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浦,是个让大宋吃尽苦头的汉族人!(两宋繁华往事233)
张浦这个人,值得多说几句。
张浦,汉族,银州人,今陕西榆林米脂。
张浦的出生年月,史书没有记载。他一出场,就是策动李继迁反宋自立,还设计让李继迁诈称乳母去世,逃出夏州城。
至于在此之前,他在哪里、做什么,又是怎样成为李继迁的心腹,包括他的出生、家庭、教育等等,历史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过,有蛛丝马迹可寻。线索就是银州。继迁的父亲,曾任银州防御使。而,李继迁就出生在银州无定河。张浦,也是银州人。当时的银州由党项人管理,是党项、汉人杂处之地。
他和继迁的关系非同寻常,名为主仆,却亲如手足。他对李继迁的忠诚,李继迁对他的信赖,包括后来李德明对他的敬重,都是例证。这样的关系,必有特别的原因。
或许,他们俩是发小,从小一起长大。只不过,一个是衙门里官员的公子,一个是街巷里穷苦汉人的小子。
说起来,人与人之间,有三种关系最能培养信任。血脉相连、共同成长、志同道合。他和李继迁,或许就占了后两样。
因为信任,他对于李继迁,绝非谋士那么简单。尽管,继迁几乎所有的重大战略,包括与宋的或战或和或降,对辽的请赐请援请婚,对党项和周围部落的恩威并施,幕后的策划人都是张浦。
他们之间,更多的是手足情深的依赖,更多的是志同道合的战友。看看李继迁的奋斗史,始终在他身边的,张浦几乎是唯一的存在。他们一武一文,一刚一柔,配合的天衣无缝。
当年,李继迁派人向宋请降,宋人吃亏多次,反应比较冷淡。李继迁绞尽脑汁,也不知该如何取信朝廷。张浦说,这个简单,我去东京面见天子,朝廷必然相信。
果然,当宋太宗见到张浦,大喜过望。他当然知道张浦对李继迁的价值,直接将张浦扣在了东京,赐予高官、豪宅、美眷,更少不了用民族大义来感化他。
一扣就是三年。
三年里,李继迁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事业发展也颇为不顺。身边还总有人,有意无意地提及张浦在大宋京城的幸福生活。其实,他们就是想告诉继迁,张浦叛夏降宋了。
换个角度看,这几乎是必然的事。张浦原本就是汉人,回到汉人京城,有天子恩宠,高官得坐、骏马得骑。无论出于民族大义,还是出于个人前程,留在大宋京城,不比回到西北沙漠吃风沙强百倍?更何况,谁又能保证李继迁有出头之日?
都说,众口铄金。但,李继迁不信。
他再次向宋朝投降。这次条件只有一个,放回张浦。言之凿凿、日月可鉴,重誓毒誓说了一堆。太宗见好就收,顺势放人。据说,之前征求了张浦的意见。张浦微微一笑,愿意即刻回西北,语气坚定,不容置疑。繁华东京,荣华富贵,则不置一词。
西北故地,继迁、张浦,三年之后再重逢。没有客套、没有寒暄,没有责问、没有抱怨,更不可能有矫情和眼泪。君臣二人四目相对、仰天大笑,策马扬鞭、绝尘而去,卷起身后黄沙飞扬。
什么是信任?这就是信任。
信任,不需要解释。
要解释的,都不是信任;至少,不是纯粹的信任。
继迁对张浦就是信任。这信任翻过了三座大山,时间、苦难、种族。时间上,好理解,但异常艰难。几十年如一日的相信一个人,扪心自问,值得这样信任的人,能有几个?
苦难上,他们之间的信任,非比常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多少次丢盔卸甲、多少次一败涂地、多少次大败而归,他们依然信任,并肩战斗。
最难的,还是种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类有了文明、有了民族,就有亲疏之别,就有民族大义。超越民族,去无条件地信任一个异族人,无论千年之前、还是千年之后、还是再千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这两个民族,还正在爆发战争,那这种信任,就更显珍贵了。
李继迁、张浦之间的信任,他们的主仆之情、兄弟之情,令人动容。却也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有些为难。
我们有理由谴责张浦,因为他是汉人。只要站在民族大义的高度,他注定无话可说。但我们真的就能,义正言辞地去谴责一个千年前的汉人?是不是有点苍白,是不是有点矫情?
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抱负。
没有处在他们的时代,没有经历过他们的生活,我们了解他们吗?如果不敢说了解,那最好还是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人生。特别是那些,不为富贵所动、不为女色所惑、不为权力所迷,始终如一、忠贞不二的人。
他们值得尊敬。张浦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