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名联述尽 家国情怀 张煜南题海珠屿大伯公庙联析
大伯公庙楹联 (张佑周摄)
在马来西亚槟城面朝印度洋风景如画的海滩边,有一座背靠小山、颇像闽粤客家地区常见的路边凉亭的敞厅小庙。比起槟城极乐寺等金碧辉煌的名刹来,这座称为“海珠屿大伯公庙”的小庙实在很不起眼,但它却是整个马来西亚乃至南洋地区最负盛名、香火最旺的大伯公庙。这是因为,该庙奉祀的神灵原型是华人,是18世纪40年代来自大埔和永定的广东、福建客家人张理、丘兆进和马福春。
曾任《槟城新报》主笔的蕉岭人汤日垣君在《重修海珠屿大伯公捐册序》中写道:“谁为神祇?大伯公是。大伯公为槟海开山之初祖,生以为英,殁以为神。……墓侧立为庙,乃我惠州、嘉应、大埔、永定、增龙五属之侨槟者所建,以崇德报功者也。……南洋言神,群颂大伯公。墓碑一张一丘一马,姓而不名,统尊之曰大伯公而已。”
1909年,负责管理庙务的惠州、嘉应州、大埔、永定、增城五属客家人士发起对历经百年风雨的海珠屿大伯公庙进行又一次大规模重修,梅县籍南洋富商、时任大清国驻槟城副领事张煜南有幸成为重修的重要人士,并且受五属客家乡亲之托为大伯公庙撰联。
张煜南(1851-1911),家名爵干,字榕轩,广东梅县松口人。张煜南青年时代往洋,先追随大埔籍富商张弼士在荷属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经商,后携弟鸿南(耀轩)往苏门答腊棉兰创业,迅速致富,成为荷属东印度棉兰的开埠侨领,被尊为“棉兰王”,并先后被荷印当局授予甲必丹、玛腰等职。张煜南不仅维护侨居地华侨利益,还热心祖国建设和公益事业,如1903年,张煜南兄弟捐资200万银元,发起筹建潮汕铁路,众侨胞积极响应,历时两年、耗资300多万银元,建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华侨商办铁路。清政府先后授予其四品、三品、二品、头品顶戴等职衔。1895年,张煜南继张弼士之后出任大清国驻槟城副领事之职。
张煜南义不容辞,尽心尽力为海珠屿大伯公庙撰联:
君自故乡来,魅力何雄?竟辟榛莽蕃族姓;
山随平野尽,海门不远,会看风雨起蛟龙。
此联不仅点明“大伯公”身世,肯定同乡身份,歌颂其率众开辟槟榔屿蛮荒的丰功伟绩,而且表达了海外侨胞在大海之滨北望中原,冀望“海门不远,会看风雨起蛟龙”的家国情怀,情真意切,令人振奋。
张煜南所处的时代,正值大清帝国衰落,西方列强步步进逼的时代。面对南洋旧藩属一个个落入西方殖民者之手,南洋华人虽早已“蕃族姓”落地生根,却又不忍看故乡深陷列强割据、殖民统治的悲惨局面,堂堂中国竟然无可奈何,作为代表清政府担负副领事的张煜南,深感弱国外交无能为力,爱国之忱难以言表。因此,他借撰联表达遗憾,也表达自信。他勉励当地侨胞,作为后来人,应该继承“大伯公”遗志,使“大伯公精神”得以复活,更祈有人能力挽狂澜,则不仅国家民族振兴有望,海外侨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有望。
(张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