂兮倘翩来,与子将翱翔。”(P30)

李瑞清还喜欢请人为他画梅,如其《索何铁根画美人笺》云:“君固豪士,乃善画美人。李瑞清芚然一杜多耳,顾独喜君所画美人,傥犹有情根耶?献上生绡一幅,为我写万梅花下一淡妆女郎。”(P179,“杜多”,梵语,指没什么欲望的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李瑞清还请陈衡恪为其画白梅。(P294)显然,这都是为了寄托他对畲氏姐妹特别是梅仙的怀念之情。

李瑞清还写过一首騒体赋《悲璚支》,璚支为玉名,这里似用来比喻亡妻玉仙。

此录其写梦境一段为例:“魂姗姗而偏来兮,形茕茕而若怯。既面余亦掩涕兮,且讽余以自宽。抚余绸之单薄兮,怜余之夜寒。申申劝余之崇德兮,复劝余以加餐。风飒飒而洞邃兮,君思妾而耿耿。閟幽宫之郁郁兮,妾思君与天永。哀年命之不长兮,叹繁华之易摧。恻松门之黯黯兮,身欲却而转回。鸡伊喔而振声兮,惕警觉而无见。形随魂以潜怛兮,泪涟洏其如霰。”(P106)

《李瑞清书礼器碑》

于此可见,妻子对他是多么体贴,多么留念。夫妻间天人永隔是多么痛苦。

李瑞清爱梅,也爱玉,所以他号梅痴、梅庵,也号玉梅花庵,如1912年4月21日《神州日报》曾刊出《玉梅花庵道士鬻书后引》,同年6月12日该报还刊出过当时李瑞清的住址:“李梅庵,新靶子路横滨桥北首路西玉梅花庵李寓”。

他的临古诸跋题为《玉梅花庵临古各跋》,他的论书著作题为《玉梅花庵书断》,都说明了这一点。

显然,李瑞清号梅痴、梅庵、玉梅花庵都是为了怀念他已故的妻子梅仙和玉仙。

1915年,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旧址,成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6年,校长江谦为纪念李瑞清主持两江师范学堂的功绩,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用带皮松木造三间茅屋,取名“梅庵”。门前木匾上有李瑞清写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八字校训。

梅庵

1933年,茅屋改为砖混结构,面积204平方米。匾额“梅庵”二字为柳诒征书,所署时间为“民国卅六年六月九日”。

曾熙、胡小石等在李瑞清墓附近还建了玉梅花庵。将纪念李瑞清的建筑取名为“梅庵”,“玉梅花庵”可谓善解人意。

二、李瑞清与魏光焘

李瑞清于光绪十九年(1893)到江西南昌参加乡试,中了举人。

次年(1894)进京参加会试,中了进士。

又次年(1895)在京参加殿试,置二甲朝考一等,选翰林院庶吉士。

不久,李瑞清念母亲病重,便请假回家探望,于途中获知母亲去世噩耗,痛不欲生。

光绪二十五年(1899),其父在云南权篆迤西兵备道,李瑞清于这年春天入滇省亲,由于闲居多暇,便写了《梅花赋》、《日赋》、《秋月赋》,特别是《秋月赋》,一时传颂,纸为之贵。

魏光焘

晚清重臣魏光焘(1837-1916)字午庄,湖南邵阳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调任云贵总督,下车伊始便向同乡李必昌咨询政务,李必昌特地让儿子李瑞清写了篇《代大人拟上滇督魏午庄书》,该文依据国内外政治形势与云南所处地理环境,提出了四点对策:“一曰劝团练以实内,招游勇以御外;二曰广开矿以裕财源,整商务以塞漏卮;三曰精机器以制械,扩学堂以育才;四曰联官民以一志,抚土司而防边。”(P173)

此信充分显示了李瑞清的才华,字又写得好,给魏光焘留下了深刻印象。

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李必昌退休,瑞清随父回到了湖南长沙,阴历八月初四,父亲因病去世。

李瑞清在家服丧期间,仍与魏光焘保持着联系,还特地绘画题诗为魏光焘祝寿,诗题为《古松歌寿魏中丞》,末数句云:“我今长啸归故乡,自惭翮短不能翔。敬献此图介公寿,颂公寿考永无疆。”(P17)

诗中表达了希望获得提携的愿望,于是魏光焘便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阴历十月聘请李瑞清任云南学堂教习。胡思进《退庐文集·送李梅庵南归序》谈到了这一点:“壬寅(1902)十月,邵阳魏公氶诏开云南学堂,聘梅庵为教习。”

《李瑞清书法选》

魏光焘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改任两江总督,遂延揽李瑞清入幕。双方关系很融洽,当年阴历六月二十日,李瑞清还写了《荷花生日邵阳尚书置酒张饮莫愁湖上时久旱得雨池沼微凉作此奉谢》一诗。(P113)

李瑞清任魏光焘幕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指导魏光焘的儿子魏肇文等读书写字。

魏光焘之孙魏荣爵曾说过:“魏光焘对李的书法至为欣赏。在我父亲魏肇文未就读日本前,祖父魏光焘严格要他随李学书法。李别名梅庵,又称清道人,父遂取名桂庵,我长叔亦有拜师者,故贡为幕府,亲如家人。传闻梅庵先生曾向祖父说:‘令郎书法已尽取我长而过之!’这自是谦逊之词,祖父以玉砚馈赠以示尊重。”(《从三江师范创办谈到魏光焘和李瑞清》,载2001年3月1日《南京大学报》)

魏光焘塑像

李瑞清《跋自临黑女志》也提到了这一点:“武伯学此碑,大有悟入处。冬窗蚤暄,研冰欲解,临此。”(P150,“武伯”即魏肇文字)李瑞清去世后,魏肇文等兄弟八人合写了一副挽联,对他们的老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之情。(P263)

魏光焘在调任闽浙总督前,还特地代李瑞清纳赀为道员,分江苏试用。

光绪三十年(1904)阴历七月二十日,魏光焘奉调闽浙总督,继任为原山东巡抚安徽人周馥。蒋国榜谈道:李瑞清守父丧期满,“乙巳(1905)改官道员,分发江苏,总督为安徽周公馥。时朝旨废书院,兴学堂,罢私塾,设师范传习所,一时寒畯哗然,不赴考,周公急委公为传习所总办。”(P98)

他的堂弟李云麾说得更加具体:“周馥继魏督两江,器兄且逾于魏。时初改学制,废书院,罢私塾,于江宁筹设师范传习所,不于此出不得为童子师,期尽化私塾为学堂,而士之仰束修膏火为活者众,哗阻不前,事且僵。兄适于是时到省,周见牒如获至宝,即日委为师范传习所总办。”(P274)

李瑞清临碑四屏

张之洞奉命对此次学潮作了调查,并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二十九日上《查明周馥参款折》谈到了该事件的具体情况:“本年二月,该署督饬改凤池、尊经两校士馆为师范传习所,即以向来肄业之生童充之。该生童向不住馆,或以训蒙为业,或仰膏火赡家,恐取入传习所后功课既繁,又兼失去膏火,不无觖望,遂借口所定功课钟点太多,于署督亲临考试点名时,大众将首先应名接卷之两生拖下不准应点,一哄而散。”

李瑞清上任后对考生采取了区别情况分别对待的方法,风波很快平息了下去。

1905年5月24日《中外日报》以《招考传习生出榜》为题作了报导:“师范传习所总办李梅庵观察,前月下旬,会同学务处司道,分期考选本籍、客籍各士子,现已将试卷评定甲乙,出榜晓示。计生员正取五十名,副取八十名,童生正取三十名,副取五十名。凡不愿入所肄业者,仍准按月考试,书院以资赡养而示体恤。”

李瑞清书法

正因为李瑞清处理师范传习所风波卓有成效,所以很快就被周馥任命为三江师范学堂的代监督,1905年7月6日《时报》以《委代三江师范学堂监督(南京)》为题作了报导:“三江师范学堂监督徐积余(徐乃昌字积余)观察因欲入都赴引,玉帅(即两江总督周馥)以李梅庵观察办理师范传习所颇着成效,因特委代理师范学堂监督之任,并兼管传习所,日昨已下札矣。”

(0)

相关推荐

  • 拜谒李瑞清墓散记

    原文地址:拜谒李瑞清墓散记作者:王立民书画 拜谒李瑞清墓散记 2001年9月25日早晨,南京还下了一阵蒙蒙细雨.上午8时许,天大放晴,初秋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暖融融的. 这天,我们约定去祭扫师祖李瑞清 ...

  • 里姜村

    里姜村位于金溪县合市镇,在一条偏僻的山谷里,村子既靠山,又面山. 经过一个山嘴,侧面望去,村子坐落在左前方的山坳中,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村前池塘,清冽的池水,一边是伸向池中的洗衣石,一边是茂密的 ...

  • 徐有富:李瑞清遗事下(南大往事之十四)

    五.李瑞清鬻书上海 李瑞清任职期间工资还是非常高的,江宁学务处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所呈<督宪调查两江师范学堂及附属小学校应行核减扩充大略情形清折>云:监督李瑞清,"薪水及夫 ...

  • 徐有富:李瑞清遗事中(南大往事之十四)

    三.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 李瑞清是教育救国论者,他在<与张季直书>中说:"中国前途,除办学外,更无第二条生路,公不可不一注意也."(P179."季直&q ...

  • 徐有富:关于《方湖日记》(南大往事之十九)

    "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们班所有人的命运,为了逃避无聊的派别斗争,有位同学竟躲到陶渊明当过八十几天县令的彭泽县,在一家小工厂里当起了临时工,还幸运地结识了一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女儿, ...

  • 徐有富:大教育家柳诒徵(南大往事之十六)

    柳诒徵先生 吴宓在<空轩诗话>中甚至将柳诒徵与梁启超相提并论,指出: 近今吾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先生联镳并驾,而其治学方法亦相类似者,厥惟丹徒柳翼谋先生诒徵. 两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 ...

  • 徐有富:读《郦亭诗稿》(南大往事之十五)

    我偶然读到史学大师朱希祖的一首小诗<自嘲>:"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便到书店买了套<朱希祖文集>,因为 ...

  • 徐有富:程千帆先生的闲章(南大往事之十二)

    程千帆先生为人行事充满书卷气,除喜欢引经据典.赏玩字画外,还喜欢用印. 程千帆先生与夫人陶芸合影 程先生去世后,她的夫人陶芸曾将程先生的遗印托南京大学图书馆请南京博物院各印数份,装订成册,共收印章九十 ...

  • 徐有富:程先生的藏书哪去了(南大往事之十)

    如今的大学文科教师有了点科研经费,一般都藏有不少专业书.他们的子女却很少有人继承家学,再从事该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于是这些藏书的去向便成了问题. 据说上海有位著名的老教授有一天将自己的几个弟子请到家 ...

  • 徐有富: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上(南大往事之十七)

    在南京图书馆百年馆庆之际,我想起了老馆长柳诒徵. 柳诒徵先生画像 他的成就是将国学图书馆办成了读者的研究院,工作人员的研究中心,珍稀古籍的出版机构,总之都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读者的研究院 国学图书 ...

  • 徐有富:胡小石与董莲枝(南大往事之二十一)

    董莲枝 董莲枝1923年从济南来南京夫子庙演出,仅19岁,颇受文人赞赏.江南才子卢前就是她的粉丝,其<冶城话旧·董莲枝>云:"秦淮歌肆,鼓词盛行为近十年事,众推董莲枝第一.莲枝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