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肃慎到女真,浅析满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及演变

公元1636,皇太极在东北地区建立大清帝国,此时的清帝国的统治区域仅限于关外的东北地区。直到公元1644年,清军才正式进入关内并建立对全国的统治。但在清朝建立之前,满族的祖先就曾经在北方建立起金帝国,一度和宋帝国、辽帝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

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能够两次在中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实属不易。且金国和清国都不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都曾为统一全国而做出一定程度的努力。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和满族的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其中之一的满族发展历程。

皇太极

前言

满族的起源要追溯到夏代,当时其名为肃慎。我国历史学家冯家昇也曾提出肃慎即是满族的祖先。冯家昇在《述肃慎系之民族》中曾经提到:

“肃慎系之民族为三大通古斯之一,其名称虽代有变更,而其种属则为一系,如先秦之肃慎,汉魏之挹娄,南北朝之勿吉,隋代之靺鞨,唐代之渤海,宋元明之女真,近代之满清是也。”

肃慎与匈奴这类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点,匈奴虽然也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但其祖先是夏朝末代皇帝桀的一支后代。在夏朝覆灭后,桀的一支后代向北迁徙并定居于北方,逐渐适应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逐渐转变为游牧民族。而肃慎则是白山黑水间的原住民。

关于肃慎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夏时期,是现有史料记载中最早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民族。夏时期就与肃慎建立了联系,肃慎也愿意臣服。如此,肃慎与夏之间便建立了朝贡体系,双方也逐渐开始了文化交流,这也是肃慎首次与中原建立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肃慎也在逐渐发展,并且在不同时代拥有者不同的称呼。如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皇太极时期,才将女真更名为满洲,所以满族的全称是“满洲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个时期满族的发展状态。

肃慎时期

肃慎,别名有息慎和稷慎,最早曾与禹建立过联系,并且向中原朝贡弓矢。周朝建立后,肃慎又与西周建立起朝贡关系,并向中原进贡楛矢石砮和麈。楛矢石砮是肃慎民族的特产,是箭杆和箭头的合称。楛矢是利用长白山地区的优质桦木制成箭的箭杆,石砮是将松花江内的青石打磨而成的箭头。肃慎所进贡的楛矢石砮在周朝堪称上品,周朝君主也时常将此作为礼物赏赐给王公贵族。麈具体是什么尚未可知,但应与体型较大的鹿有关。《史记·孔子世家》中曾有关于肃慎朝贡的记载:

“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湣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於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

桦木

而且,西周一直将肃慎所居住的地区视作周王朝自己的领土。可以看出周与肃慎之间的往来应当比较密切,且肃慎也应该经常向周王朝送去贡品。

肃慎与中原的朝贡往来一直持续到北魏时期,期间还曾向汉朝和曹魏进贡过楛矢石砮。但西汉开始就将肃慎称之为挹娄,一直持续到晋代。

挹娄时期

即便中原的封建王朝频繁更迭,但肃慎向中原的朝贡一直没有停止。西汉帝国建立后,肃慎又与其建立了朝贡关系,依然进贡优质的箭,此时的西汉王朝将其称之为挹娄,这个称号一直使用了六百余年。挹娄的含义共有两个,一是指麋鹿,二是指居住在洞穴中的人。此时的挹娄人仍然居住在如今辽宁的东北部、吉林和黑龙江的东半部、黑龙江北部和乌苏里江东部一带。和肃慎人的活动范围一致,由此可证明挹娄人就是肃慎人。《后汉书·列传·东夷列传》中曾有记载:

“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馀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石砮

这时的挹娄虽然通过与中原王朝多年的交流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但仍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活习惯,与中原王朝的生活习惯成鲜明对比。挹娄依然以狩猎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同时还通过渔业来提供更多的食物,从挹娄遗址中挖掘出的鱼钩和渔网坠可以证明。挹娄还开始进行农业种植,比如五谷和麻,可以看出挹娄此时已经懂得以麻制衣的工艺。不过碍于产量的限制,大多数的挹娄人还是以兽皮为衣。

挹娄时期也已经开始了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牛和马。猪被当做食物,而牛和马因为数量稀少变得极其珍贵,通常是用作在朝贡过程中与中原王朝交换物资。

挹娄主要的武器还是弓箭,不过此时挹娄所使用的箭已经与肃慎时期所使用的箭有所区别,箭头多出了两翼,这样设计能够增强箭的杀伤能力。同时挹娄人开始在箭头上涂上毒液,这也是较肃慎时期的一种进步,不过箭头依然使用青石制造而成。

双翼箭簇

勿吉时期

挹娄与勿吉曾经出现过并存,南北朝时期的挹娄逐渐衰弱,而拥有相同血脉的另一个分支勿吉开始逐渐崛起。此后,史料多记载勿吉,对挹娄减少了关注。或许,在中原王朝的眼中,就是将勿吉当做了挹娄。这样理解也并无问题,毕竟挹娄与勿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势力,但拥有相同的血脉,向上追溯也是一个祖先。《魏书》中记载:

“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 东夷最强。言语独异。常轻豆莫娄等国,诸国亦患之。去洛五千里。自和龙北二百 余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环水,水广里余,又北 行十五日至太鲁水,又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

勿吉地理图

勿吉的含义是指居住在森林中的人,这与勿吉人的生活习惯极为贴合。但其一直称呼自己为肃慎,挹娄一称仅是中原王朝对其的称呼,肃慎人对挹娄、勿吉等称呼并不认同。

勿吉时期,社会发展开始加快,对农业开始重视了起来,种植的品种也逐渐增多,如粟、麦、葵、稷等。同时引进中原的偶耕作为耕种的方法,但此法中原王朝早已废弃不用,可见勿吉人的发展水平仍然很低。而且勿吉人不会使用牛和马,还仅仅把二者当做食物的来源。此时中原王朝早已经大规模发展骑兵,勿吉人却在狩猎活动中将猪作为坐骑使用。同时,勿吉人已经学会了初级的酿酒方法,只不过还停留在用嘴嚼米酿酒的阶段。

中原王朝的骑兵

靺鞨时期

隋唐时期对于勿吉人的称呼又变为了靺鞨,这一称呼一直持续到宋朝,宋朝建立后,重新称呼其为肃慎。与挹娄、勿吉两名称不同的地方在于靺鞨这一名称是肃慎人自己更改的,并非是中原王朝所命名。《辽史》中曾经记载:

“隋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厥稽部长突地稽率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落内附,置顺州以处之。”

至隋唐时期,靺鞨的社会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开始分裂。主要的部落为白山靺鞨、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除此之外还有伯咄部、号室部等小型部落。靺鞨中以粟末靺鞨发展的最为快速,甚至在大祚荣的努力下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权,即渤海国。

大祚荣

粟末靺鞨能够在其他部落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它很早就依附于唐朝,而且其地理位置也最为靠近唐帝国,所以与唐之间的往来和交流都要比其他部落更加频繁和方便。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在七世纪末期统一了依附于唐的各部落,建立起渤海国,并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对其还加封为渤海都督府都督。渤海国的经济也是最为发达的,不但人口众多,而且还通过与中原王朝互相贸易获得了很多经济利益。

另一边黑水靺鞨就没有粟末靺鞨发展的这么快,由于其远离唐朝,处于靺鞨的最北端,所以也是发展最慢的地区。直到唐玄宗时期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立了黑水都督府,并新设州郡,封黑水都督府都督为州刺史,这样才加快了黑水靺鞨的发展。

唐玄宗

女真时期

五代时期,契丹人不再使用靺鞨这一称呼,而是使用女真来称呼这一民族。契丹人所称呼的女真人,并不是粟末靺鞨,而是居于北方的黑水靺鞨。辽国建立后,将编入辽国户籍的女真人称呼为生女真,而那些没有编入辽国户籍的即为熟女真。此时的女真人仍然以狩猎为生,并且通过制皮来向辽国交换生活必需品。《金史》中记载:

“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生女真在辽国的统治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完颜部就已经掌握了冶铁、制舟等技能,并且在阿什河附近定居了下来。完颜部在掌握了冶铁技术后就可以生产铁质铠甲和兵器,大大加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公元1115年,完颜部的完颜阿骨打与宋朝联手消灭了辽国,随后建立了金帝国,于西夏和南宋成对峙之势。金国在维持了一百一十九年的统治之后被新崛起的蒙古帝国所消灭,女真人又重新回到了白山黑水之间,并且被元朝禁止生产弓箭和采矿等活动。

完颜阿骨打

元朝建立不足百年后,中原再次易主,朱元璋在中原大地建立起了明帝国。此时的女真人势力不如当初,所以继续向明朝称臣。直到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并逐渐统一女真各部,与明朝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才宣告女真族的再次崛起。直到后来,皇太极将女真更名为满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满族了。

结语

从肃慎到女真再到满洲,居住在白山黑水的这一民族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原王朝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它却还在停留在原始社会当中。通过与中原王朝几乎不间断的朝贡活动和贸易往来,使这个民族从中原王朝那里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农业种植技术、文化和科技,这才使得其能够逐渐发展至奴隶社会,最后发展到封建社会并完成统一大业。

纵观这一民族的历史不难看出,她十分善于学习中原文化,并且通过中原文化来改造自身并强化自身,最终成功问鼎中原。直到公元1912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彻底结束了中国千年的封建历史,使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不过满族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参考文献:#青云计划#

1.《述肃慎系之民族》

2.《史记·孔子世家》

3.《后汉书·列传·东夷列传》

4.《魏书》

5.《辽史》

6.《金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