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一游
中秋佳节来临,几个老哥们茶叙,约定来一次结伴同游,去了一趟高邮,游了高邮的几个景点。
一、镇国寺
一大早,旅游大巴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出发,走走停停,直到中午时分才到高邮,吃了午饭,直奔镇国寺。镇国寺位于江中小岛之上,东面是大运河,西面是高邮湖,从高邮市区出发经过运河二桥,一路向南就可到达。高邮镇国寺始建于唐朝,可以说历史悠久,但如今镇国寺所有的建筑当中,除了镇国寺塔,其他建筑,如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物全部都是2006年以后重新建成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运河拓宽工程中,镇国寺塔原本归于拆毁之列,但是周恩来总理在审批方案时特批“让道保塔”,这才留住了古塔。因为有了古塔,所以才有了后来2006年重建的高邮镇国寺。
高邮镇国寺天王殿前观音像
走进镇国寺,当然要看塔。镇国寺塔高高耸立在大运河边上,可谓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七层高的四方形砖塔,建造于唐代,风格与西安大雁塔相似,因此被称为“南方的大雁塔”。因塔而重建了寺,所以镇国寺塔是名副其实的镇寺之塔;与此同时,镇国寺塔又为镇国寺积攒了不少人气,所以镇国寺塔又是名副其实的兴寺之塔。
镇国寺塔
重建后的镇国寺香火渐旺,还有一个需要提一下的原因就是镇国寺的千僧斋法会。2014年4月20日,高邮镇国寺隆重举行“祈福中国千僧供斋法会”。参加法会的僧人1200多、各地信众6000多人,场面很大。法会圆满后,所有僧人和各地信众一起持香绕着镇国寺运河西堤风光带巡游一周,巡游队伍延绵数里,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镇国寺千僧斋法会的主法人之一是觉伟法师。本人有缘并有幸与他相识,两次和觉伟法师共进素斋,一次在龙华迎宾馆里的“人道素菜欢喜斋”,一次是在新华路上的“五观堂素食”。觉伟法师依上茗下山老和尚出家,他曾帮助走火入魔的博士生解除困境、他也曾有过燃指供佛的经历……如今,觉伟法师正在高邮镇国寺闭关修行。漫步在镇国寺河边一侧的小路,一道僧房门上挂着三把铜锁,大门两边一副对联,右边是“关闭烦恼门”,左边是“房开清净地”,这里就是觉伟法师的闭关之地(2018年8月5日,觉伟法师闭关三年后圆满出关)。
觉伟法师闭关之地,门上三道锁
二、盂城驿
离开镇国寺,来到大运河另一侧的盂城驿景区。驿就是驿馆、盂城则是高邮的别称。驿馆这个词好理解,高邮这个地方秦代就有邮亭,在这里开设驿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别称盂城的由来则众说纷纭,最为普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来源于秦观的诗文。作为高邮人的秦观曾写道:“吾乡如覆盂”,意思就是高邮的地势像一只倒扣的盂,于是高邮就有了盂城这一别称。盂城驿景区里的点睛之笔是“邮驿博物馆”,这是我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也是保存较好的古驿站遗存之一,被称为邮驿“活化石”。除此之外,整个景区就是一条作了点整修的老街,仅凭眼中所见,实在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对于游客而言,景区游览内容过于单薄,游览路线的规划设计也不够合理,实在不尽人意。
盂城驿街道
三、文游台
看介绍,高邮的文游台原本是道教的东岳庙,后来苏轼到高邮时曾和当地的秦观(秦少游)等人在此一边喝酒一边讨论文章,于是这里就成了文游台。我们进入文游台才发现,秦观雕像后面包括高台等主要景点正在维修,对外并不开放,少了登高望远的体验,很是扫兴。无奈之下只能看看重光亭和幽静典雅的秦观读书台。说起秦观这个人倒是很有意思,民间相传他是苏轼的妹夫,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还在《醒世恒言》里写了“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故事中的新郎就是秦观。其实,苏小妹和秦观的恋爱故事纯属虚构,人们之所以乐见苏小妹和秦观结成百年之好,是因为这反映了人们心中才子配佳人的美好向往。
秦观读书台
四、竺家巷
出了文游台,大家都想逛逛高邮老街。奇怪的是,当地人对高邮老街说法不一,有人说高邮老街是北门大街、有人说高邮老街是南门大街。这一南一北让人摸不着头脑。听说位于竺家巷的现代作家汪曾祺故居离文游台不远,于是欣然前往。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西南联大中文系有名的才子,参与过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和定稿,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有人称之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从文游台到竺家巷的道路叫人民路,一路之上老街味道颇浓。在一个百货摊上见到小圆口的布鞋,还有鞋口两边缝有松紧带的黑色布鞋,北方人叫懒汉鞋,我们读中学那时管这种鞋叫“懂经鞋”,一双懂经鞋穿在脚上,十分时髦。现在又见“懂经鞋”,一下子勾起了不少青春年少的往事。
就在竺家巷的巷子口,看到一个烧饼铺子,童兄上前询问:“你这烧饼是甜的还是咸的?”
“我们做的烧饼不甜也不咸。”
“这是什么味道?”
“我们这个烧饼是用老酵发的。”高邮本地话的“酵”发音“告”,搞了半天才听明白。所谓老酵指的是每一次发好酵的面团都要留下一小块作为下一次发酵的酵头。按这样一种方式延续下来,有些老店的酵头可以向上追溯几年、几十年。老酵意味着烧饼的味道保持着几年、几十年一以贯之的不变和传承,老酵也意味着老店的历史和沧桑。买上几块烧饼一尝,确实不甜也不咸,有一股子淡淡的碱味,跟儿时的大饼味道非常相似。回家以后网上一查,居然有这家铺子的介绍。2010年,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到高邮追忆汪老时,曾经被竺家巷口烧饼铺子的香味吸引,尝过烧饼之后,美女主席赞不绝口。
汪曾祺故居
拐弯走进竺家巷,汪曾祺故居门口有一块招牌。我们进屋看了看,如今,汪曾祺的妹妹还住在这里,汪曾祺的妹夫介绍说,老屋已拆得差不多了,挂着招牌的房屋只是当年的厨房,如果遇到城市改造,这间厨房也留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