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强:《茄子》(俗讲三题之三)
茄篮寺隐藏在群山之中,甚至邻县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奇怪的寺庙。一开始,小淳在长途巴士上听人说起时,还以为那人没有文化,把“伽蓝”误认作了“茄篮”。但那人反复说,寺里一尊佛像前,供奉着一篮茄子。这令他十分好奇,就对女友说:“我们去看看吧!”女友本来就不喜欢吃茄子,又急着去香格拉里,很不情愿。小淳答应后面的旅行增加去一个随她任选的地方。她觉得这会很神秘,就答应了。
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了茄篮寺。
茄篮寺其实很小,也有些破旧。但山门上,确实写着“茄篮寺”三个大字,字迹已经有些斑驳了。
寺里只见到一个老僧人,正在大雄宝殿扫地。小淳过去问:“老师父,茄篮寺为什么叫茄篮寺?”
“你为什么是你?”老僧答道,依旧扫着地。
小淳向女友做了个鬼脸,走到功德箱前,投下了一张纸币。“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老僧说:“以前啊,有一年,山里大旱,一下子来了七八个没饭吃的孩子,到寺里乞讨。寺里小,容不下那么多孩子,方丈便把他们召集到一起,问了一个问题,青蛙和蟾蜍有什么区别。一个说:青蛙小,蟾蜍大;一个说:青蛙漂亮,蟾蜍难看;一个说:青蛙跳得远,蟾蜍蹦得近;一个说:青蛙可以吃,蟾蜍有毒……(老僧说到这里时,小淳想到,青蛙只会坐井观天,癞蛤蟆却敢于幻想吃天鹅肉。)……方丈忙说阿弥陀佛。这时,有一个却说:众生平等,青蛙和蟾蜍没有区别。方丈闻言,十分高兴,连说善哉善哉!后来就留下了这个孩子。方丈死后,他就成了茄篮寺的住持。”
老僧带他们来到后面的弥勒殿,左侧有一尊像,老僧说:“这就是那个住持的坐化金身,大家都管他叫茄篮菩萨。你听说过鱼篮观音吧,一样的,一样的。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他二人看时,只见茄篮菩萨的塑像前,放着一篮茄子,表情庄严。
老僧说:“你们不知道啊,茄篮菩萨死得苦呀!他一向慈悲为怀,真是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有一天晚上回房睡觉,因为天黑,不小心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那个东西好像还发出一点响声。菩萨觉得是踩死了一只蟾蜍。那天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又是后悔,又是自责,以为自己枉害了性命。半夜,果然听到有人来敲门觅命。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小淳忽然觉得茄篮菩萨的庄严中有一点凝重、悲苦。女友有些紧张地把他往外拉。
老僧带他们转到寺后的一面菜地,说:“原来这里还有一间僧房,有一年来了个读书人,住在这里用功,说是要考举人的。听说他祖上当过官,后来破落了,身上没有值钱的东西,连穿的衣裳都是住持给他的。但他有一个玉把件,总不离手。他说那是青蛙,是要蟾宫折桂、一鸣惊人的意思。寺里的火头僧嫌他总赖着不走,就说那是癞蛤蟆。他不但不恼,反而赶着向火头僧作揖道谢,说谢他吉言,他就要蟾宫折桂了。可惜他到底没考上,死后就埋在寺后面了。有人说,他死后变作了蟾蜍。那天夜里,菩萨踩死的就是他。所以,他就来索命了。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老僧带他们走进菜地,一边摘茄子,一边接着说:“因为住持见了鬼,心神恍惚,其他和尚也些害怕。住持就与他们约定,第二天作法事,荐拔亡灵。第二天起来,在廊下却没看到死蟾蜍,只有一个烂茄子在地上。有人说,住持根本没有踩死蟾蜍,他踩到的只是一个茄子;也有人说,是火头晚上偷偷埋了那只死蟾蜍,又放了一个烂茄子。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那个住持还是觉得自己害了性命,坐在蒲团不停地念《度亡经》,白天还好,到了夜里,一边念,一边还用手挥着,好像是在驱走鬼魂的纠缠,又好像是在赶蚊子,念着念着,就坐化了。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回到弥勒殿,老僧把新摘的一篮茄子放到菩萨像前,说:“你们看,供上茄子,菩萨就笑了。——要从这个角度看。”
小淳仰着头,变换了几个角度,仿佛真的看到菩萨嘴角有一丝微笑,他连忙对女友说:“真的,从这角度看,他真的好像在笑呢,真的!”
女友道:“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出了山门,小淳对女友说:“既然到此一游,留个影吧。”老僧不会照相,他们只能互相拍照。
小淳照时,意犹未尽地举着手里开过光的茄子,叫道:“茄子!”
他给女友照时,女友却板着脸。小淳说:“女施主,你能不能笑一下?”
女友抱怨道:“有什么可笑的?笑不出来还要笑,太假了吧?”
小淳说:“刚才那师父不是一直在说,那有什么真啊假的。说真都是真,说假全是假。你假装着说点什么,拍下来可能就像真的笑一样。”
再拍照时,女友赌气说了声:“茄子~”
小淳和女友旅游归来,整理照片,发现在茄篮寺的照片,两人的笑得最自然、最动人。他们把这个经验告诉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于是,照相时,大家都会齐声说:茄子~
2014年11月15日
附记:
本篇依据素材如下:
陈淳《北溪字义》卷下《鬼神》:
昔有僧入房将睡,暗中误踏破一生茄,心疑为蟾蜍之属,卧中甚悔其枉害性命。到中宵忽有扣门觅命者,僧约淳日为荐拔,及天淳见之,乃茄也。此只是自家心疑,便感召得游魂滞魄附会而来。
《六祖坛经》:
吾与汝一偈──《真假动静偈》,汝等尽诵取;见此偈意,汝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僧众礼拜,请大师留偈,敬心受持。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