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输血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摘要】 目的 对我院本年度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了解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特点及概率,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和手段。方法 通过对我院本年度共计输注血液制品6359人/次进行统计与分析,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加以记录。结果 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1%,处于较低水平,不良反应概率最高见于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发生率为77%;输注血浆者不良反应多数为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8%;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者的不良反应以发热多见,发生率为74%。结论 加强对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能够有效控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输血是一种最有效的治疗及急救手段,在把握输血指征的条件下,输血兼备短期抢救与长期治疗的临床效果,能够起到其它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但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类型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性,如果输血应用不当,将直接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出血倾向,溶血反应,酸碱平衡失调,细菌污染,血液传播感染性疾病等。[1]笔者根据我院本年度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如下总结分析: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本年度,我院共计输注血液制品6359人/次,其中输注全血124人/次,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4230人/次,输注血浆1892人/次,输注机制血小板113人/次。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临床护士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由输血科进行统一保存。
1.2 研究方法 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为:输血前,应确定患者有无发热现象,在输血中或输血后2h内体温≥38℃或升高1℃以上,则判断为发热反应;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出现的胸闷、呼吸困难或皮肤潮红、瘙痒、过敏性荨麻疹者则判断为过敏反应。[2]2 结 果
本年度,我院共输注血液制品6359人/次,回报发生不良反应者共计39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61%。在不良反应中,发热反应29例,所占比例最高,约为74%,过敏反应7例,约占18%。其它反应3例,约占8%。39例不良反应中,由输注红细胞悬液引起的为30例,约占77%,由输注冰冻血浆引起的为9例,约占23%。3 讨 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和输血后2h内出现的相关症状和体征,且不能用原发性疾病解释症状者。输血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医疗救治方法,对某些特定疾病的治疗,挽救危险患者,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手术安全进行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血液成分的复杂多样性就造成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溶血性反应和非溶血性反应两类。[3]在本资料数据中,不良反应以发热最高,共计29例,发生率为74%。其次是过敏反应7例,发生率为18%。其它反应3例,发生率8%。本组资料显示,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要高于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本组数据中,未发现有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这说明伴随着临床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溶血性反应已经大大的减少了。此外,本组结果显示,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机制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常见。
根据以上资料数据分析,为了有效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学习应用新型血液制品和输血新技术方法。在输入新鲜冰冻血浆时主要应注意确定病人有无过敏史,或者在必要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抗过敏措施;在输入浓缩红细胞悬液时,也可采取去除白细胞或者使用辐照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新型血液制品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4]
经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输血这一治疗手段是安全有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输血的不良反应保持谨慎。我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避免和减少促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建立健全规范的用血制度并按照制度严格执行;临床用血时,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全面考虑输血方法所带来的影响;参考患者的既往病史及过敏史,必要时采取抗过敏的预防措施,血库工作人员应做好血液制品的正确贮存和日常检查;临床护理人员也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记录,认真观察,谨慎护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使临床输血工作达到安全、科学、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夏琳,临床输血诊疗技术[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9.
[2] 乐虹,严莎.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10):5-7.
[3] 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7:193.
[4] 袁举.马建新.河南省人民医院219D-2005年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5(10):24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