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穷状元,在考卷上写12字,光绪看后泪流满面:他必须是状元
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骆成骧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才都是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隋朝之前我国基本上都是任命几位官员下放到地方考察,选举贤能来入朝为官。这样的制度无疑带着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下方官员的评价和意见基本上可以盖棺定论。所以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才会出现“基层无士子,朝中无寒门”这样不平衡的情况。
到了隋朝之后,我国出现了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到了唐朝的时候这种分科考试的方式被继承并且发扬成了之后传承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在唐朝科举的时候会称当堂考试的头名为元,例如会试的第一名就会被称为会元。因为举人在前往京城考试之前都要纳状,所以殿试的头名就被称为状元,这种称呼一直延续到科举被取消。
从万千学子中拔得头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每一任状元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很多状元也在史书上被反复提起,例如以武状元之身官拜宰相,祛除安史之乱的唐代名相郭子仪;宁死不肯投降元朝,写下《正气歌》《过零丁洋》等慷慨诗词的文天祥。而本文要讲的就是晚清时期的状元骆成骧的故事。
骆成骧是公认的科举1300年来最穷状元,他1865年出生在会泽县的一户李姓贫困农家,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撒手人寰,而骆成骧的父亲又是一个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经营的懒汉,父子两的生活是越过越紧巴。眼看过不下去,骆成骧的生父就把骆成骧送给了一个来此地做药材生意的行商夫妇,夫妇两将孩子改名为骆成骧带到了四川。
到了四川之后,当时九岁的骆成骧就被养父送去了学堂,十四岁参加州试的时候骆成骧就一鸣惊人,让主理考试的杨锐赞不绝口,推荐并资助骆成骧去书院深造。1893年骆成骧中举前往京城,但是却发挥失常。骆成骧并不灰心,继续在京城备考,两年之后考上进士,准备参加殿试。
在骆成骧准备殿试的时候正好是清朝在中日甲午海战惨败的时候,骆成骧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够入朝为官,修补这个已经破落的皇朝。在进行殿试的时候骆成骧也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写的文章。殿试结束之后,光绪和礼部人员一同观看试卷的时候,无意之间看到了骆成骧写在试卷上的12字“殷忧启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光绪皇帝虽然自从上位开始就一直是慈禧太后手中的傀儡,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负,看到骆成骧的抱负之后热流盈眶,直接钦点骆成骧为状元,并且称骆成骧是当代武侯诸葛亮。骆成骧也不负他的壮志,入朝为官之后一直公正廉明秉公执法,是晚清时期清朝著名的清官。之后骆成骧又去了四川高等学校(现在的四川大学)做校长,为四川的教育做出了很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