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干曾要开除学生毛泽东,晚年穷困潦倒,毛主席拿自己稿费接济他
1950年10月11日,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王首道接到了一封从北京来的信,内容是这样的:
张次仑、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在均70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现闻两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省政府每月给津贴米若干,供资养老……并请派人向两先生予以慰问。
信是从北京寄来的,毛泽东亲笔。
建国这一年多来,王首道没少收到毛泽东的信。湖南是毛泽东的老家,这些信的内容概括起来无非就是11个字:不要特殊照顾我的亲属们。这些亲属们包括毛泽东在老家的堂兄、表兄等人。
而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在一年前因大舅哥杨开智的事写的信,内容如下:
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
杨开智是谁?
是毛泽东发妻杨开慧的亲哥哥,是恩师杨昌济唯一的儿子,是那个曾冒死保护毛岸英、毛岸青的孩子他舅,也是女英雄杨展的父亲。
对这样的至亲,毛泽东都不开口让湖南省政府关照。为何这次却替两位老先生开了这个口?这是王首道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这两位老先生,都是当年毛泽东所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师长。
照顾罗元鲲是说得过去的,毕竟他曾是毛泽东的历史老师,是对他有过帮助的。而且罗老爷子这些年来在历史界颇有名望,著作等身。这样的老学者,就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宝,主席不说王首道也知道该照顾。
但让他照顾这位张次仑(张干字次仑)张老爷子,他却硬是想不通了。张干和毛泽东的关系,不但不能用“良师益友”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是“对头”,这事湖南教育方面的人都是知道的。
不过,王首道还是按照主席的吩咐把事情交待下去了。几天后,1200斤救济米和少量钱,就都被送到了长沙妙高峰中学,送到了66岁的数学老师张干手里。
图:张干
得知这是毛泽东让人送来的,穷困潦倒的张老爷子激动地整夜睡不着,35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这些年来它就像一根刺一样,深深地扎在他心里。
建国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当年他在湖南一师的很多老同事,都成了长沙城里的“偶像人物”。还健在的徐特立、已故的杨昌济、方维夏等人,皆是如此,因为他们都曾对毛泽东有恩。但他张干,作为当时湖南一师的校长,却是一个曾扬言要开除毛泽东的人。
一切,都要从那条新规说起。1915年,湖南省教育界颁布了一个新规:
从下学期开始,每个学生须交纳10元学杂费
10元钱,在当时可能是一个普通家庭几个月的收入。新规一发布,学生们立马坐不住了,特别是湖南一师的部分穷学生。
这些穷学生很多是从原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转过来的。当时他们进四师的时候是春季,上了半年学后四师要与一师合并,而一师是秋季招生制度,所以他们前半年学都不算数,从秋天开始重新读。本来就要多读半年,现在又要交10元钱,这对他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年轻人的气愤,最后都发泄在时任一师校长的张干身上。在同学眼里,张干从来就不是一个好校长。
别的老师,如杨昌济、罗元鲲等人,对同学们永远都是一幅和蔼可亲的样子。但张干却不一样,对学生们他永远是板着个脸,很少能看到他的笑脸。
更让学生们不喜欢的是他与上一任校长孔昭绶相比,差距太大了。孔校长任职时,一直都思想开明,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类活动,积极投身到各项救国行动中。他自己更是公开发表过反袁世凯的檄文,因此他得罪了不少军阀,为了抓他,他们甚至曾带兵直接把一师围了,最后他不得不逃出了国。孔昭绶虽然一直被当局通缉,但对一师的学生们来说,他就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真名士。
再看看顶替他的张校长,就像是小说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黑色的公文包,明明还年轻,却一副老学究的样子。他禁止学生们参加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他却只知道让大家闭门读书,甚至发明了月考等方式来束缚大家。
平时不喜欢他也就罢了,偏偏要交10元钱的新规一出来,就有人不知从哪儿听到消息,称这项规定正是张干最先提出来的,是为了拿学生的钱来奉承当局。于是,同学们纷纷开始罢课,一场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图:青年毛泽东
此时22岁的毛泽东,也在这些罢课的学生里。
年轻人做事,总是风风火火。那时学生们印了很多单子,上面写着张干的种种不好,甚至连“不忠”、“不孝”这样的字眼也都用上了。和他们相比,毛泽东算是比较理性的。
他的观点很清晰,他认为大家没有必要用这种中伤人的话去对校长,只需要如实地说出他在任校长期间在办学上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已经很有说服力了。
因为在一师很有影响力,再加上他的观点比较理智、客观,很快毛泽东就成了这场事件的带头人物之一,负责写各种传单。事情越闹越大,引来了教育司的督学,当着督学的面,罢课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主张:
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上课
督学迫于学生的压力,当即答应从下学期开始,张干将不再任校长。本来这件事就这么解决了,可是没过多久,张干做了这样一个决定:
开除带头罢课的17名学生,其中包括毛泽东
这下不只是学生们不答应恢复上课了,就连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也坐不住了。教育泰斗杨昌济先生,一向视毛泽东为最优秀的学生,他当即就找到了徐特立等人,去和张干理论。张干讲不过其他老师,便决定给毛泽东等人记大过处理。
学生们仍不答应!几天后,一场全校教职员会议在一师的大教室举行。几乎所有老师都站在了同学们一方,激愤的同学们都让张干“卷铺盖走人”。
彼时的张干,其实年纪并不大,他也才31岁。自从7年前从湖南中路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在教育界走得可谓顺风顺水。年纪轻轻的他,先是在北京任教,后因表现良好又被调回到湖南出任校长一职。
那时候的教育界,都觉得张干将会成为学界未来最有前途的人物之一。可是眼前,他却被一帮学生如此对待,这让他的脸往哪儿搁?除了离开,他已经无路可走了。
离开前,张干特意把自己的桌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很多人看来,张干的离去是他活该,但他也有他的委屈。只是这个委屈,那时候他没跟学生们透露过,或者说他认为没什么可说的。
他或许不是一个和蔼的老师,但当学校食堂快开不了火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钱贴进去,只是这些事学生们不知道而已。增加这10块钱学杂费的建议是谁提出来的,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当他知道学生们交不出这10块钱时,便开始四处奔走,为此他找到了一位姓汤的都督和一位姓陶富商。
那段时间他天天出现在人家家门口,各种求他们拿钱补助学生们,可是人家就是不答应。我们能想象,一个31岁、心高气傲的校长,放下面子去求人时的样子。
至于开除17名学生,从他的立场上来看,他就认为学生就应该埋头苦读。他认为,在那样腐朽的当局面前,去和政府斗只会连累更多的普通同学,学生们两耳不闻天下事,才是最安全的。在他看来,学校上一次被军阀团团围住,差点儿就办不下去了,正是因为上一任校长孔昭绶做事太“激进”了。
他的这些想法,学生们并不知道,或者说那时候他们知道也理解不了,这都是后来他和老友杨昌济说的。
其实就这件事来说。学生们没错,后来正是这群有血性、有胆量的进步青年,给了风雨飘摇的中国一份希望。张干也并没有大错,他只是不够勇敢、有些懦弱、有些迂腐,他不如徐特立、杨昌济等人那般有魄力。
图:徐特立
往事已然过去,对于如今已经66岁的张干来说,如何把眼前的日子过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离开一师后的这35年里,他看着当初那个差点儿被他开除的年轻人,一步一步走向更大的舞台,担起了历史赋予他的责任。
而他自己,也曾为谋生辗转各地,到最后还是回到三尺讲台当起了数学老师。新中国成立了,张干一直很想给毛泽东写封信。这些年他的身体渐渐不好了,又因为曾经的成份是“地主”,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他是真想求毛泽东能帮帮自己。可是,他怎么好意思开口?要开除毛泽东的决定,确实是他自己下的。人家不恨自己,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可是如今,毛泽东不但不计较这些,还专门叫省里给他送了米来。张干真的不知该说什么好,夜不能寐的他含泪写了这样一封信:
……经国万机,不遗在远,其感激曷可言喻?今乡里既不可居,省垣又难工作,六口之家,贫与病迫,无实至为可虑。
这封信的大意,一方面是表达感谢,另一方面也是把自己现下又贫又病的现状讲清楚。
信寄出去后,他并没有期待能有回信,主席日理万机,哪有时间给他这个老头子写信呢?没想到,几天后他真的收到了回信。在信里,主席表达了对他的关心。
收到回信的那一刻,老爷子开心得像个孩子。35年了,这个心结终于解开了,毛泽东没有怪自己。
从那以后,老爷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有了精神气儿,他认认真真地在学校教书。66岁的他,不是不想早点退休,一方面是因为家里需要钱,另一方面他真的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面对调皮的、难管的孩子时,他不会再像35年前一样永远板着脸……
两年后的秋天,张干收到了毛泽东寄来的请帖,邀请他去北京看看。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毛泽东的恩师罗元鲲、李漱清以及邻居邹普勋。
出发前,张干难得地对自己大方一次,整了件黑色大衣穿上。一个读书人、曾经一师的老校长,再怎么说面子上还是要过得去的。
4位老爷子到达北京时是在9月26日上午。当时毛主席忙得走不开,就让工作人员陪着他们。稍事休息一会儿后,老爷子们就坐不住了,非得让工作人员带他们逛下故宫。直到11点过,毛主席终于抽出空来了,派车接他们去吃饭。
图:毛泽东
车开进丰泽园时,毛主席早早地站在门口接他们了。这是一场家宴,除了4位老人,毛泽东还把两个女儿都叫上了。
其实和另3位同桌吃饭,张干心里是忐忑的,他觉得自己是犯过错的人。饭桌上毛泽东的几个行为,让他更加愧疚:
首先,毛泽东不肯坐上席。中国人吃饭一向讲究,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清楚这一点,老一辈吃饭时,德高望重的长辈是一定要坐上席的。毛泽东认为,有恩师、校长在,他是万万不能上座。4人中,邹普勋和毛泽东是邻居旧友关系,算是平辈。其他3位老爷子推来推去,最后还是决定让张干做上席,毕竟他是老校长。
其次,毛泽东对他一直用的是尊称,称其为次仑先生。说实话,很多年没人叫他这个字了,这对他这个读书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尊重。
几位老人开始还有些拘谨,毛泽东则率先打开话匣子。他把女儿叫过来说:
你们平时讲,你们的老师怎么好,怎么好。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很好。
主席的调皮,让大家都轻松了起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来,聊起了年少时的那些事,聊起了当年毛泽东的胆大……
喝了点酒后,借着酒劲儿,张干还是提到了那件开除的事:
那阵子,我可被你的虎气吓住了,所以才力主开除你,真对不起啊!
35年了,这句”对不起“终于还是说出来了。毛泽东知道他的想法,摆摆手说了句:
我那时年轻,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提它了。
毛主席这话虽然看上去简单,但却说到了当年那件事的重点。老校长和他之间,其实并没有很深的个人矛盾,只是在特殊的时候,一个进步青年和一个稍迂腐的校长之间想法上有差异。
曾经的张干,无法理解当初这个学生为何非要和当局对着干,现在看着他和无数有志之士共奋斗出的太平日子,他终于理解了。他们可能并不成熟,但没有他们,哪来的新中国!
曾经的毛泽东,也并不能理解张干作为校长的为难之处。如今他已经成熟了,对于普通人的身不由己和妥协,他已经能理解了。
话说开了,张干起身和毛泽东碰了一杯,两人都一饮而尽。鲁迅先生曾有句名诗叫”相逢一笑泯恩仇”,从前种种都成往事,从此以后他们之间只有师生情。
4位老爷子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在这段期间,毛泽东陪他们看了电影,陪他们四处逛了逛,还特意让人给他们一一检查了身体。11月3日,毛泽东把他们带到中南海,和他们拍了下面这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从左到右,第一位是毛泽东在一师的历史老师罗元鲲;第二位就是张干,当时拍照时他本想站在最边上,毛泽东主动把他拉到自己身边;第三位是毛泽东;第四位是早年曾私下教过他的进步学者李漱清;第五位是少时恩师邹春培的儿子、发小邹普勋。
5人中,毛泽东个子最高,站得笔直。张干则看起来有些紧张,但这是张干晚年最喜欢的照片,他一直珍藏。
老爷子们走之前,有心的毛泽东还专门给他们各送了一套礼物。东西都不贵,但很暖心:布鞋一双,褥子、盖被各一床,枕头一对,香皂一块,牙刷一支。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这些东西有点儿太简单了,但这都是毛泽东拿自己诗集的稿费买的。他自己平时都不太舍得花钱,一件睡衣都要穿得打不下补丁,才舍得换。回到长沙后的很多年,张干都不舍得用这些东西。
回到长沙后的张干,在省里当起了参事室顾问,虽然收入不多,但老爷子很开心,他觉得自己终于能用毕生所学做点儿实事了。
外界都说,毛泽东之所以善待张干,是因为他大度。但事实上,毛泽东对件事想得很深,他曾在恩师徐特立面前这样评价张干:
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30多岁就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结果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现在看来,当时赶走他没多大必要,多读半年书有什么不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对待故人的事情上一直很谨慎。1949年以后的一年里,他拒绝了太多求照顾的信件。
他心里有杆秤,哪些是他私人要还的人情,哪些是国家的事。当初帮过他的父老乡亲,要他帮忙调动工作,他一律不答应,但他会自己省钱接济他们的生活。而对于他认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他也一定会交待地方上要善用他。
在毛泽东看来,张干31就能当校长,他就是一个人才,他是有能力的。同时,他也是一个有节气的文化人。哪怕最苦、最难的时候,他都没有走错路,没有站在与人民为敌的一面,没有背叛这个国家。这是毛泽东最欣赏他的地方,因为这是一个文化人的气节问题。这一点,他值得很多人学习。
主席明白,张干和他个人的矛盾是小,而且也早就已经成了往事,他已经完全能理解他当时的选择。如今,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基础薄弱的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他该被地方上重用,这才是大事。
图:毛泽东
毛泽东能从这个角度理解张干,可见他平时在对人对事时是理智而又客观的。11年后,湖南省的张平化书记又一次来到了张干家,他刚去了趟北京汇报工作,回来前70岁的毛泽东还不忘叮嘱他来看一看张干,并让他带给对方2000块钱。
这2000块钱,同样是毛泽东从自己的稿费里省出来的。看着这些钱,79岁的张干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张书记,我张干身体老朽,再不能挺起腰杆来为人民做点工作,这,这……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呀!
老爷子的话最重要的字眼其实是“挺起腰杆”4个字。几十年前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虽饱读圣贤书,却只能选择逃避。如今自新中国成立这些年来,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终于挺起腰杆真的为人民做了点事,直到现在身体不好了。于他来说,能在三尺讲台上站到讲不动,就是最好的。
很多人说,毛泽东之所以最终能扛起历史赋予他的重担,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又一个贵人。在韶山时,他就遇到了慧眼识珠的私塾老师文正莹、毛宇居等人,在长沙他又遇到了名士徐特立、杨昌济先生,似乎他的“运气”总是那么好。但咱们仔细梳理他和几位恩师的交往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愿意助他一臂之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身上有一股少年志气和极强的个人魅力。
当年教了他10个月的毛宇居老爷子,曾经天天为这个调皮的孩子头疼,可当他看到才十几岁的毛泽东写出诗作后,便开始对他因材施教。而杨昌济本也和毛泽东非亲非故,只是因为看到他的文章便认定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还把女儿嫁给他。
对一个老师来说,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能有出息,毛泽东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而从他对张干的态度来看,他也完全担得起所有恩师对他的好。1967年,张干在湖南逝世,没留下什么遗憾……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以及所有对他有恩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