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聚桂醇注射配合手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分析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6年第22卷第S1期

聚桂醇注射配合手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分析

刘 忠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医院肛肠科 江苏泰州 225500)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聚桂醇注射配合手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2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的外切内扎的手术治疗,治疗组在行外切内扎手术时先予聚桂醇内痔注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愈、总有效率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在术后创面出血、创缘肿胀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例均无继发性出血,随访1-2年,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10例。

结论:采用聚桂醇注射配合手术治疗混合痔,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出血少、复发率低等优点。

关键词:

混合痔;聚桂醇;外切内扎术

文章编号:

1009-8771(2016)02-0108-02

混合痔是一种临床多发病,手术方法也多种多样,但大都存在肛门水肿、创面出血、疼痛等并发症。近年来,我院肛肠科采用聚桂醇注射配合手术治疗混合痔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Ⅱ期以上混合痔,均以肛内肿物脱出为主症,部分伴有齿线上粘膜糜烂、出血。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8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6岁。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排除手术禁忌症,术前清洁灌肠,采用腰麻。

1.2.1 治疗组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右侧卧位,肛周常规消毒,铺巾,消毒肛管及直肠下端,指诊及扩肛。将混合痔牵引出先行观察后即刻复位。用喇叭型肛门镜插入肛内,采用7号细针头注射器抽取聚桂醇,消毒直肠粘膜后,在截石位1、3、5、7、9、11点齿线上进针至粘膜下层,回抽无血液后,边退针边注射,每处约2-3mL,至粘膜呈现皮肤红纹症,注射完毕后消毒进针处,用手指按摩使药液分布均匀。
在截石位7点混合痔的外痔部位作一“V”字切口,钝锐性分离至齿线上约0.5cm处,用弯止血钳沿直肠纵轴方向钳夹痔核基底部,用“7”号线作钳下结扎,结扎后切除结扎组织。同法处理其余混合痔。术毕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塞肛,凡士林纱条填塞创面,纱布压迫固定。

1.2.2 对照组:单纯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

两组患者术后均控制排便48h,排便前晚予“痔康片”润肠通便,便后中药熏洗坐浴,更换敷料,预防使用抗生素三天。

1.3 疗效判定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好转:症状改善,痔核缩小;无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结果

两组患者均住院7~10d。在治愈、总有效率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在术后创面出血、创缘肿胀及复发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例均无继发性出血发生。

2 讨论

1950年Gass和Adams首次提出了粘膜滑动学说。1975年Thomson进一步提出了肛垫下移是痔核发生病变的原因,并确定了肛门垫的位置在肛门的右前、右后、左侧。而在临床上所谓的母痔区,即截石位3、7、11点,正是三个肛门垫之所在[1]。本术式就是在传统的外切内扎的基础上,将硬化剂注射于痔体的粘膜下层[2],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然后逐渐纤维化,这种纤维化组织可以包绕痔核内的静脉及小动脉,从而避免术后继发性出血的发生。同时纤维化的形成,可将已松弛的粘膜借纤维组织重新固定于肛管的肌壁上,从而使已经下移的肛垫上提[3],消除了痔脱出的症状,保证了手术的远期疗效。
聚桂醇是目前欧美国家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硬化药物,主要用于静脉曲张、静脉畸形、血管瘤、内痔及囊肿型疾病的硬化治疗。聚桂醇具有硬化和止血的双重作用,其机理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黏附于注射部位血管内,继而产生炎性病变和组织纤维化,纤维化组织代替病理性血管,导致病理性血管永久性闭塞,从而达到硬化的目的,同时使曲张的静脉周围形成一层纤维化组织,加强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内血流压力,闭塞血管,以防止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总之,聚桂醇内痔注射配合外切内扎治疗混合痔,既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又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硬化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