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效验方,三黄泻心汤~

炎炎夏日,再逢火辣饮食,很容易让人上火火火……口腔溃疡呀、牙龈肿痛呀、口气重呀、便秘呀、疮疡疔毒呀……

来自《汤液经法》的三黄泻心汤,为火剂之先,是泻火剂的主方,而且由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不断完善,至今使用起来犹有很好的疗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一看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对三黄泻心汤引古酌今,耐人寻味的临床心得。

首先,举刘老所治医案数则,以飨读者。

01

某司机患精神分裂症,十数日夜不得眠,烦躁异常,肢体动扰不安。发时则怒目视人,似欲动手击人。一家惶恐,请余为治。切其脉洪大,舌苔黄厚,口臭秽。问其大便已六日未行,辨为三焦火盛,为发狂之渐。乃疏三黄泻心汤,服一剂,平平无奇;又服一剂,腹痛欲泻;又继服一剂,则大便泻下较多,然患者烦躁之状,犹未全减。于是增加大黄至15g,服后大便畅泻,夹有粘滞之物甚多,患者顿觉神疲思睡,卧而不醒,熟睡两日,醒后则精神正常,病状如失。

02

又曾治一高血压患者,男性,46岁。左手拘挛,不能伸开,腿僵直而行路不便。头眩晕而心烦乱,血压为200/120毫米汞柱,切其脉数而有力,视其舌红而苦黄,余辨为心火独盛引动肝风。摒去平肝熄风潜阳等法不用,独用三黄泻心汤以泻三焦之实热,以折心肝之火,所谓“实则泻其子”,泻心即所以泻肝之义。患者服药后,二溲通利,心烦顿释,头目清爽,血压下降至170/100毫米汞柱,患者来诊时,弃拐能行,见余踊跃者三,以示腿脚转为捷利,惟手之挛急尚不了了,转方改用芍药甘草汤加羚羊角粉2克冲服而效。

03

余治一妇女患咳血病。自称在北京某大医院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每届经期则大口咳血不止。切其脉数而滑,舌质红绛,若黄薄而干。余辨为心胃之火,迫阳络而上为咳血。此为倒经之证。为疏三黄泻心汤,仅服五剂,则经事通顺,咳血之病未见复发。

三黄泻心汤

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所组成。为商朝伊尹所创。

相传伊尹是最早的中医方剂学著作《汤液经》的作者。

所以后世医家又将三黄泻心汤称为“伊尹三黄泻心汤”。

有记载的,用“三黄泻心汤”治病的是西汉的淳于意。他用三黄泻心汤治愈了“涌疝”之病,见于他写的《医籍》,但他称此方为“火齐汤”。据我推想《汤液经》中设有各种治疗门类,如“火齐”、“水齐”(齐同剂)等等。三黄很可能是火齐门的主方,太仓公从其治疗门类出发,而直呼其为“火齐汤”,这也未尝不可。

仓公用火齐汤的治案在《史记》上描写颇详,很值得一观。“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以为蹶,人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溲,再饮得大溲,三饮而疾愈,病得之内。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脉时,左口气急,脉无脏气,右口脉大而数,数者中下热而涌……故曰涌疝。中、下热,故溺赤也。据上脉证,太仓公采用火齐汤,以泻火热之凝结,故尔取效。
三黄泻心汤的方子传到东汉末年,又为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所收。仲景用其治心下气分的热痞证,即所谓“心下痞按之濡(软)其脉关上浮者”的热邪痞塞心下之证。但是仲景用的是大黄、黄连,而缺少黄芩,所以称之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宋林亿等人校医书时,认为本方当有黄芩,系属脱落之误。然从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名来看,林亿之说亦不足信。

大家应该看到,心下热痞,只是气分之病,而无“不得前后溲”的“涌疝”实证。所以,仲景在煎服法上进行了改革。他避开煎煮之法,而用烧开的滚汤以渍大黄与黄连,其义在于取其苦、寒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邪热;薄其苦泄之味,而防止直下肠胃之弊。因此,他发展了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以补“火齐汤”治疗之不逮。

另一种是用于吐衄之证。即“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这是由于心中之阴气不足,则使阳气独盛,血为热迫,而妄行不止。所以,唐容川的《血证论》第一张治血病的方子就是三黄泻心汤,他是继承仲景之说的。此方采用煎煮之法,而且要求顿服,则又是取其味厚而直泻血分之热。可见用方虽一,而煎服之法有别,则效应因之而各异。

可见

两汉之时用三黄泻心汤各有所专,以不同见证,而发挥三黄泻心汤之功效,开拓了眼界,提高了水平。

此方用水煎煮,或用滚汤渍服,其剂型一直保持到唐朝。

在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中,收录了巴郡太守的三黄圆,才由汤剂而发展为丸剂,这是三黄泻心汤的又一次变革。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三黄圆的药味剂量,是按照四时而制定例如:“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用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等证。充分反映了三黄泻心汤的药味与四时五脏关系,在理论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宋朝大型医书《和剂局方》又发展三黄丸的治疗范围,它说:“三黄圆,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瘄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此明确指出三黄丸有泻三焦实热之功效,是火剂中的代表方。

宋代以后的治火热诸方,如黄连解毒汤、三黄石膏汤等,皆可视为是三黄泻心汤加减方。

因为三黄泻心汤以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

所以

三焦实火大便实者,三黄泻心汤宜之。

若大便不实者,则为黄连解毒汤证,以大黄易黄柏,因下焦热结未实也。

加栀子者,使其热不从大便出,而从小便出也。

刘老一向重视此方,治阳热诸疾率多采用,其效果之迅速,使人为之惊叹不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