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奔放,威武豪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还有背后的故事

苏轼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豪放词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充满蓬勃的激情,满是好儿郎立志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苏轼何以写了这样一首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的词呢,这里面其实有着一段故事。

1074年(熙宁七年)的秋天,苏轼被判到山东密州作知州。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提了很多意见,令王安石非常恼怒,他差人在皇帝面前细数苏轼的过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苏轼懒得分辩洗清自己,自请出京任职,因而被派到杭州作通判,这次又被派到山东密州任知州。

初冬的北方大地,一片萧条,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了无生机,寒冷如影随形,令人瑟瑟发抖,在旅途劳顿之中,苏轼在途中竟遇到了一群骑马的土匪,但见他们提着翅膀乱抖的鸡鸭,拎着大包小包,马车里还有女子的啼哭声,很快消失在望不到尽头的路上。

苏轼讯问前来接他的密州通判刘庭式,为什么密州的土匪如此猖狂,刘庭式不住叹息,一言难尽啊。这群匪徒的头目叫何四两,他们打砸店铺,抢夺财产,侮辱妇女,老百姓每天过着的都是胆战心惊的日子,苏轼虽不语,但已决心一定铲除这帮匪徒。

匪巢在哪里,这成了一个难题,被掠走女子的丈夫名叫孟元,他告诉苏轼一个线索,匪巢可能在常山深山里的一座山神庙,他把认识的老猎户余七请到了苏轼这里,老人对那一带比较熟悉。苏轼悄悄地在老猎户余七的帮助下,做着抓捕匪徒的准备工作。

余七常年在山中狩猎,苏轼悉心请教,包括如何涉猎野兔,如何骑马射箭,还有怎样驯鹰。老鹰的野性非常大,可以几天不吃食,余七自有一套方法驯服它们。他将老鹰关在漆黑的屋子里,不透出一点光亮,只点着一盏忽明忽暗的小油灯,目的是让老鹰日夜不能合眼。

苏轼随余七一起到山野狩猎,他右手臂上有一只被驯服的老鹰,肩上背着一张弩弓,左手牵着一只大黄狗,悄悄的为一举消灭匪徒做着准备。那些官员们见苏轼整日狩猎,私下议论他不务正业,苏轼笑笑而已。多日的狩猎,激发了苏轼的写作欲望,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诞生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一天,苏轼认为时机已到,开始实行抓捕何四两等匪徒的行动,苏轼带着官员和衙役走在队伍前面,猎户余七带着一百多位猎人走在中间,刘庭式带着三百多名民兵跟在后面。一路浩浩荡荡,阵容强大,惹得众人一路观看。不明就里的人们在议论,苏大人也太会玩了吧,如此劳民伤财去狩猎,实在过分。

山里非常寒冷,地面都是积雪,大家深一脚浅一脚的来到常山,此时匪徒们还在呼呼大睡,快刀斩乱麻,苏轼带着的队伍迅速占据了主动,生擒了很多的匪徒。但何四两非常狡猾,听到窗外的吵闹声,自知不妙,迅速钻进了事先挖好的地道。

他哪里知道,苏轼早已在猎户余七的帮助下安排好了一切,不管何四两有“几窟”也逃不出法网。何四两刚爬出地道,苏轼直呼“放箭”,何四两应声倒地,一帮土匪全部被抓了起来,无一落网,老百姓奔走相告,一片欢腾。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诗人说,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这里“聊”指姑且,暂且。诗人再写,我头戴华丽的帽子,身穿貂裘的衣服,带领着抓捕匪徒的队伍席卷山岗。为报答全城人随我一同出来狩猎,我要学习孙权,亲自射杀猛虎。

下片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人写道,酣畅淋漓的饮酒,让我心胸更加开阔,胆气更为勇敢,尽管两鬓已经微微泛白,但又有什么关系。“持节云生”中持节指奉朝廷之命的使节,云生指的是汉时的郡名。诗人说,什么时候皇帝派人下来,就像当年汉文帝派遣冯唐到云中赦免魏尚,对我重新信任呢。那时我会拉雕弓似满月一般,瞄准西北方向,射击侵犯之敌。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作品非常有分量的一篇,它不仅是一首普通的宋词,还是苏轼亲自抓捕匪徒的亲民为民的热情之心,全诗写得的是狩猎之行,但也是一个无所畏惧的挽弓射箭的壮志男儿的英雄气概。作品构思巧妙,豪迈旷达,别开生面,千年之后读到这首词,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立志保家卫国的沸腾热血和激情四溢的豪迈勇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