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诗人脸谱20:孙凌云
孙凌云
孙凌云,笔名凌子,江苏省作协会员。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有诗歌、散文、随笔、歌词、诗歌评论、影视评论及书评等散见于国内30余种报刊,部分诗作被收入选集。出版诗集《邂逅宋词里的你》。
作者已授权 组稿余伟
诗 十 首
作者:孙凌云
写给自己
心中有过的沧海,如今剩下一瓢
映出的一小片帆影
早已让风暴撕成褴褛。而潮声
只能在回望中起起落落了
两张粗粝的肺叶上
仅能辨认残留的浪迹
那只驾过的木舟,搁浅在苍茫里
载着我的狂歌与纵哭
曾被惊涛打翻
惟有喊出的那声号子依旧发咸
腌渍我,不至于腐烂
醉 酒
痛饮。有火穿喉而过
引燃胸中的耿介
血熊熊腾起,五内俱焚,断肠冒烟
独饮者,与旋转的天地
沉溺高度的液体里
酩酊大醉
此时应当有筝
弹奏一曲高山流水
应当有剑,挥舞恩仇快意
应当有词,高吟一阕抒怀
更应当有月,好大一个瓷碗
重新满上,喝干。方不负
一壶醇烈熬炼的风骨
卖唱的盲者
他卖力地唱着,几枚镍币
买走他半天的劳累
他嘶哑地唱着
旋律从他的喉咙挤出来
变成呜呜咽咽的哭声
麦克风将他的抽泣放大几倍后
刮出去老远
他蜷缩一团——
心中要有多少哀伤
才会把自己唱得如此凄凉,如此疼痛
暮色将他深深掩埋
他伸出枯枝一样的手
摸索着寻找那根盲杖
望着他摇摇晃晃的背影,忽然间
我的双目几近失明
打工者
二十岁是一株健壮的庄稼
怀揣青春,力气,憧憬
向城市移植,他相信自己
能够在水泥地上深深扎根
他把城市一层层垒高
用汗水浇灌城市膨胀的欲望
手,早已练成一把瓦刀
粗重的喘息与城市的烟味混合一起
经常呛得咳出扬尘,郁闷
在付出艰辛和劳累之后,换来的
除了拖欠的工钱
还有城市的不屑与白眼
每到黑夜降临,醉醺醺的城市
泡在灯红酒绿的绵软里
而他只能枕着孤独,任凭
尖利的喧嚣声剪碎叹息
他终于明白,这座野心勃勃的城市
能容纳噪音、污染以及冷漠
却容不下一株庄稼的生长
坚硬的水泥地上
找不到拔节或灌浆的地方
喜欢看山的父亲
生前。您喜欢爬山,看山
发现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头
会观赏许久,直到落日也如
一块石头,从更远的山坳掉了下去
现在。您,墓碑,苍松
跟一座山长在了一起
您把辛劳一生的自己
总结在这里。我们的祭奠太轻
不如那道山梁有分量,它宽厚,沉实
能够让您放心地背靠
丁哥的水果摊
随着丁哥的一声吆喝
水果们纷纷醒来,一齐兴奋地
对着阳光微笑
冬季的早晨,城市像褪色的照片
背景略微有些单调
而在街边的一角
一群水果以丰富的色彩
展示缤纷的时节
下岗后的丁哥,每天辛勤地
经营着最小面积的果园
一年四季飘满果香
丁哥打量水果的眼神
充满了慈祥与怜爱
迎来一批水灵
送走一茬甜蜜
丁哥用赤橙黄绿青蓝紫
将苦涩的生活
兑成多汁的甘美
一只盘秤
秤出丁哥诚实,童叟无欺的分量
由水果组成的部落
能够流动的部落
丁哥是它们的酋长
记 忆
摇撼的树是风的记忆
残败的荷是池塘的记忆
萧索的景象是冬的记忆
漫漫黑夜是黎明的记忆
子弹是枪的记忆
鲜血是广场的记忆
牺牲是纪念碑的记忆
烈士是花篮与挽联的记忆
刀是韭菜的记忆
烙印是铁的记忆
野火是荒草的记忆
疼痛是伤疤的记忆
嘶哑的呐喊是喉咙的记忆
感 怀
若能回到魏晋时代,我最想听到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铿锵而饱满,烧红的慷慨
锤锻成铮铮风骨,嶙峋如峰
最想听到竹林里的琴韵
隐隐似金石之声破空而来
旷古而苍凉的音律
可寄情,更可壮怀,一曲终了
琴弦上早已潸然一片
最想听到的
是七个贤士大呼小叫
饮酒,纵歌,把江山指点得东倒西歪
青山处处像坟冢
青山处处是
青山处处像坟冢
青山埋得并非都是忠骨
从古至今
忠骨就那么几副
只需几座青山就够了
其余的青山
埋下的
多是谗骨,媚骨与佞骨
肥与瘦
丰腴的体态
将霓裳羽衣舞的曼妙
旋转得婀娜多姿
都言环肥
肥得恰到好处
独具绝代佳人的风韵
而在此之前
细腰虽可盈盈一握
却骨感得硌手
以至赵飞燕
纤细像一枝柳条
禁不住春风摇荡
再后来
那个比黄花还瘦的女子
声声慢的女子
令我不忍卒读
蹙在眉心间的
憔悴与凄婉
下滑可阅江苏诗人脸谱往期精彩回放
卞[biàn]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生于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江苏诗人脸谱
04、江苏诗人脸谱04:卞云飞
江苏一直是新诗之乡,这里不仅走出过卞之琳、辛笛、唐祈、杭约赫、闻捷等诗歌大师,而且数次聚焦全国诗歌界的目光。20世纪30年代沈祖棻、程千帆、孙望、吴奔星等的新古典主义探索,使南京和北京、上海形成诗坛的鼎立三足;80年代南京的“他们”诗派以生命意识、语言意识的双重自觉,更被公认为“第三代诗”的领军群落。新世纪的今天,江苏诗坛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摘自罗振亚《新时期江苏诗坛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