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朋友圈购物戴上“紧箍咒”

【原创】

给朋友圈购物戴上“紧箍咒”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虽然电商购物也存在假货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也让一些消费者重回实体店。但是,比起电商有一家专业平台来规范买家和卖家的关系,规范卖家的行为。因此,总体上电商购物方面的纠纷还是比较少的。即便发生纠纷,平台也能发挥协调和控制作用,对能协调的纠纷尽力协调,不能协调、且存在欺诈等方面的行为,通过司法途径加以解决。

然而,近两年快速兴起的朋友圈购物,却有点失控,不仅过于分散隐秘,而且动辄发生损害消费者行为的事件,且由于很多都是点对点的交易,很难有办法去解决。因此,朋友圈在转化成商业圈的同时,黑幕和漏洞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卖家如果在境外,就更难解决遇到的消费纠纷。

事实也是,通过朋友圈,你加我、我加你,几句一聊,也就成了“朋友”,再聊一会,就成了买卖关系。至于商家是什么人、什么身份,在什么地方、信誉如何,发生纠纷时,能否找到人,到哪找人,一概不知,反正已经加入到朋友圈,已经有过很多交流了。所以,应当没有问题。记住,这里所说的是“应当”。

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当”不等于“诚信”,“应当”本身就是买家自我定义的,带有想当然的色彩。到底是不是应当,只有商品到手才能算数。而商品到手,有时候也很难算数。原因就在于,有些微商,为了达到做大买卖、赚大钱的目的,一般会在交往的初期,为了打消买家不放心的念头,会通过先与买家做一些小买卖的方式,让买家对自己充分信任。一旦时机成熟,就会与买家来一次大买卖。如果不想断掉这个买家,出售的商品应当不会有大问题。如果不想继续与买家进行新的交易,买家收到的大买卖商品,大多会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并最终被专家拉黑。

这是徽商时常发生的问题,也是纠纷最多的方面之一。如果因此去投诉,相关部门也显得无能为力。购物都是买卖双方一对一的交流和交易,外界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关注和控制的手段。即便是微信管理者,也无法对其实施监管。要知道,如果微信对个人聊天等采取监控手段,微信用户一定会认为这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那么,谁能在消费者利益受损时有办法解决呢?特别是成心通过微信朋友圈实施诈骗的不法分子,很多还会用假身份实施诈骗,也就更难监控和管理了。

但是,既然微信朋友圈已经变成了商业圈,且进行商品交易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多、交易额也越来越高,那就不能再放任不管,不能让朋友圈购物变成法外地带,让朋友圈变成欺诈圈。所以,有关方面应当适应朋友圈的变化,适应朋友圈变成商业圈的现实,对朋友圈商品交易出台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措施,督促有关机构和企业,建立类似于电商平台那样的朋友圈交易专业平台,所有交易都不能通过朋友圈一对一进行,而必须通过平台交易。否则,对交易双方采取罚款等方面的措施。对交易额大的交易,则直接通过税收等手段,遏制其私下交易行为。

在此基础上,要求平台必须对存在商品交易的人进行实名认证、实名交易,对有不良行为的人,采取踢出平台的手段。那么,企业就必须对微信朋友圈的每个人都建立信誉、形象评价机制。只有达到标准的人,才允许在朋友圈进行商品交易。

当然,要防止和减少朋友圈商品交易的纠纷,凡想通过朋友圈购物者,也要多长双眼睛,要对与自己进行决口交易的卖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关注,并与朋友圈的人密切协作,充分了解卖家的情况,切不要受骗上当。若发现卖家有不良行为,要毫不犹豫地退出,杜绝与其交往。

据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印发《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广告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以社会影响大、覆盖面广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特别是移动客户端和新媒体账户等互联网媒介为重点,压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对违法互联网广告的惩治力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