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传奇一兵带病干掉四辆坦克,独创一战术被编入战史!

1952年6月13日14点50分,美军出动了一个坦克连和两个步兵连,在大炮和飞机掩护下,出动最新美制巴顿式M49型坦克24辆,分批阶梯式向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设在古直木里的阵地发起攻击,敌步兵则藏在公路边芭茅丛里伺机冲锋。
志愿军的阵地设在一条干河河滩上。这条河雨季有水,早季是滩。河的右岸是火车站,左岸是公路,河两边高山是志愿军阵地。在火车站前河滩上志愿军早已挖好网状堑壕。
不过,此时志愿军只有91团1营2连的炮排守在阵地上,而且这个排仅配备2门反坦克火箭炮和2门六〇迫击炮及少许轻武器。
当敌人先头2辆坦克越过第一道防坦克壕,向2连前沿阵地接近时,志愿军2门六〇迫击炮开火掩护。
大病未愈的2连炮排2班副班长汪明山率先出战,他利用四通八达的堑壕和存放在堑壕猫儿洞中的炮弹,迅速跃至敌坦克前进方向一侧,靠近打侧面。
坦克侧面设有手枪射击孔,但其弱点是看远不看近。为了避免被杀伤,汪明山躲在敌人的手枪射击死角,选好位置,搁下火箭筒,急忙命令副手刘道生装弹。
第一辆坦克耀武扬威地猛扑过来,汪明山本想给它个迎头痛击,但第二辆紧跟着上来了。他瞄准第二辆,放过第一辆,让后面的一班战士陆志明打。如果一班打不下,他可以切断敌坦克退路打关门狗。
大图模式距敌坦克约20多米处,汪明山突然开炮。“轰隆”一声,命中发动机,敌坦克成了废铁。
几乎与此同时,第一辆坦克也被陆志明打毁了。
美军吃了苦头,一时后续上来的坦克和芭茅丛中的步兵轻、重机枪、迫击炮弹都集中火力攻击志愿军的这两门反坦克火箭炮。
汪明山毫不气馁,冒着敌人疯狂的炮火,抖落头上、身上焦糊的滚烫沙土,在纵横交错的堑壕中与敌人周旋。敌人打东,他跑西;敌人打西,他跑南。在来来回回的运动中,出其不意地靠近坦克群的侧翼,搁稳火箭筒伺机开火。
第三辆坦克气势汕汹地冲过来,汪明山又故意放过它,仍然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战术,让一班对付它。后面一辆见前面坦克过去了,放心大胆地边开炮边冲击。它万万没想到,正有一双猎人的眼睛盯着它。
近点,再近点,越近越安全,越近命中率越高。40米,35米,30米……开炮!汪明山扣动扳机,一发火箭炮弹正中坦克油箱,“呼啦”一声,顿时火海一片。等敌人缓过神来,汪明山这个“克星”又不知跑哪儿去了,而他放过去的第三辆又被一班击中。
敌人狂怒了,坦克炮、榴弹炮、迫击炮一齐倾泻下来。顿时弹雨呼啸,烟尘蔽日,敌人的炮弹、枪弹追着汪明山打,堑壕炸塌了许多,泥土和着弹片铺天盖地,炮声震耳欲聋。
大图模式战前为防耳膜震破,上级要战士们用棉花塞耳。汪明山嫌不方便,因为他得猫在堑壕里靠耳朵听上面的动静。于是他拿出了右耳塞的棉花,以至后来右耳几乎失聪。
一颗炮弹在他面前爆炸,矫健的身影被笼罩在浓浓的烟雾里……美军军官的望远镜里,突然又出现了这个“克星”!他扛着火箭筒,弓着背,时东时西,忽隐忽现,在堑壕中穿梭不停,后面紧跟着填弹手。敌枪弹追着他打,他追着敌坦克打。汪明山和他的战友用血肉之躯阻挡侵略军的火海战术,越战越勇。
第5辆、第6辆又上来了。汪明山守在坦克前进路口,放过第5辆,瞄准第6辆。第5辆被1班打着了火,他朝第6辆履带开了炮,庞然大物顿时瘫痪,连半步也动不了。
过了一会儿,坦克盖打开,举起一块白布,爬出一名美军副连长。
第7辆坦克见势不妙,掉头就逃,汪明山正打得起兴,哪肯放过,他沿着堑壕、扛着火箭筒追着打。40米,开火!坦克受伤,嚎叫着挣扎,汪明山紧接着又一炮,坦克不叫也不动了。
经过6个小时的激战,直打到天黑,美军7辆坦克有来无回。其余的坦克、步兵从河滩芭茅丛里竞相溃逃,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
这次战斗志愿军以牺牲1人、轻伤2人,消耗火箭筒弹9发、无后座力炮弹10发的微小代价,取得了击毁敌坦克6辆、击伤并缴获1辆,毙敌6名,俘敌副连长以下4名及缴获一批战利品的辉煌战绩,挫败了敌人分割包围第12军31师右翼阵地的阴谋。
带病作战的汪明山在这次战斗中,亲手击毁坦克3辆、缴获1辆,俘敌3名。他缴获的那辆美巴顿式M49型坦克现存放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抗美援朝战利品供人参观。
有趣的是,战斗结束时,汪明山俘获的那名美军副连长却提出要与打败他的志愿军战士见一面。当他见到汪明山时,这名曾参加过二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副连长竟竖起大拇指称赞:“厉害!中国人厉害!”
汪明山首创的网状阵地逼近敌军坦克,放过一辆打一辆,打一辆换一个地方的灵活机动战术,成为志愿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编入战史。同时,在《抗美援朝防御战》一书中作为六大经典战例向全军推广。一人干掉四架坦克的汪明山本人也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倍受人们称誉的一位传奇战士。
1952年10月14日,友邦授予汪明山二级战士荣誉勋章一枚,志愿军司令部给他记一等功一次,被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