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子弟,痴迷艺术,潘恭寿山水画欣赏
潘恭寿是清代画家,生活在乾隆年间。他是镇江人,出身寒微,从小喜欢书画。
由于请不起老师,他只能自学。学习绘画,光靠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有名师指点。
潘恭寿只能靠临摹别人的作品自己体会,他在临摹过程中特别强调一个“像”字,以至于其他画家的败笔他也复制下来。
如果没有什么转机,潘恭寿也许就是一个普通的民间画工,无法让后人记住他。
他青年时期遇到了学画过程中的“贵人”,镇江当地有个叫王文治的书法家,他会画画。
他被潘恭寿的勤奋所折服,也心疼他因家境贫寒,无法实现学画的梦想。
王文治决定亲自指导潘恭寿,有了名师指点,潘恭寿从无法入门到了略窥门径的阶段。
潘恭寿的早期、中期作品带有明显的摹古痕迹。说白了,就是他的画作没有自己的风格,亦步亦趋跟在其他画家身后。
王文治可以给他指点迷津,但是无法帮他创作,风格的形成只能靠潘恭寿自己体悟。
寻求创作上的突破,潘恭寿开始进行写生训练,哪怕所画山水构图存在明显瑕疵,他也要外师造化,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
为了鼓励潘恭寿,王文治经常和他合作山水画,弥补他作品中的缺陷。
根据画史记载,他们师徒二人的合作长达20余年。
在古代,大部分画家都会经历三个创作阶段,画古人,画老师,画自己。
从传世作品来看,潘恭寿终其一生也没有达到画自己的阶段。对于这一点遗憾,潘恭寿报以平和之心应对。
当他中年笃信佛教之后,更是把创作重点转移到佛像画方面。
潘恭寿在学画过程中还有一位亦师亦友的同道中人叫王宸。
王宸是王时敏的后人,与同时代的其他三位王姓画家并称为“小四王”。
王宸家学渊源深厚,他送给潘恭寿八字箴言,启发他的艺术创作。这八个字是“宿雨初收,晓烟未泮”。
这是明末董其昌的审美情趣,可以形容山水画的华滋苍润之美。同时,这八个字还暗含文人对山水画视觉效果的要求,笔墨要有藏有露,以含蓄内敛为美。
潘恭寿根据这八个字,想到了宋代米芾,元代高克恭的画风,从而他开始专注于描绘云烟胜景、雨中山峦。
从潘恭寿的创作经历就能看出来,学习要趁早,学习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一味地闷头苦学未必可以成功,潘恭寿少年时自学绘画的经历,导致他的思想已经僵化,纵然遇到名师好友,起到的作用也有限。
欣赏潘恭寿的作品,主要看他在创作中的虔诚认真。他的画作缺少个人面貌,但在笔墨技法方面还算严谨。
他后期的云烟山水,对于墨色的掌控,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潘恭寿只活了54岁,就因病过世。他的作品传世不多,大部分收藏在民间。由此导致他的作品因保存不善,多有破损。
奇怪的是,品相上的瑕疵,反而让他的画作多了逸趣,这一点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