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故事会】龚增元 | 退休这些年 (三)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作者简介
龚增元,湖北罗田人,年逾古稀,微信昵称老者,现居乡下老家。大学文化,从亊中学教育近半个世纪。酷爱文学,退休后尝试写作,所写文学作品多发表于纸媒、网络公众平台,《九天文学》特约编委。著有《耆年杂集》《乡土情缘》。
龚增元
03
前几年,承蒙族人和族贤的错爱和信任,推举才疏学浅的我到家族谱堂执行主编八修《浠川龚氏宗谱》。我深知:赓续家谱既是溯祖宗渊源,详子孙世系,使尊卑不紊,长幼有序,婚嫁有凭,远徏有踪,生卒有考的一项艰巨而又细致的人文工程,又是族史族文化挖掘和传承的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
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包括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姓氏,是家族的标志、种族的徽章、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维系力量。姓氏涉及家族血缘史,亲属繁衍史,民族交融史和姓氏文化史。它涉及历史、地理、社会、民族、语言、民俗、家谱、地名、文化、人文、人类等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因此,续修家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进行考证、撰文、审稿、登录、查资料、补漏缺、勘正误、辨对错等浩繁细密的工作。既然把我推上台,就该欣然从命,不辞劳苦,不计报酬,认认真真,完成族人重托。
八修宗谱理事会分配我的任务是:
(1)登录和校对我大二房近三十年的新添人丁,查补原七修误、漏、缺情况;
(2)整理家谱创修至七修的人文、历史、传记、传说、艺文等资料,去除旧之约束,择其精要;
(3)重撰源流序(因源流有讹误失实之处);
(4)撰写八修谱序和跋;
(5)撰写近三十年逝去族贤的传记;
(6)撰写族内名人事略;
(7)撰写族人孝心事略;
(8)总谱、分谱文字校对。
续修家谱我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分我的事一大堆,简直让我麻了头。双手抓刺猬,抓哪儿哪儿刺手。冇得法儿,只好赶鸭子上架,赶驴子拉磨,硬着头皮上。
于是,我理清头绪,一项项落实。捏柿子赶软的拿。首先到附近龚姓族人家登录近三十年新出生人丁,近三十年逝者名单。这些叔伯哥兄老弟对我很是客气热情,先是让座泡茶,后留吃饭喝酒,好茶好菜好酒好脸色热情款待着,让我既是受宠若惊又觉得很不好意思。又推辞不得。只要说个不字,马上就说我这个教书先生瞧不起他这个穷哥们或贫困兄弟,弄得我只好乖乖就范。
直到所有的新增人丁及逝者登录完毕,才回到办公之地的谱堂。谱堂是很神圣严肃之地,很有讲究。先祖灵牌放在堂前靠墙的长条桌上,再放上三牲供果供酒供饭等祭品,燃上高香。进出谱堂都要先跪拜先祖。听老人讲,先祖之灵都在监察着谱堂修谱之族裔,稍有不诚不敬之意,先祖就会惩罚你,至于什么惩罚看你过错大小。有祖祠的谱堂就设在祠堂内,当年我族祖祠拆毁还未重建,故谱堂设在程伞塆一个龚姓族人闲着的老屋里。
我每天七点钟准时从家里步行两三里路到谱堂,先跪拜先祖,烧柱香化些往生钱。然后坐下来,专心致志地看老谱。总编修 、族叔祖汉君公陪我在一起戴着老花镜看老谱。一页一页,一遍一遍,一本一本,看了一两个月才慢慢有点眉目。然后分门别类,整理列出提纲。又按提纲分类抄录内容。足足抄写了厚厚的两三尺高纸稿。接着重撰源流序。这个确实难住了我。因为手头资料缺乏,翻看创修至五修源流序,都语焉不详。于是我到处查找资料,查龚氏源流,查百家姓源说,查我族始祖迁徏路线。手机可以百度,但我用的是老年手机,只能接打电话,电脑我又不会操作。
无奈只好去求朋友帮忙在网上查找资料,查一点记下一点,然后用个把月的时间将源流序初稿写成。再经八修理事会、编委会集体讨论修改。数易其稿,终于将源流序写成。但还是不够理想,因我水平有限,还没有达到我心里想的那个比较完美的高度。
八修谱序,大别山地区龚氏宗谱合修序,也花了很长时间,经讨论修改后才定稿。孝心事迹简介,名人事迹简介,逝去的先贤传记这些我都不费力地写好并一次通过。所有这一切都花去了接近一年的时间。待宗谱的初稿完成,初步校对两遍后才交印刷厂打出清样,样稿出来后,又反复校对数次,才正式付梓。出版后,仍然有少量错误没有更正过来,很是遗憾。
由于八修宗谱的工程浩大,橫跨千年历史,我和其他编撰人员虽尽心尽责,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反复审查校对,付出巨大努力,终因学识水平有限,疏漏讹错失实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族人谅解并批评指正,亦俟来哲之续修者补录更完备、更精准。
清代姓氏考据学家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说: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古人又云: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不可一日忘也。宋代欧阳修说:为儿当追远,子孙不识其姓氏之来由,以昧昭穆之序,禽兽不若也。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何方,不管他漂泊多远,无论出身如何,寻根问祖,祭先祀宗,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尤其是身在异域他乡的华人华裔,聚合同姓同宗,探索姓氏起源,形成了世代相传的寻根情结。寻根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良好传统,是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凝聚力的生动表现。而家谱正是这样的桥梁!此是我对续修家谱的一点粗浅认识。也是我退休后不遗余力致力族事的源动力。
(未完待续)
向上滑动阅览
相关链接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