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熬就过去了
我是一个老师,对很多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加长版的寒假。对很多家长来说,这是一段难过的时间,因为他们要面对来自各科老师的催作业和统计作业。对武汉人民来说,这是一场跨越城市的挑战。对医学界来说,这是一次真枪实战的历练。对整个中国来说,有太多评论和观点,我个人认为,这尽管是一段难熬的时光,何尝不是一个难得的修整和奋进。对世界来说,这是一场最本真人性的拷问,而不仅仅是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而我本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biyelunwen.
考虑事情总是太简单的自己,认为论文不就是读书写字吗。那么多困难的时期都过来了,这不会是什么大事儿。因为知道自己天生愚笨,别人一个小时学会的东西,我可能需要一天,甚至两天,所以,别人在21岁就拿到的硕士学位,我准备在42岁拿到,我认为这个要求真的是不算高,简直是不能再低了。因为我拿学位不为职称,不为评比,只为给自己一个交代。
历经七次考试,终于通过。可没想到,论文却这么难。我知道,很多拿到硕士学位,当然更有博士学位的人看到这偷偷地笑,然后憋不住会大笑的,哈哈,不就是几万字嘛,至于吗?是的,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不就是几万字吗?可是,等我真正动工的那一刻,我发现我的思维是混乱的。当我卯足了劲儿,把提纲列好,让我的学生们和导师给我指导的时候,我发现这根本不是那回事儿。
首先,是问题意识不明显,提出问题的背景是什么,这个问题研究的价值是什么,最重要的这个问题是什么等等。然后,论证的过程是最重要的过程,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是文章的重点。而我是 一个很随性的人,写文字总是很随性,从来就是打开电脑就开始敲键盘,敲完就点发送,没有构思,没有总结。这样的要求对我是致命的。
我一遍又一遍地给我的学生求助,很惭愧也很自豪地说,他们都是博士。不管是从国内网站还是国外网站,他们给我下载了几十篇相关文献,但是,因为该作家是新获诺贝尔奖,对她的评论并不是很多,国内只有五份,国外也没有超过十篇,并且观点都非常相似,除了“魔幻现实主义”“拼图”“时间永恒”等主题外,没有任何新观点。作为一个女性的我,在审视一个女性作家的时候,我首先是从性别开始的,这或许是一种直觉,我没有太多的理论依据。一个人的任何思想都脱离不了以下几个途径:家庭,个人阅读,个人经历,个人成长的国家,成长的时代,个人的性别。对于一个在二战后出生的波兰女作家,作品集中展示的是一战到二战时期一个浓缩国家的古镇情况。研究肯定也离不开这些,而我不擅长对什么主义的深入研究,对历史也不擅长,对修辞也不懂太多。我个人经常读一些女性传记或者女性题材的文章,最感兴趣的就是女性。而作品中故事的开展是有很多女性形象的,当然很多作品都离不开女性,因为世界至少目前定义的只有两性。
不过,我的脑子真的是浆糊,根本不开窍。我能感觉到我对我几个博士学生的打扰,我真的有点泄气和会心,真的想放弃。可是,一个学生却一直在鼓励我,反复说“老师加油,熬熬就过去了。”是啊,熬熬就过去了,这个字本身不就是说明了要在火上烤吗,要长时间的烤。看到这,我虽没有豁然开朗,因为那是需要智慧的,而对于一个缺少智慧的我来说,只能是多了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目前的武汉、医学界和中国,难道不也是处于一种被熬的阶段吗?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但是,中国却在水深火热中,相信大家齐心协力,只要有一种必胜的信念,就一定能熬过去。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熬熬就过去了。
(本来不想再更新的自己,又没有忍住,这就算是中途加油站,一个diy航母吧,累的时候蹲下来抱抱自己,对自己说:熬熬就过去了。也对身边的人说:加油,熬熬就过去了!谁知道,这句话,会对谁产生影响呢,不过,哪怕有一个人,都是值得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