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弄透这个字,《道德经》你就懂了80%
老子
《道德经》共81章,五千余字。因版本众多,具体字数不一。现行通用版一般是王弼版,全文5162字;马王堆帛书版甲本5344字,乙本5342字,河上公版5201字。
如前文《道德经成书之谜》所说,《道德经》原本是写给圣人以指导治理国家的书,但因汇聚了古人智慧,显得庞博繁杂,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用处来。比如,有人认为它是讲养生的书,有人认为它是讲做人的书,有人认为是讲管理的,还有人认为是讲职场潜规则的……
可以说,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来读这本书,都会有所收获。
这也正是这本“万经之王”的魅力之所在。
今天,小编就从其中的一个字,来解析《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
无为
1
在《道德经》中,有三个字可作为“密码”——道、无、弱。
其中,“无”在全文出现了102次,涉及章节有第1、2、3、7、8、10、11、13、14等共43个章节,在全文章节中占比超过50%,其中第1、11、40章最为重要,分别提出了“有无”、“无名”、“无为”、“无欲”、“无极”等概念。
那么,《道德经》中的“无”,究竟该怎样理解呢?
在《汉语字典》中,“无”的意思就是“没有”,与“有”相对,有时也做“不”的意思,比如无辜、无偿。
但在《道德经》中,“无”的用法和意思要复杂、深刻得多。
首先在用法上,我们通行的王弼版,“无”均写作“無”,但在帛本中,“無”字寥寥无几,其他几十个都是“无”,也有个别写作“勿”、“毋”,楚简本中则写作“亡”字。
字形的变化带来了意思的截然不同。先说“勿”、“毋”,一般是“不”的意思;“亡”在古代同“无”,有“消失、流逝”的意思。
再说“無”,与“有”相对,表示“虚无、没有”的意思。如果“无”的意思相同,那么在帛本中,“无”就会统一写作“無”,为何确实两种字体并存呢?说明在《道德经》最初的解释中,“无”和“無”的意思并不完全等同。
左人,右有
2
那么,《道德经》中“无”作何解释?
不妨从“无”字的字形演变说起,可惜的是,在现有发现的甲骨文中,并没有“无”字,但却有与其相对的“有”字,和与其相近的“元”字。
先看“有”字(如上图)。下图左边是甲骨文“人”字,是一个垂手站立的人的侧面(古代礼法,垂手而立表示尊敬),右边就是“有”字,这是你一个人弯着腰,展开双臂,似乎在寻找什么、触摸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断定,《道德经》中所用的“有”字,一定还包含着“观察、触摸”的含义,与此相对,“无”也一定还要其他的深意。
可深意在哪里呢?不妨再从“天”、“元”的甲骨文说起。
甲骨文:天
如图所示,“天”是一个人笔直站立的正面相,他的头顶(一条横线,有时也写作一个方框,或一个圆圈)自然就是天,因此在“人”字头上加一横,就是“天”。
“元”呢?《说文解字》载:“元,始也,从一从兀。”其本义是“人头”,首为人之始,因此从甲骨文看(如图),就是一个侧立的人形,可是这个人的头上为何还有“一横”?有人说这是装饰用的,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但我却不这样认为。
甲骨文:元
我认为,“元”的本义是“始”、“首”,又可引申为“大(如元勋)”、“民(如黎元)”等意思,但归根结底,它是一个人的形象。这个人在面对世界时,是恭恭敬敬地垂手而立的样子,但他还没有“发现、接触”到他将要遇到的事物(所以是开始),或者说他还没“发现、接触”到他所见不到的隐秘的事物,因此,他头顶的“一横”是远离头顶的,是高高在上的,而一旦他“发现、接触”到了隐秘的事物,他的头就会接触到那个“一横”,就成了“无”。
我认为,这就是《道德经》中“无”的概念。通俗地说,“無”代表“虚无、没有”,而“无”则代表着我们无法看见、无法触碰、无法捉摸的事物,但它并不是“虚无、没有”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我们无法觉知,因此权且称之为“隐秘的世界”。
《道德经》第三章
3
再回头看《道德经》中“无名”、“无欲”、“无为”。
第一章中写:“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无”与“元”意思接近,代表着天地万物的初始状态,天地万物必定有显性的世界,也有我们无法觉知的隐性世界,因此这里要用“无”,而不用“無”。
第二章中写:“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不要作为”,而是说顺应天道的作为。何为“天道”?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存在。
第一章中写:“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三章中写,“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的“无欲”并非我们通常说的“没有欲望”、“不要有欲望”,而是指要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和追求”,因此,你追求去探索未知,自然就能够领略到“道”的玄妙之处,你去探索可以感知的显性世界(有欲),就能观察到它细微的地方。而圣人治理国家,也并不是奉行让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的“愚民政策”,而是要教化人民不要去追求那种显性世界的“知识和欲望”,而要唤醒人的自性,唤醒人们对隐秘的“道”的追求,这样就可以使人们的智慧没有伪诈,所有,“为无为”,因为人们都进入“无为”的境界,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由此可见,“无”在《道德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没有”的意思,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领会《道德经》的深刻内涵。那么,“有”与“无”在《道德经》中,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感兴趣的条友,请参阅我的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