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三国历史的晋朝名将:王濬

西塞山怀古_

作者: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207年~286年),字士治,小名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阌乡)人。西晋时期名将。

按照《晋书》、《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王濬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家世二千石”,而王濬本人“美资貌”,有点年少轻狂、放荡不羁。在家乡的长辈眼里,王濬虽然算不得败家子,但也看不出有什么大出息来。在修建房屋的时候,王濬特地在门前留出了一条几十步宽的大路。邻居们问他为什么?王濬理直气壮地说:“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面对大伙的嘲笑,王濬却轻飘飘地扔下一句:“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转身走了。

被王濬嘲讽了一番的乡邻们自然很生气,但估计他们谁也没有想到——王濬这番话,绝不是开玩笑的。

《晋书·武帝纪》:六年春正月庚申朔......十二月甲申,大阅于宣武观,旬日而罢。庚寅,抚军大将军、襄阳侯王濬卒。

《晋书》: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濬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濬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王濬稍稍长大之后,被州郡长官征辟为河东从事。因王濬为人严正清峻,一些素来不廉洁的官吏听说他到任,皆望风而去。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濬,并指着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濬。

后来,王濬受征南将军羊祜征辟,“参征南军事”,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的侄子羊暨对羊祜说:“王濬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节,不可单独担当大事,对他应该有所抑制。”羊祜说:“王濬有大才,将要实现他的愿望,是可以任用的。”后转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有见识的人认为羊祜可算是善于荐贤的人了。

《晋书》: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濬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濬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王濬又任巴郡太守,巴郡与吴国接壤,兵士苦于战争徭役,生了男丁多不愿养育。王濬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条款,减轻徭役课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濬转任广汉太守,对百姓广施德政,百姓非常爱戴他。一次,王濬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屋梁之上,不一会,又益(增)一刀。王濬惊醒后心中十分厌恶。主簿李毅拜了两拜表示祝贺道:“三个刀是州字,又增加一个,府君将要做益州刺史吧!”不久后,益州牙门将张弘发动叛乱,杀死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果然迁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设下计谋,将张弘等人全部杀死,平息叛乱,因功封关内侯。王濬在任,广施仁政,树立威信,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附。

王濬因政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当时正筹划平吴,素知王濬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濬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同年·,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

《晋书》: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濬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濬警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濬为益州刺史。濬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晋武帝谋划灭吴,下诏让王濬修造舟舰,王濬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又在船头画上益鸟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些木片呈给孙皓说:“晋必有攻吴的打算,应在建平增兵防守,建平攻不下,晋军终不敢东下。”孙皓不听。当时吴国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而王濬的小字又是“阿童”,正应了童谣之言,于是晋武帝拜王濬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晋书》: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流柿以呈孙皓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皓不从。寻以谣言拜濬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语在《羊祜传》。

当时朝中大臣对伐吴纷纷议论谏阻,王濬给皇帝上疏说:“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今日不伐,形势变化不可预测。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则吴国就成了我们的强敌。再者,臣造船已经七年,船日渐腐朽损坏,另外臣年已七十,死期临近。以上三事如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机。”武帝内心同意王濬的意见。

贾充、荀勖进谏以为不可伐吴,只有张华坚意劝武帝伐吴,又遇上杜预自荆州上表请求伐吴,武帝这才下诏,分别布署伐吴兵力。王濬于是统领水军。王濬先前在巴郡所保全的男婴,现在都到了服兵役供徭役的年龄,他们的父母都劝勉从军的儿子说:“是王府君给你的生命,你要勤勉效力,不要贪生怕死啊!”

《晋书》: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贾充、荀勖陈谏以为不可,唯张华固劝。又杜预表请,帝乃发诏,分命诸方节度。濬于是统兵。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军,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书·王濬传》作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濬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得知上述情况,王濬就做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个也有方百余步大,筏上扎成草人,被甲执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筏上都被筏带去。又做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获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荆门、夷道二城,俘获监军陆晏。初八,攻克乐乡,俘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投降。十八日,晋武帝下诏进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晋书》:太康元年正月,濬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壬戌,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来降。乙亥,诏进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王濬从蜀出兵,兵不血刃,无坚不摧,夏口、武昌的吴军,无敢支吾抗拒者。于是挥师顺流而下,直抵吴都附近的三山,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抵御王濬,张象望见晋军旗帜而投降。孙皓等听说王濬军队的旗帜器甲,连天蔽江,威势极盛,莫不胆破魂飞。于是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之计,向王濬递上降表说:“吴郡孙皓向您叩头请死罪。昔日汉室失控,九州分裂,我先人乘机占有江南,遂恃山河险阻,与魏乖离对峙。大晋建国,德被四海,愚昧卑劣之人,偷安于一隅,不知天命。至于今天烦劳您的六军,风餐露宿,远临江边。吴人举国震惊,命存片刻之人,尚思攀缘天朝得宽宏光大之恩。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送上所佩玺绶,委身以待处分。”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濬进入石头城。孙皓准备亡国之礼,驾着素车白马,袒露肢体,缚住双手,衔璧牵羊,大夫穿着丧服,士人抬着棺材,率领着伪太子孙瑾、孙瑾弟鲁王孙虔等二十一人,到达军营门前。王濬亲自为孙皓松绑,接受了玉璧,烧掉了棺材,将孙皓送往洛阳。王濬收了东吴的图书簿籍,封了府库,军中无所私获。晋武帝派遣使者慰劳王濬军。

《晋书》: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于是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用光禄薛莹、中书令胡冲计,送降文于濬曰:“吴郡孙皓叩头死罪。昔汉室失御,九州幅裂,先人因时略有江南,遂阻山河,与魏乖隔。大晋龙兴,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至于今者,猥烦六军,衡盖露次,还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玺绶,委质请命。”壬寅,濬入于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其伪太子瑾、瑾弟鲁王虔等二十一人,造于垒门。濬躬解其缚,受璧焚榇,送于京师。收其图籍,封其府库,军无私焉。帝遣使者犒濬军。

当初,晋武帝下诏书使王濬攻下建平以后受杜预调度,到秣陵后受王浑调度。杜预到江陵,对诸将帅说:“如果王濬能攻下建平,则可顺流长驱东下,威名显赫,不应受我的制约。如果不能攻下建平,则也无理由去调度他了。”王濬到了西陵,杜预给他写信说:“足下能摧毁吴西边的屏障,便当直取秣陵,讨伐数世为患的逃寇,解救吴民于涂炭之中。再自江入淮,渡过泗水汴水,溯黄河而上,整军还都,这是旷世未有的盛事啊!”王濬大喜,向晋武帝上表并呈上杜预的书信。

《晋书》:初,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预至江陵,谓诸将帅曰:“若濬得下建平,则顺流长驱,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若不能克,则无缘得施节度。”濬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籓,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预书。

王濬将到秣陵时,王浑遣使者令王濬暂停,到自己军中商量事情,王濬张起船帆直往前驶,回报王浑说:“风大,船不能停。”王浑久已打败孙皓中军,杀了张悌等,但按兵不敢前进,而王濬乘胜接受了孙皓投降,王浑感到耻辱而且愤怒,于是向朝廷上表,说王濬违背诏命,不受自己调度,对王濬进行诬告。有司判定要将王濬用槛车征召回京,晋武帝不许,下诏指责王濬说:“伐吴是件大事,应有统一军令。以前有诏使将军受安东将军王浑调度,王浑思谋深远稳重,按兵等待将军。为何径直前行,不听王浑命令,违背制度,不明利害,甚失大义。将军的功勋,铭刻朕心,应当按诏书行事,以维护王法尊严,而在战事将终时,恃功肆意而行,朕将何以行令于天下!”王濬上书解释。 王浑又向皇帝呈报周浚的书,说是王濬军得了东吴的宝物,王濬又向晋武帝上表。

《晋书》:及濬将至秣陵,王浑遣信要令暂过论事,濬举帆直指,报曰:“风利,不得泊也。”王浑久破皓中军,斩张悌等,顿兵不敢进。而濬乘胜纳降,浑耻而且忿,乃表濬违诏不受节度,诬罪状之。有司遂按濬槛车征,帝弗许,诏让濬曰:“伐国事重,宜令有一。前诏使将军受安车将军浑节度,浑思谋深重,案甲以待将军。云何径前,不从浑命,违制昧利,甚失大义。将军功勋,简在朕心,当率由诏书,崇成王法,而于事终恃功肆意,朕将何以令天下?”濬上书自理。

《晋书》:浑又腾周浚书,云濬军得吴宝物。濬复表。

王濬回到京都,有司劾奏他违诏不受王浑节度,应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晋武帝下诏说:“王濬开始接受率兵直抵秣陵的诏书,以后才又下诏让他受王浑调度。诏书在途中滞留,没有按时到达,这种情况与不受诏同样看待,于理是不通的。王濬没有及时上表说明王浑向他宣布诏书的情况,这是应当责备的。王濬有征伐灭吴的功劳,一点小错不足以掩盖他的大功。”有司又奏,王濬被赦免后,烧毁贼船一百三十五艘,应下令交付廷尉追究责任。

晋武帝下诏说:“不要追究。”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职务。旧制只设步兵五营,新置一营是从王濬开始的。有司又上奏,辅国将军按位次不是很显达的官,应不配置司马,不供给官骑。武帝下诏按外镇将军的标准,供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组成辅国营,供给亲骑一百人、官骑十人,配置司马官。封为襄阳侯,食邑一万户,儿子王彝封为杨乡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绢一万匹,又赐衣一套、钱三十万及一些食物。

《晋书》:濬至京都,有司奏,濬表既不列前后所被七诏月日,又赦后违诏不受浑节度,大不敬,付廷尉科罪。诏曰:“濬前受诏径造秣陵,后乃下受浑节度。诏书稽留,所下不至,便令与不受诏同责,未为经通。濬不即表上被浑宣诏,此可责也。濬有征伐之劳,不足以一眚掩之。”有司又奏,濬赦后烧贼船百三十五艘,辄敕付廷尉禁推。诏曰“勿推”。拜濬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旧校唯五,置此营自濬始也。有司又奏,辅国依比,未为达官,不置司马,不给官骑。诏依征镇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为辅国营,给亲骑百人、官骑十人,置司马。封为襄阳县侯,邑万户。封子彝杨乡亭侯,邑千五百户,赐绢万匹,又赐衣一袭、钱三十万及食物。

王濬自以为功大,而被王浑父子及豪强所压抑,多次被有司上奏弹劾,每次进见晋武帝时,总要陈说自己征伐的劳苦,及被诬告冤屈的情状,有时显出愤愤不平的样子,退出时不向晋武帝告辞。晋武帝每次都宽恕他。益州护军范通,是王濬的外亲,对王濬说:“卿的功业是盛大的,可惜有这大功业的人未能尽善。”王濬说:“这话什么意思?”范通说:“卿凯旋归来之日,应该戴上隐士的角巾,回到私宅,口不言平吴之事,若有人问及此事,您就说:‘平吴全凭圣主之德,群帅之力,老夫哪有这种力量呢!’如能这样,那么颜回老聃之不夸其德,汉龚遂‘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功’的雅对,又怎么能胜过您呢!这就是蔺相如所以能让廉颇屈服的原因,王浑对此能不惭愧吗?”王濬说:“我开始害怕会发生类似邓艾灭蜀而被杀的事情,怕灾祸及身,不得不说,也不能把话藏在胸中,这是我的偏激啊。”

《晋书》:濬自以功大,而为浑父子及豪强所抑,屡为有司所奏,每进见,陈其攻伐之劳,及见枉之状,或不胜忿愤,径出不辞。帝每容恕之。益州护军范通,濬之外亲也。谓濬曰:“卿功则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尽善也。”濬曰:“何谓也?”通曰:“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吴之事。若有问者,辄曰:‘圣主之德,群帅之力,老夫何力之有焉!’如斯,颜老之不伐,龚遂之雅对,将何以过之。蔺生所以屈廉颇,王浑能无愧乎!”濬曰:“吾始惧邓艾之事,畏祸及,不得无言,亦不能遣诸胸中,是吾偏也。”时人咸以濬功重报轻,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前温令李密等并表讼濬之屈。帝乃迁濬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王浑诣濬,濬严设备卫,然后见之,其相猜防如此。

当时的人都认为王濬功劳大而封赏轻,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前温县令李密等,一起上表诉说王濬受委屈。晋武帝才迁王濬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王浑到王濬家里去,王濬安排卫士严加戒备,然后才接见,他们两个就是如此互相猜疑防备。王濬平吴之后,因功高位重,不再守俭素之业,于是食则佳肴,衣则锦绣,纵情奢侈享受。他所征召引荐的,多是蜀人,表示不遗故旧。后来又转王濬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散骑常侍、后军将军如故。

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 终年八十岁,谥号为武。葬于柏谷山,大肆营造坟墓与陵园区,围墙周长四十五里,每面别开一门,松柏茂盛。子王矩继嗣。

多谋善战。初任河东从事,后受车骑将军羊祜赏识,转为车骑从事中郎。西晋泰始八年(272),任广汉太守时,纳主簿李毅之议,发兵讨灭枉杀益州刺史皇甫晏的牙门张弘等,迁益州刺史。后因治边有方,少数民族多来归附,拜右卫将军,任大司农。晋武帝与羊祜密谋伐吴,祜荐其留镇益州(治今成都),旋加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军事。王濬受命藉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历经七年建成一支强大水军,在灭吴之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咸宁五年(279),上书请速攻吴。时镇南大将军杜预亦上表请即伐吴。遂促成晋武帝于十一月发兵大举攻吴。太康元年(280)正月,王濬自成都出发,率水陆军顺流而下。二月,越过建平(今四川巫山北),以大筏带走吴军置于江中之铁锥,以火炬熔毁其铁链,攻克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继续前进。在杜预等的支援和策应下,顺利攻占西陵、夷道、乐乡、武昌(今宜昌东南、枝城、松滋东北、鄂州)。三月,与另两路晋军同逼吴都建业(今南京)。又临机果断,领军过三山矶(今南京西南),率先进入建业西石头城,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

桓温:故抚军王濬历职内外,任兼文武,料敌制胜,明勇独断,义存社稷之利,不顾专辄之罪。荷戈长鹜,席卷万里,僭号之吴,面缚象魏,今皇泽被于九州,玄风洽于区外,襄阳之封,废而莫续;恩宠之号,坠于近嗣。

唐太宗李世民:马隆西伐,王濬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

房玄龄:二王总戎,淮海攸同。浑既害善,濬亦矜功。武子豪桀,夙参朝列。逞欲牛心,纡情马埒。儒宗知退,避名全节。

唐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抚军大将军襄阳侯王濬”。 及至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濬。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濬亦位列其中。

(0)

相关推荐

  • 《王濬传》:灭吴,就在今日!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这是<真·三国志>第 388 篇文章 今天来讲 王濬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王濬(音 ...

  • 西塞山前古战场

    西塞山前古战场 文|图  余一梦 西塞山,在今黄石市西塞山区东部长江南岸,壁立江干,危崖千尺,是长江中段一处地标式的峰峦. 西塞之名,最早见于晋虞溥<江表传>:"勋走入楚江,从寻 ...

  • 三国历史人物——关羽(蜀汉五虎大将,十七史百将传,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 ...

  • 三国历史人物——赵云(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 ...

  • 三国历史人物——黄盖(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他也因为此事迹 ...

  • 三国历史人物——夏侯渊(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夏侯渊(?-219)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惇之族弟,八虎骑之一.群雄征讨董卓时随曹操一同起兵,后征战四方,屡立功勋.在平定马超叛乱后负责西北防线的镇守.公元219年 ...

  • 三国历史人物——邓艾(十七史百将传,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邓艾(197-264),字士载,三国时魏名将.邓艾多年在西北前线防备蜀汉姜维:后来作为灭蜀的主要军事指挥之一,他0阴平,迫使蜀汉投降,建立奇功.魏惠唐亭侯,邓艾之子.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 ...

  • 三国历史人物——黄忠(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忠(?-220),字汉升,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 ...

  • 三国历史人物——凌统(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凌统(189年-217年,一说189年-237年),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少有名盛,为人有国士之风,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官至偏将军. 年少名盛 凌统的父亲凌操轻 ...

  • 三国历史人物——李典(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曹操麾下将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 ...

  • 三国历史人物——文聘(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文聘,生卒年不详,字仲业,南阳宛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来是荆州刘表的大将.刘表死后,其子刘琮降曹操.文聘初不随见曹操,直至曹操召聘相见,问其何以迟,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土境,愧于见人.曹操被这份忠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