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疗副作用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甚至被认为是“被忽略的人体器官”。而因其数量庞大、作用显著,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

肠道正常菌群参与机体的消化吸收、免疫、抗肿瘤等一系列生命活动,维持着机体的健康。多年来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紧密相连,肠道菌群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导致菌群失调,进而引发及加重各种疾病

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腹泻(稀水便或黏液便,有时带有脓血) 、腹痛、腹胀、肠鸣,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肺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故大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而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则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当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或免疫治疗时,肠道菌群往往会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常与治疗疗效、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相关。

化疗与肠道菌群

目前对于小细胞肺癌以及中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以化疗为主,而铂类化疗药物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良反应。

化疗药物可诱发肠道黏膜的微炎症,造成肠道屏障功能被破坏、肠道通透性增加等改变,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些症状表现可影响到治疗的进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近年来,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提示化疗药物可使得肠道菌群总数减少,致病菌的数量及比例增加。化疗期间肠道黏膜微炎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的变化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具有调节炎症反应、维护肠屏障功能稳定、促进肠道上皮修复、调节免疫反应等作用,甚至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增强肿瘤免疫治疗及化疗药物的疗效。

免疫治疗与肠道菌群

近几年,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与其相关的多种临床试验也正全面展开。其中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则最为火热,它能够特异性的阻断某一免疫检查点的信号通路,进而改变肿瘤微环境,破坏肿瘤细胞。

近期公布的多项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与传统化疗方案相比,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如帕博丽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着更好的总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同时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也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疗或许可以成为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新方法。

国外有研究在对接受过针对 PD-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上皮来源的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研究后,发现肠道菌群更多样化的患者对治疗更加敏感,导致治疗耐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肠道菌群的异常,且患者对治疗的反映情况与肠道内某种细菌的数量有关,即肠道菌群影响着免疫治疗的疗效

靶向药与肠道菌群

靶向药物的治疗主要适用于相关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而靶向药物在使用时存在很多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血液反应等。其中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些胃肠道反应的出现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肠道菌群失衡的现象

肠道菌群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与肺癌有关,还与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血液系统肿瘤等多种恶性肿瘤均有关系,且多种研究均提示,肿瘤的发生常常伴随着菌群的失调,主要表现为益生菌数目的减少与机会致病菌或有害菌数目的增加,而服用益生菌则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可能会起到抗肿瘤作用。

然而,当前对肠道菌群的研究现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对肠道菌群与肿瘤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由于世界各地区人种、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的差异影响,人群间的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存在着异质性,不同实验所得出的结果也可能存在差异。

但相信,通过对肠道菌群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一定会为肿瘤的治疗提供帮助,并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

参考资料:

[1] 陈卫.肠道菌群:膳食与健康研究的新视角[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5,33(06):1-6.

[2] 刘冬祺,陈润泽,王东霞,邹阳,于若飞.肠道菌群与肿瘤的相关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30(07):866-869.

[3] Routy B,Le CE,Derosa L.et al.Gut microbiome influences efficacy of PD-1-based immunotherapy against  epithelial tumors[J].Science,2018,359(6371):91-97

[4] 孙曦,杨云生.益生菌与肿瘤化疗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09):739-743.

[5] 刘远预. 含铂双药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