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是坏人,就你英明神武?崇祯到死都没明白他为什么会亡国

又可以愉快的黑一波崇祯了。今天重点说说崇祯的用人。

崇祯上台之后,很快就诛了魏忠贤,阉党也被一扫而空,连原来依附魏忠贤的一些人,也纷纷被贬逐出朝,地方上曾经巴结过魏忠贤的人也惴惴不安,感觉到了末日。同时,崇祯大力收罗阉党当权时被打击和压制的清流士大夫,主要也就是东林党。

但到崇祯四年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承认,他的用人政策出了问题,阉党未必全都不能用,东林也未必全都是好人,尤其是,东林党虽然反对魏忠贤,但让他们当权,未必能比阉党干得更好。道理很简单,在台下的时候批评别人是一回事,上台了要自己干,是另一回事。

在这之后,崇祯就开始恢复了之前用太监监军的做法。只不过,崇祯本人比较勤政,太监领袖王承恩也算是忠贞能干,所以太监还没有太怎么坏事,大体上都是服务于崇祯的政策的,在地方上也主要是监督崇祯的政策实施,尤其是监视领兵的将领。

但崇祯用人的策略很成问题。基本套路是,刚一开始,一番谈话,忠贞可嘉,完全无保留的信任。稍微出点问题,朝廷有些批评的声音,他就顶不住压力了,就要追究责任,就要甩锅给别人,让大臣背锅,然后就是推出午门问斩。

比如袁崇焕,一开始一听袁崇焕说五年可以平辽,立刻视为朝廷干城。结果皇太极稍微用了点小阴谋,施了个反间计,他就中招了,立刻相信袁崇焕是坏人,是内奸,就把袁崇焕拉出去砍了。

他之所以如此愤怒,就是因为他觉得他对袁崇焕很好,结果袁崇焕背叛了他,他不能忍。更重要的则是,皇太极绕开关宁防线,长途奔袭北京,北京一度戒严,朝廷上的舆论都认为要追究责任。而崇祯自己怕担责任,必须要找人背锅,刚好来了袁崇焕是内奸这个消息,立刻就把袁崇焕拉出去砍了,搪塞舆论,保住自己继续英明伟大光荣正确的光辉形象。

但要说崇祯最信任的人,还得数杨嗣昌。用孟森的话说,杨嗣昌就是个小崇祯,而且他在任期间的做法和行事风格也和崇祯非常像,一开始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意见,出了问题就到处甩锅,不肯担一点责任。等到杨嗣昌兵败,他其实也清楚,就算是他自己不自杀,崇祯也会甩锅给他,还不如自己自杀保全名节。

这之后,朝廷就没什么敢言直谏的人了。杀袁崇焕,杀熊廷弼,杀陈新甲,被杀的几乎都是他自己曾经非常信任的人,而这些人最后又得为崇祯背锅,这就给朝廷大臣要给强烈的信号,要在崇祯手底下干活,最好是不出主意,不提意见,闷声大发财就算了。

所以,最后剩下还能一直混着的人,就是那些从不提意见,从不出主意,看上去特别听话的人。任何时候都是皇上英明,皇上说啥就是啥,皇上说对就对,错了也对,皇上说错就是错,对了也是错。也没有人敢负责任了,哪怕是有能力,也不愿意出力了。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到最后明朝都要完了,崇祯还不忘甩锅,还要说,我不是昏君,我就是被大臣们所误。这就是说,他都要上煤山的歪脖树了,还没学会反思自己,还没学会承担责任,还是想着自己英明伟大光荣正确,别人都是蠢货。他还没有意识到,他自己到最后的干部政策其实已经变成了不问能力如何,只问听话与否的地步。

都这时候了,他也没想过,他信任大臣的时候,就要求大臣一点错误都不犯,一点疏漏都不能有,只要有一点过错,前面天大的功劳都要一笔勾销,就要全面否定。这样的人,除了不说话、不干活的那种人之外,还有谁能做到?尤其是打仗,胜败乃兵家常事,连一点点失败都不能容忍,哪怕是孙吴再世、白韩复生,也做不到。

任何时候都不会缺乏人才,只是缺乏发现人才的能力和机制,以及培养人才的机制。明末也一样。不是说明末就没用能干的人了,当然也有,但这需要环境,尤其是需要能够容忍他们犯错误的环境,只要不是原则性的、根本性的错误,都应该都一定的包容。

崇祯的办法刚好相反,一点也不容忍,一个也不宽恕。每一个能用之才拉出来用几天,犯了错误,你有罪,拉出去砍了,换下一个,过一阵子又这样。一开始,这种方式还可以视为整肃纪律,时间长了,纪律倒是树立起来了,但人才也被自己砍完了,就剩下你一个人英明伟大光荣正确了,也就差不多该玩完了。

就这样的皇帝,还说自己不是昏君,连一点点自我反思能力都没有,只想听别人夸他英明神武光荣伟大,一点都不肯吸取失败教训。只想着揽权,把所有的权力都往自己手里集中,却一点都不想负责,好事都是自己干的,坏事都是别人干的,领奖状自己来,背锅让别人去。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如果他是承平时代,还可以混混日子,但在明末这种大变局面前,如果他不亡国,那就太不科学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