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揭秘7: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7章:共工家族源流及其在传说中的著名人物

共工氏的族源和族系,以《山海经》中的记载较为详细。仔细了解共工家族的一些著名人物和事迹,这对我们揭开凌家滩玉器上的一些神秘图像和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图7-1:神农之像。初尝百草的神农氏与炎帝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据说是祖先与子孙的关系。考古发掘的成果告诉我们,早在7000年以前,中国南方就有了相当发达的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并不需要神农的子孙们去尝百草了。

《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一作奔水)之子听訞(一作听詙,訞古同妖字)生炎居,炎居生节并(一作节茎),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长江),生共工。共工生术器(一作术嚣),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上述记载清楚地介绍了共工氏出身于炎帝系祝融家族。但是罗泌却并不认为共工氏出自炎帝,他说共工是伏羲之臣,伏羲死后,共工以洪水祸害天下,遂为女娲所灭。至于帝尧时期的共工(名垂),罗泌倒也认为其祖先出自炎帝。在《路史》中,罗泌所说的炎帝和共工的族系大致如下:

炎帝厘(帝值)娶承桑氏女听訞,生炎居(帝来),炎居生帝节茎(节并),节茎生帝克和帝戏,帝戏生帝器和小帝(少帝),帝器生钜、伯陵和祝庸(祝融),祝庸生术嚣(术器),术嚣生条和勾龙(句龙,即后土),句龙生垂(垂为尧时共工)和信,垂生噎呜(又作伯夷),信生夸父。

若将《路史》所说的这个族系与《海内经》作一比较,就会发现《海内经》所说的“戏器”即《路史》所说的“帝克”和“帝戏”,而克和戏又似为同一人,生帝器。《路史》之“帝器生祝庸”倒是与《海内经》所言“戏器生祝融”相似,而《海内经》中的“祝融生共工”一句则被罗氏所删除,改为“祝庸生术嚣(术器)”。至于《海内经》所言“共工生后土”一句又被改为“术嚣生条和句龙”。《海内经》说“后土生噎呜”一句,在《路史》中展开为后土生垂和信,其中垂生噎呜,信生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在《山海经》其它章节亦有描述)。

又据《史记·索隐·补三皇本纪》云:“神农纳奔水氏(赤水氏,承桑氏)之女曰听詙(听訞)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参卢)。”这个世系比《路史》和《海内经》所记载的都要短,但是它却指出了末代炎帝楡罔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象《山海经》这一类古籍中常常提到的“某某生某某”字样,绝大多数时侯并不代表二者之间是父子或母子关系,而是指某人是某人的后代,或者某族是某人的后代,某人是某族的后代等等。这就如同今天某个中国人,自称是黄帝或炎帝的子孙,成吉思汗的子孙,唐朝或汉朝某个皇帝的子孙一样。这是阅读这类古文的常识,若不如此理解,则中华民族五千年或六千年的文明史,将会大打折扣。

图7-2:古本《山海经》插图中的祝融像,左为蒋本,右为汪本。炎帝是火帝,亦称“赤帝”。祝融是火神,又称“火正”。但祝融有时也被称作“赤帝”,而据《路史》所说,蚩尤和帝尧亦曾称作“赤帝”。

综合上述各种炎帝后期以及共工氏家族的世系,可将其比较完整地梳理如下(在帝哀之前还有多代炎帝,在此从略):

帝哀(又作裏、厘、釐,娶听訞为妻者)→帝来(炎居)→帝节并(节茎,传说为女帝)→帝克(或帝戏)→帝器、小帝→钜、伯陵、祝融(祝庸)→共工→术器(术嚣)→条(修)、句龙(后土)→垂、信→噎呜(伯夷)、夸父。

其中帝器当为末代炎帝楡罔,即祝融的父亲,共工的祖父。帝器之弟,即所谓“小帝”(少帝)者,疑为留居山东曲阜(空桑)的傀儡炎帝(少昊)。这个少昊,数十年后又被颛顼氏取而代之。

罗泌似乎刻意要抹去共工氏本是炎帝族裔的事实,他是南宋人,熟读史书,知道共工氏名声不好,而且他也曾窃以为宋王朝既以“火德”王天下,故大宋亦有可能是炎帝之裔,因此才故意将素有恶名的共工氏从炎帝族裔中去除。

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七十八年,帝陟(颛顼死)。术器作乱,辛侯灭之。”辛侯即是后来继帝颛顼而王天下的帝喾。帝颛顼晚期,术器重回故土,共工氏复兴,毫无疑问,术器便是新的共工氏首领。而帝喾就是凭借讨伐共工氏术器所获得的战功而登上帝位的。在长达一千五百余年的“五帝”时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这样一条规侓:谁讨伐共工氏有功,谁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上帝位。故自颛顼至大禹,一代接一代,莫不如此。

《山海经·海外南经》说: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郭璞注云:“火神也。”袁珂案:《呂氏春秋·孟夏篇》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淮南子·时则篇》云:“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为什么说帝器所生的祝融是“南方祝融”?因为这个祝融是炎帝族系的人物。盖炎帝死后,炎帝器之子祝融便成为南方诸部落最高的精神领袖。他是炎帝的祭司,太阳神的代言人。炎帝本是“火帝”,所以祝融便是“火神”或者“火正”。《吕氏春秋》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并不是指炎帝一开始或者一直就居住在南方。传说炎帝曾都于曲阜,此城亦称“空桑”或“少皞之墟”。“其帝炎帝”的“帝”字,实为“褅”字,二者古来相通。“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仪式,是指一个部落将包括其最早的祖先在内的所有祖先放在一起所举行的合祭仪式。

所谓“其帝炎帝”,指的就是随同炎帝一起迁徙到南方的部落,他们所祭祀(褅)的天帝,就是炎帝。所以,“褅”是随同信仰他的人群一起迁徙的。同炎帝一样,信仰少皞的部落本来生活在东方,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被颛顼、帝喾等新来的统治者迁徙到西方之后,对少皞的信仰也就随同这些部落一起向西方迁移,于是史籍便说西方之民,“其帝少皞”。

图7-3:湖南衡山祝融峰祝融殿。祝融在宋代被封为“南岳司天昭圣帝”。传说重氏祝融世代执掌“司天”之职,故有此称。只不过衡山的这位祝融既然“司天”,就不是南方祝融,而是北方祝融。

炎帝虽死,但是祝融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淮南子》谓“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可见祝融的信徒,不仅遍及南方,就连在北方的颛顼之国,也有众多的人民信奉祝融之教。

依《海内经》所言,共工氏就是南方祝融的后代(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而凌家滩遗址则是整个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遗址之一。所以,凌家滩遗址的“基业”,应该是由炎帝之子祝融所奠定的。在凌家滩遗址墓葬群中,已经发掘或者已经被盗的某一座大墓,当是祝融之墓。

但是,传说中的祝融墓并不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而是远在湖南省衡阳市北部的南岳区。祝融死后葬于南岳衡山,而衡山的最高峰亦名“祝融峰”。

洞庭湖地区是炎帝族南迁之后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同时也是早期的神农氏从南方向北方迁移的根据地。再加上历史上的祝融不可能只有一位,纵然是炎帝的祭司祝融,也不可能活一千年之久,所以南岳衡山埋葬着历代祝融中的某一位,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中国的“南岳衡山”却不止一座,而是有南、北两座。柏杨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人史纲》一书中特别指出:

“南岳衡山是七世纪之后的产物,七世纪之前的南岳衡山,在安徽霍山县。七世纪时,隋王朝把它的名称向南搬家六百公里,所以中国前期历史上的南岳和衡山,都是指霍山而言。”

哪么真正的“南岳衡山”即霍山又在哪里?此山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之霍山县衡山镇以南2.5公里处,海拨405米。汉文帝在此置“衡山国”,其后汉武帝又于元封五年巡狩霍山,敕封霍山为“南岳山”,故“南岳衡山”由此而得名。隋朝时,中原王朝的势力已经远达中国南方绝大部分地区,而安徽早已变成中国华东之腹地,故霍山此时不再适合称为“南岳”,遂将此岳之名南迁六百公里至湖南衡山,以符其实。以此论之,第一位祝融所葬之地,就在安徽,而并不在湖南。安徽霍山县东距含山凌家滩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多公里,且古人多有将其祖先遗骨起出进行二次迁葬之习俗,而凌家滩遗址中的某些大墓,确有二次迁葬的痕迹,故炎帝之子祝融之墓在凌家滩,亦是大有可能的。

传说黄帝继炎帝而王天下,降封炎帝楡罔于“卢”为诸侯,而榆罔亦名为“参卢”。楡罔所曾居之“卢”,当为巢湖市所属之庐江县。庐江县滨于巢湖西南,东与含山县相接,西与霍山县为邻,且古代庐江郡所辖之地区,远不止现在的庐江一县,此为末代炎帝楡罔或曾居于巢湖地区之一证。

炎帝楡罔之祖父帝哀,又名炎居。巢湖地区古称“居巢国”,今巢湖市东有“居巢区”,是为凌家滩所脚抵之裕溪河通往巢湖的入口,而凌家滩南侧正是裕溪河通往古长江的入口。此为炎帝家族曾居于巢湖地区之又二证。

裕溪河,古称“濡须河”,显然“裕溪”二字,乃是“濡须”之音转。而“濡须”二字,来自于《三国志》,孙权于此地筑“濡须坞”北拒曹操,遂为天下所闻。但是早有学者指出: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本称濡须河为“濡湏河”。其中“湏”(左水右页)字即是古“沫”字,就是说濡须河又称“濡沫河”。在客家话中,“濡沫河”跟“榆罔河”的发音十分相似,而众所周知客家话的发音与古代汉语最为接近。所以濡须河或为“榆罔河”,因榆罔曾居于此而得名。此为帝榆罔曾居于巢湖地区之三证。

图7-4:安徽省霍山县地理位置图。霍山又名“衡山”、“南岳山”,近现代又改称“小南岳”,以区别于湖南衡山。据考古专家组调查论证,凌家滩玉器的大部分玉原料即来源于此山,称为“霍山玉”。

祝融生共工,是为共工氏之始祖。祝融是炎帝的大祭司,故其又负责对炎帝宗庙、祭坛的营建工作,其子任共工,指挥大批的工匠开山伐木,造舟垒石,依次作业,共工氏或由此而生。

共工生术器(一作术嚣)。这个术器,山海经说他“复土穰(壤),以处江水”。原来祝融已经“降处江水”了,为什么他的孙子辈又一次复故土,处(居)于江水呢?大概因为前一辈的共工倒霉了,老共工在与黄帝的曾孙颛顼氏的斗争中失利,头触“不周山”而死。从此共工氏一族专门为颛顼氏服劳役,治理泗河。《山海经》说术器“首方颠”,一说“兑首方颠”。但是“兑首”(尖头)和“方颠”(方头)的意思是有冲突的。

史载四岳荐伯鲧治水,帝尧不许,说伯鲧其人“方命圯族”。“方命”的意思是“违命”,方者“妨”也。那么“颠”字不仅指头,而且指“天”,“首方颠”者,“首违天”也。术器违抗天命,自山东逃回巢湖,复处江水,这是一种造反的行为,于是帝颛顼命辛侯南征术器,灭之。

据《山海经》等古籍记载:“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

颛顼的孙子老童(又作卷章、耆童)所生的两个儿子,先后担任帝喾王朝的祝融(火正)一职,世袭罔替,这就是所谓的“北方祝融”。由于南方祝融之教曾贯通于颛顼之国,这对于颛顼氏的统治来说是极其危险的,故颛顼氏必须加强对神权的绝对控制,规定只准北方贵族才可以担任祝融一职,史称颛顼氏“绝天地通”。

共工氏又生了后土,后土名句龙,句龙也是一位显赫的人物,善于掘土治水。《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国语·鲁语上》说:“共工氏之伯(霸)九有(囿,即域字)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社”,即土地之神。

《史记·律书》亦称:“颛顼有共工之阵以平水害。”指的就是共工氏之子句龙曾为颛顼氏治水,建功立业,所以被颛顼氏任命为“后土”。而《帝王世纪》亦说帝喾曾“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句龙为土正。”

后土的地位,最初并没有那么高,因为如果治水不力,常常是要被处死的。只是后来的后土之神,地位越发显要,并且成为一个国家(即社稷,地神和谷神)的象征。

图7-5:后土圣母神像与后土庙。共工的儿子被封为土正,亦称“后土”,本为男性,如今演变为“土地娘娘”或者“后土娘娘”。

据《路史》说,后土有两个儿子垂和信,信生夸父,夸父本是虹的象征,也是历代共工中的一位赫赫有名者,但是却被禹的助手应龙所杀。

后土的另一个儿子垂(又作倕),是帝喾时的共工,又名“巧垂”(垂音瑞)。《吕氏春秋·古乐篇》云: “帝喾命有倕作为鼙、鼓、钟、磬、笭、管、埙、箎、鞀、椎钟。”可见垂是一位著名的发明家,专门负责向人民传授各种技巧。而《墨子·非儒下篇》亦云:“巧垂作舟。”“作舟”乃凌家滩共工氏祖传技艺,故其当然不在话下。

图7-6:古本《山海经》插图之大禹的儿子夏后启。在《山海经》中,夏后启是唯一的一位佩玉璜的神。看来,共工氏佩玉璜的传统是由夏后氏传承下来的。到了周初,名贵的玉璜又被称做“夏后氏之璜”,天子用以赏赐有功之臣,故玉璜一直以来深受贵族们的青睐。

尧之时,又有共工名为“巧倕”,《山海经校注》郭璞云:“倕,尧巧工也。”袁珂案:郭云“尧巧工”者,淮南子本经篇云:“周鼎著倕,使衔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高诱注云:“倕,尧之巧工也。”死后葬于不距山之西。

大巧之不可为,雕虫小技偏可为之乎?历代封建帝王教读书人习八股之文,权谋之术,媚上之方,御下之法,独将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此封建制度之大不幸也。尧能使垂教下民以百巧,又或为开明之君。若后世之董仲舒者,独尊儒术,纵有千万共工再世,不过成帝王宫殿之大,园林之美,长城之雄,阿房之观,于国于民,鲜有泽及,是故共工氏之没落,殊可悲矣。

但是在《山海经》中,巧垂又被说成是舜的儿子,垂何以如此之长寿呢?垂字古音作“瑞”,瑞者吉祥之玉也。盖因当时技艺高超之玉匠均称做“巧垂”,可能是后土的儿子垂被流放幽州之后,舜又让自己的儿子义均担任了巧垂。禹时,义均被封于商,称商均。商均的后代又被封于黄河河曲之地,号“有虞氏”。

故名闻三代的巧垂或即“巧瑞”。因为虹者,天之所降祥瑞之象也;璜者,人之所佩祥瑞之器也,共工氏以佩玉璜为其部落标志,流光溢彩,冠绝一时。故帝喾时称共工氏一族为“有倕氏”,或即“有璜氏”也,果真名不虚传。

垂的儿子噎呜,《山海经》说他生了“岁十有二”,不过这个“噎呜”在《山海经》中却是颛顼氏黎的儿子,与共工氏无关。而《路史》又说噎呜即伯夷,是共工的子孙。噎呜在《山海经》又叫做“嘘”,乃是一位掌管日月星辰运转的大神。噎呜生岁十有二,说明他是一位精通天文历法的人物,所谓“十有二”,即指噎呜发明了阴历一年十二个月,或者发明了十二地支。噎呜的后代被封于吕,余列申、许两国。而封于许国的这一支,出了一位著名的贤人叫做许由(繇)。

图7-7:古本《山海经》插图之河伯冰夷。他看起来与夏后启有点相像。河伯同样来自炎帝家族,他是一位风流的水神,在小说《西游记》中,河伯被描绘成天河水神猪八戒。

许由隐居在其祖先共工氏的故地巢湖,尧听说许由的大名后,就前去拜访,说要把天下让给他。等尧离开之后,许由就急忙跑到河边去洗耳朵,在他看来,尧的花言巧语实在令人恶心。许由正使劲洗着耳朵,他的朋友巢父忽然牵着一头牛来给这头牛饮水。牛饮过许由洗了耳朵的河水,大感不适,竟然呕吐起来,将刚刚喝下肚的水又全部吐了出来。这大概是成语“令人作呕”最初的版本。

《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大乐之野(又作大穆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招);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奇怪的是,在所有《山海经》故事中,帝王神圣,不计其数,不过从未提及任何一位帝王身佩着何种瑞玉。唯独说大禹的儿子夏后启,乘龙车,顶云盖,操玉环,舞九代,身佩玉璜,洋洋得意,招摇于天地之间。所谓“夏后氏之璜”,或者得名于此。

据《左传·定公四年》载,周成王曾“分鲁公以大路,大旃,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从此以后,“夏后氏之璜”,竟然名噪一时,流芳百世而成为天下奇器。

璜,本为共工氏之佩,为什么又变成了夏后氏之璜呢?这大概是因为大禹之父鲧,亦曾任尧时的共工,负责治河。鲧治水九年,多有积劳,顺欲成功,却被殛死。其后大禹接任“司空”一职,司空即共工也。传说大禹治水苦历十四载,三过家门而不敢入,最后终于均定九州,遂因功而致有天下。然而鲧和大禹这父子两位共工,却并非出自炎帝子孙共工氏一族。

不过据《路史》记载,帝颛顼曾娶蚩尤族之善者“驺屠氏”之女为妻,是生禹祖。禹又娶东夷涂山氏之女为妻,涂山氏即涂氏,亦即屠氏。蚩尤与炎帝本是一族,故夏后氏一族,似有炎帝族一半以上的血统。大禹治水时虽曾驱逐共工氏之臣相柳,但共工氏的标志物玉璜,最终却为夏后氏所继承。及至夏、商、周三代,虽然都是由黄帝族的子孙相传,但是共工氏之玉璜,却最终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瑰宝。

凌家滩不仅出土有共工氏之璜与共工氏之器,且更有其它惊人的发现。共工氏作为水神,通常并不为人所知,人们只知道共工曾发动洪水或以头触不周之山,而说到水神,也许河伯的名气更大一些。河伯是谁?河伯是共工的本家。并且河伯之墓,也在凌家滩。若问河伯乃黄河水神,他怎么会与共工一起出现在凌家滩呢?这就是下一节所要讲的,河伯的家族史。

(0)

相关推荐

  • 上古五方神:中国神话体系中的五方神明

    中国神话体系由于起源年代久远,流传周期漫长以及影响范围深远的等诸多元素的影响,故导致其体系构成复杂,无论是起源.传承亦或是猜想.推测都有诸多说法.有学者引经据典以古代文献为基准提出种种假设:有学者则是 ...

  • 赫赫宗祖13:帝俊((dì qūn)及黄帝系对帝俊族群的兼并

    赫赫宗祖--神话传说.典籍记载和考古对应新解 第十三章  帝俊((dì qūn)及黄帝系对帝俊族群的兼并  文黄饮冰 一."昊天上帝"--帝俊 帝俊(dì qūn),又作" ...

  • 为什么哈拉帕印章上满是鱼型符号?因为那里是虞朝

    为什么哈拉帕印章上满是鱼型符号 ?因为那里是虞朝 作者:亚布 正史记载说: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有完整帝系的世袭制王朝,阳城是夏朝的第一个都城.而据我的研究结果显示:炎帝后裔有虞氏的虞朝,才是中国第一个有完 ...

  • 历史上的三皇五帝

    神农部落:源自渭水的农耕族群(粟农业),对应考古上的仰韶文化,结束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时间点上. 炎帝部落:源自东方沿海地带的渔猎族群,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一支,该部落自祝融开始迁徙至江汉平原,替代了该 ...

  • 《山海经》之山海经的部落世系

    一. 太皡.少昊部落世系         1.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2. 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 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 ...

  • 《108国盗》第一根脊梁

    第一根脊梁--千古第一圣至圣帝尧2 正文 书名:<108国盗> 作者:元前 本章字数:4009 创建时间:2017-01-13 17:36 (续前)炎黄二脉同气连枝同为作少典后人,原本这个 ...

  • 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1:帝喾、帝俊与帝俊归并于帝喾

    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1:帝喾.帝俊与帝俊归并于帝喾 文|黄饮冰 一.帝喾 (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帝喾 1.帝喾的谱系:黄帝之曾孙也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崩, ...

  • 农历六月二十三火德真君诞辰

    编汇/参斗 火德真君是道教信奉的火神,也是荧惑星之星君,掌管天下一切火之事物,诞辰为六月廿三日.古人以为南方之神主火,故曰火德星君. 传说火德真君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化身 ,有着六只胳膊,每只胳膊分别拿着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四十九)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九) 接着说实际上相当了不起的老莱子,这个人也是甚至就是道家的启蒙人物,(就按照通常-本来我也赞同-的说法,他和老子 ...

  • 凌家滩遗址揭秘1: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1章:序言 图1-1:考古专家张敬国先生和他的惊人发现.对于张先生而言,发现凌家滩是他此生最大的荣耀:对于凌家滩而言,在屡遭盗掘之后能遇到张先生乃是不幸中的万幸:对中华民族而言,凌家滩是现存最早的, ...

  • 凌家滩遗址揭秘2: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2章: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 图2-1:凌家滩共工氏家族墓地的位置:左有巢湖,右有长江.古长江水位上升时曾在太湖山南侧形成巨大的湖沼,故古代凌家滩人实为水居部落. 要想全方位了解凌家滩 ...

  • 凌家滩遗址揭秘3: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3章:有关共工氏的传说,大洪水以及部落战争 史籍中关于共工氏的记载,几乎无一不与洪水以及战争有关.上至女娲,下至大禹,数千年之间,共工氏几乎成为所有统治者重点打击的对象. 据<路史·共工氏传& ...

  • 凌家滩遗址揭秘4: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4章:凌家滩玉璜与中国玉璜文化的起源 玉璜,是一种装饰在史前先民项下.胸前和腹部的半环形.桥形或者半璧形的饰物.它是凌家滩遗址作为共工家族墓地的重要物证之一.如果说玉琮是良渚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的礼器 ...

  • 凌家滩遗址揭秘5: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5章:玉璜是古老的共工家族特有的标志物 我们不应该忘记,共工是上古传说中著名的水神之一,而且是古代南方民族的水神.神是有形体的,南方水神的形体就是彩虹,神也是有载体的,南方水神的载体就是玉璜.玉璜就 ...

  • 凌家滩遗址揭秘6: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6章:共工氏真正的身份是一群工匠和他们的首领 如果说凌家滩遗址大量出土的玉璜是其作为共工家族墓地证据之一,那么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另一大宗物件--大量的石锛.石凿.石铲.石斧等,则更进一步证明了共工家族 ...

  • 凌家滩遗址揭秘8: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8章:共工家族与河伯家族的历史渊源 据<路史>记载:"炎帝器,器生鉅及伯陵.祝庸."也就是说共工之父祝融还有两个兄弟:老大叫做钜(巨),是黄帝的高级参谋.老二叫做伯陵 ...

  • 凌家滩遗址揭秘9: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9章:凌家滩遗址87M4号墓主人及其出土器物揭秘 87M4是墓地最南边居中的大墓,按照南尊北卑.中尊偏卑的墓地布局,此墓主人的地位在全墓地中最为尊贵.此墓墓口中部放置着一把的巨型石钺,重达4.25公 ...

  • 凌家滩遗址揭秘11: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11章:凌家滩遗址87M15号墓主人及其出土器物揭秘 87M15号墓是凌家滩遗址墓地南部第二排的中心大墓,87M8号墓叠压在87M15号墓的东北角,而87M7号墓又叠压在87M8号墓北部.此三座墓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