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55年授衔罗炳辉还活着,他能挤掉哪个大将?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原型就是罗炳辉。罗炳辉是滇军出身,后来随滇军将领朱培德在江西驻扎,在围剿井冈山红军时被红军俘虏,当了红军,成为解放战士。

罗炳辉参加红军后,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和他当时军事经验比较丰富有关系,也是因为当时红军各级指挥员在频繁的战争中牺牲比较大,所以到红一军团成立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军团下属的三个军中,第十二军的代理军长了。

1933年,为了应对当时反围剿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局面,中央把地方部队集中起来,升格为红九军团,罗炳辉任九军团军团长。当时红一方面军下属四个军团,一军团,三军团,五军团和九军团,但九军团相对来说人数比较少,战斗力差一些。

长征出发前,红一方面军又把扩红招来的新兵编为八军团,另外,抽调大约七千人的红军部队,组建了七军团。七军团的军团长为寻淮洲,参谋长为粟裕,罗炳辉的资历和当时的价格和寻淮洲差不多,比粟裕要搞一些。

长征中,一军团和三军团是红一方面军主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都是一三军团的事,五军团和九军团就比较辛苦一些,主要担任整个一方面军的后卫部队,战斗往往比较艰苦,损失是非常大的。

到遵义会议后,五军团和九军团因为伤亡过大,严重减员,所以被从军团降格为军,董振堂和罗炳辉仍任军长。不过罗炳辉比董振堂命好的地方在于,后来董振堂被裹挟参加了西征,在河西走廊牺牲了,而罗炳辉并没有被裹挟走。

抗战开始后,罗炳辉又被中央从陕北调往新四军,一直担任陈老总的副手。在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时候,罗炳辉升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第一副军长是德高望重的张云逸,粟裕当时接手一支队司令员,地位在罗炳辉之下。

抗战结束后,罗帅的山东军区被调往东北战场,华东新四军军部调往山东,留下的新四军余部成立华中军区,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粟裕,罗炳辉则随陈毅调往山东,担任山东军区的副司令员,实际上是担任陈老总军事上的主要副手。

在罗炳辉病逝前,山东军区独立作战的能力其实也是不错的,在抗战结束后第一年的反顽作战中,山东军区的战绩还可以,并不算很差,枣庄战役歼敌数量也不少。但他很不幸在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病逝了,这也是陈老总之后连电催促粟裕尽快率华中野战军北上,与山东部队合并的原因之一。

从资历来说,罗炳辉的资历高于所有上将,在大将中也是中等偏上的水平。除了粟裕是例外情况之外,其他人中,罗炳辉的资历与战绩与肖劲光,陈赓,黄克诚差不多,资历虽不如张云逸,但是战绩要更大。尤其是考虑到去世早,如果他能坚持到解放战争结束,当到兵团司令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过大将这个级别中有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王树声,徐海东,在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没有太多贡献,但是王树声有山头的因素,徐海东又有特殊贡献,所以也评了大将。许光达也是考虑了山头因素才评上大将。谭政其实也算是特殊情况,虽然他是四野总部首长之一,但一直是政工干部,刘亚楼就不服。

就资历和贡献而言,罗炳辉其实也在罗瑞卿之上。罗瑞卿并没有担任过红军军以上级别的军事主官,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也没有这样的经历,但罗瑞卿同样也是个特殊情况,特别受信任,所以才评上了大将。

综合来看,罗炳辉如果坚持到解放战争结束,战绩会更大,从大将中挤掉别人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他唯一的短板就是他在红军时期没有明显的山头,既不是方面军级别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属于一军团或者三军团,所以代表性也差一些,而这是评衔时候特别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