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绝数通的西域都护府,承载着“独以强亡”的大汉王朝的无限荣光
近年来,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等影视剧的热播,大唐安西军在四面皆敌、永无援兵的绝境下,孤军奋战40余年最终与城偕亡的故事逐渐为人所熟知。“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的悲壮与勇烈,更是让不知多少人为之凄然泪下或是热血沸腾。
一部有关安西军的广告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曾打动过无数人
安西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西域。而说到西域,在人们的印象中大概就是今天新疆那块地方,其实这算是个小小的误解。自汉代以来,我们的祖先泛泛的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区,统称为西域,视作中央帝国之极西边陲。所以唐代诗人王维才会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玉门关、阳关算是西域的东界,至于西边到哪儿算到头儿就没个定数了。主要还是看汉家男儿的马蹄能踏到何处、长刀可指向何方——有时候是葱岭及巴尔喀什湖以东,有时候要是汉唐铁骑撒开欢跑起来,那么将中亚以及南亚和中东的部分地区囊括在内也不在话下。
而华夏先辈的脚步首次踏上西域这片土地始于西汉,时间是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开拓者是伟大的博望侯张骞。又过了80多年后的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刘询始设西域都护府,第一次将这片土地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但随着汉朝的衰亡以及中原大地陷入了将近400年的分裂与战乱,西域与内陆失去了联系,直到隋唐年间。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今新疆哈拉和卓)。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统辖安西四镇,先后与西突厥和吐蕃在当地展开争夺,最大疆域曾包括天山南北、葱岭及中亚地区,西达波斯。在武周时期与北庭都护府分立后,二者以天山为界,安西都护府主要负责天山以南地区,并与吐蕃展开连番血战。
除了近现代的新疆,唯有唐之安西都护府继承了汉之西域都护府的荣光
惜哉一场安史之乱,使得安西军主力大举东调内陆,末代都护郭昕率残军与数十乃至百倍如狼似虎的敌军苦战数十年,直到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吐蕃攻陷龟兹后以身殉国。而作为安西最后一镇的龟兹残部,则继续高举大唐的旗号自治于回鹘汗国,一直坚持到开成五年(公元840年)。
此后西域再度与内陆失去联系。元朝时,西域归属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并在14世纪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中今天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归东察合台汗国统治。明朝立国后,其兵锋一度直指汉唐西域故地之边缘,并设立哈密、沙州等卫所,但也就仅此而已了。西域绝大部分土地仍为东察合台汗国所有,到了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以后明军更是被统统逐回嘉峪关,同时东察合台汗国也被叶尔羌汗国所取代。
到了清朝,在失去西域800多年后中原王朝终于再度发力,集康雍乾三代大帝之力、历经近百年时间终于光复汉唐故土。而且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还将这片在两千年来一直被称为西域的土地易名为新疆,并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正式设立新疆省。
从张骞的足迹第一次踏上西域到新疆设省,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2023年。而这片土地在浸润了无数汉唐男儿和来自白山黑水糙老爷们的鲜血之后,终于永远的投入到祖国的怀抱,再也不会分离。
今日新疆的历史,最早都可以追溯到西域都护府
而这一切的历史,都始于一个叫做西域都护府的机构。
0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史上一共出现过近500个受到史书承认的皇帝,不过其中大多都是庸才。真正众所公认的明君雄主,不过秦皇汉武、唐宗明祖等极少数而已。而要说这老几位在性格上有啥共同点的话,往好听了说就是骄傲,往难听了说就是个个都是自大狂,受啥都受不了气,憋啥都憋不住火。
汉武帝刘彻就是其中典型——面对匈奴人的百般羞辱,英明神武如汉太祖刘邦在雄起一把不成后就彻底怂了;文景二帝名声在外,可面对匈奴人还不是得老老实实的献上财帛公主?唯有刘彻受不得这种窝囊气,抄起家伙就跟这帮玩意死磕到底,最后虽然把自己打得油尽灯枯,但匈奴人也彻底被他打残废了,在此后的岁月里只能苟延残喘,再不复汉初的得意嚣张。
汉武大帝的人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霸道
不过汉武大帝可不是满脑子里长得全是肌肉的糙汉子,也算是“心机男”一枚。面对匈奴这么个强大的对手,刘彻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更不愿意麾下的将士多流血,便想找个帮手来一起群殴匈奴人。
在地图上比划了半天后,刘彻盯上了一个名为大月氏的国度——其实这么说是不准确的,大月氏游牧不定,没有固定的领土疆域,一般被称之为行国。
不过据说大月氏很强大,跟匈奴更是死对头,经常打得有来有往。于是刘彻觉得这个大月氏算是条好汉,应该具备替自己打杂的潜质,就把张骞打发过去联络一下。
可惜老张运气不佳,先是被匈奴抓住扣押了10年,连混血儿子都生了俩。好不容易逃出去后却得知大月氏遭到乌孙人的攻击,被迫逃亡去了咸海附近的妫水(今土库曼斯坦境内阿姆河)流域。老张也不气馁,又不远万里找到了大月氏,可惜后者早就被匈奴人揍得没了胆子,死活不敢跟大汉联手。万般无奈下,张骞只好归国,结果又倒霉催的被匈奴人抓住,等他再次逃脱回到长安时,已经是13年后的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了,当年随他出使的百余人,也只剩下了堂邑父一个。
张骞虽然没有完成刘彻交付的使命,但他此行的价值和意义却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太史公司马迁就赞其壮举曰“凿空”,认为他不但替大汉朝打通了西域的道路,更开拓了眼界,激发了汉人开疆拓土的雄心:
“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集解注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张骞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伟大开拓者
此后张骞又二使西域,更多的汉使则在长安与天山间的数千里道路上不绝于途。刘彻更是打发大舅哥李广利两征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还曾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遣开陵侯成娩攻打姑师国(今新疆吐鲁番),显然他对西域这块宝地是有想法的,但却并未轻举妄动。对于刘彻这个性如烈火、对土地有着近乎无穷无尽欲望的帝王来说,是非常罕见的举动。
对此,刘彻在那道著名的《轮台诏》中,给出了解释:
“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也就是说并非刘彻不想将西域一口吃下,而是面临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
在始皇帝灭六国、平天下后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疆土面积大约在350万平方公里左右。经过两千多年的开疆拓土,到清朝最盛时领土面积超过了1300万平方公里,但其中最核心也是最精华的部分,还是所谓的“汉地十八省”,几乎就是秦朝时的老模样,这是为啥?
因为这块名为“中原”的地盘实在是太好了——往北则太冷,往南则太热,往西则太干旱,往东……倒是不缺水了,但大海这玩意在工业时代来临前,没人能搞得定。
所以天生就酷爱种地而且还擅长筑城以御敌的汉人们,实在缺乏动力离开老祖宗给他们留下的这块宝地。所以从秦到清哪怕汉人的人口增长了15倍(秦时人口大约3千万,清朝人口最大值约4.5亿),其中的九成九还是窝在原来始皇帝在两千年前打下的地盘里,这还能有个好?所以甭管康雍乾有多么英明神武,在他们打造出来的盛世里老百姓还是得饿肚子。
明末剩下的“汉地十八省”,基本上就是近两千年前秦朝时的模样
所以像东北、塞北、西域以及青藏这些地区,每当中原王朝对外扩张时一口吃下问题都不大。可是因为恶劣的自然以及交通条件,无法吸引到足够的本族人口在当地从事生产,只能由都护府、都督府、将军府等军队机构通过军事震慑代替全面统治,事实上就是只有投入而无产出。于是每当王朝衰落、财力枯竭时,这样的统治根本无力维持,只能放弃。从秦到清几乎历代王朝都逃不过这样的轮回,除了“独以强亡”的大汉朝,似乎还就是凭借着丧权辱国被后人咒骂不休的“我大清”死得最好看……
似乎跑题了?其实并没有。
刘彻为了远征大宛、攻打姑师可谓倾尽了全力。可是汉军在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地方,而且还是打完赶紧往家跑的情况下,依然还得面临“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的下场。要是他敢派大军进驻西域,几乎肯定是派多少饿死多少的结局。更何况有匈奴虎视在侧,西域土著大多是墙头草,刘彻可不想拿自己士兵的生命去开这种玩笑。
所以急性子的汉武大帝罕见的憋住了火,耐心的等待时机的成熟。
80多年后,这个时机终于在他真正的政治遗产继承人、汉宣帝刘询的手中成熟了。
02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刚刚即位的汉宣帝刘询便发动16万大军(还统统都是骑兵)分五路与乌孙合击并大败匈奴。同时匈奴人祸不单行,又遭遇了天灾导致实力大衰,遂起内乱,甚至一度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奇葩景象。正是为形势所迫,先有日逐王先贤掸率部降汉、导致匈奴势力彻底退出西域,后有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觐见刘询、甘愿称臣为汉北藩,使得刘询既有精力又有财力考虑正式接手西域的问题。
两汉29帝,刘询的文治武功能排进前三,也就刘彻、刘秀能与之相比
但他还是选择了谨慎。所以先是在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派郎官郑吉带少量兵马在车师(今新疆吐鲁番)种了快10年的地,结果发现匈奴确实没来捣乱,当地的诸小国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敌意,不但争相恐后的跑来溜须拍马,还自愿向郑吉贡献各种粮食辎重等必需品,整个西域大地简直堪称汉胡一家亲、军民鱼水情……
刘询见郑吉非但没饿死还快胖成了球,这才彻底放心。于是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大汉朝廷在当地的派出机构,拥有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管理诸国、征讨不臣的权力,正式将西域这块土地纳入大汉朝的疆域:
“(郑)吉于是中西或则立莫府,治乌垒城,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西域都护府的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首任西域都护当然是人头、地头都熟的郑吉。于是老郑就能者多劳,一直兢兢业业的在西域当了12年的都护,直到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才因年老卸任,刚返回内陆就去世了。
不过汉元帝刘奭却多了个心眼——西域山高皇帝远,都护位高权重,要是滋生了野心,那转眼间就能弄出个独立王国。所以虽然首任都护郑吉老实巴交,但他却不能不防患于未然,于是从第二任都护韩宣开始,这个西域军政一把手的职位就发生了两个变化。
首先就是任期。从韩宣开始,此后历任都护的任期都不能超过3年,而且还不能连任。话说以西域之大,都护要是每个国家、每处险关要隘都巡(gōu)视(jíe)一(lā)圈(lǒng)的话,回到乌垒城的时候差不多任期也该到头了……根本来不及扯旗造反;其次就是加强都护副手即西域副校尉的权责——副校尉由皇帝直接任命,并非由都护征召,而且两者不但责权利重叠,而且连品秩都是一个等级的(比二千石)。所以在西域经常出现都护拿自己的副手没辙的状况,比如副校尉陈汤矫诏征发诸国征讨康居,都护甘延寿除了干瞪眼外,就只能配合。
西汉的西域都护们日子过得相对太平,所以没有东汉的同行们那么出名
不得不说刘奭的办法不错。自郑吉为西域都护至西汉末年,前后任西域都护者18人,姓名见于史册者11人,没一个玩造反的,普遍都很乖。
而在历任西域都护中,值得一提的除了郑吉外,还有甘延寿和段会宗。
甘延寿是北地郡郁郅县(今甘肃庆城)人,作为西汉著名的“六郡”之一,当地最出名的特产就是良家子。而恰好甘延寿又是良家子中的极品——既出身名门,又力大无穷还擅长骑射,所以自然而然的一路被保送进了羽林、当上了郎官,再顺风顺水的升官到了辽东太守、郎中、谏议大夫。
所以等到匈奴郅支单于叛汉并逃亡到了康居国(今中亚锡尔河流域)后,汉元帝刘奭就想起了甘延寿。于是便任命他为西域都护去收拾郅支,还捎带着给他配了个副校尉,名叫陈汤。
甘延寿跟陈汤相比,前者像是武侠小说中出身少林、武当的正派高手;后者则因为出身等原因功利心极重,一身的野路子,成天想走捷径,更像是个邪派男主角。所以按照正常的套路,老甘肯定干不过也管不住陈汤,而在现实中也是如此。
所以一到西域,陈汤就趁着老甘生病的机会矫诏征发了西域各属国兵以及汉军的屯田兵4万多人,打算千里远袭康居国。甘延寿得知情况后赶紧跑来阻止,结果遭到了陈汤的一顿喷,然后就怂了,还甘愿与之同谋。
为啥?因为西域都护府要想征召属国兵出去干仗,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就是有皇帝诏令,那么西域各国就得乖乖听命,否则就赶紧把自己洗剥干净等着王师来砍就好;其二就是没有皇帝的诏令,但都护府的汉官们面子大,也能征集到一些人马。像东汉时班超带着36人就能横行西域,不是因为他武功强大到了形同超人的程度,而是老班的面子大到无人可挡,走哪儿屁股后边都跟着铺天盖地的小弟,所以才能横行无忌。
陈汤初来乍到,肯定没啥面子,所以只能矫诏。而西域属国替大汉朝出兵从来都是义务性质的,还得自备粮草,显然是个赔本买卖。这时候人家来都来了,你再说逗你玩呢,赶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你信不信半个西域都得反了?
所以甘延寿只能认栽,被陈汤裹挟着跑了趟康居国。结果一战功成,不但砍了郅支、灭了匈奴残存势力,还缴获了一大堆好东西、大家都有得分,于是皆大欢喜。
陈汤拍皇帝马屁时搞出的一句名言,至今仍让人对巍巍大汉憧憬无比
当然老甘肯定不在欢喜之列,毕竟矫诏可是大罪,弄不好过几个月挂在长安城门楼子上风干的除了郅支的首级,还得捎上个他甘延寿的。不过陈汤也算是个敞亮人,告诉他无须担忧,这事他来搞定。
于是号称“博达善属文”的陈汤便给皇帝上书扯淡: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也就是说在陈汤的妙笔生花下,把他实行违法犯罪行为的动机完全归结于对皇帝的无限忠诚、对郅支这个叛逆触犯大汉朝以及皇帝尊严的无限义愤,而且不但将功劳全部归于皇帝不说,还狂拍马屁。不知道刘奭看到“虽远必诛”后飘飘然了否?欣欣然了否?赧赧然了否?悻悻然了否?反正我们知道的是这位名声不咋地的皇帝后来替陈汤与甘延寿和了不少的稀泥,于是非但没降罪,还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
不过甘、陈在刘奭的眼中还是成了不安分的捣蛋分子,再不敢放在西域,赶紧将其调回了内陆,并以段会宗取而代之。
段会宗跟甘延寿一样,也是六郡出身。作为正派高手而且身边还没人捣乱,所以他在西域任职很成功,离任时诸属国都依依不舍。所以过了10年后恰逢西域动乱,各属国人心思安,便纷纷上书汉成帝刘骜要求再把段会宗派回来当都护。
于是老段二度上任,而且在他春风化雨的手段下,西域很快就恢复了和平和生机。
西域何止36国?大国形同内陆一郡,小国还不如一村,打打杀杀简直是家常便饭
此后西域太平无事。直到王莽篡汉在内陆各种瞎折腾、闹得民变四起后,西域成了后娘养的再也没人顾得上,才在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受敌四面围攻,末代都护李崇全军尽墨于龟兹,西域都护府遂罢。
03
在东汉西域都护府之置废,远比西汉曲折,先后有二绝二通。
光武复汉后,在恢复西域都护府的态度上与刘彻和刘询一样慎重。不过老子靠谱,架不住儿子像个二百五——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汉明帝刘庄发动四路大军清剿北匈奴,然后在窦宪两伐天山嗨了一把之后,就迫不及待的重置西域都护府,并任命陈睦为都护。
结果在西域诸国脱离大汉朝管辖50多年、又重新萌发出墙头草本性,还有北匈奴势力大举反扑的情况下,仅过了一年陈睦就被焉耆和龟兹叛军摘了人头,西域都护府再次宣告玩完。这段历史我在拙作《跟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相比,斯巴达三百勇士就是个渣渣》中已经讲得很详尽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在此不再赘述。
班超在西域一手持节,一手握剑,所到之处没人敢哔哔
此后跟耿恭同样被丢在西域的班超大发神威,率36骑横行西域,彻底将那些心里长草的当地土著给揍得服服帖帖。于是在永元三年(公元91年)汉和帝刘肇顺理成章的任命班超为都护,再次重置西域都护府,并将治所改在了龟兹国的它乾城(今新疆库车)。
此为一绝一通。
所谓能者多劳。于是神通广大的班超就被扔在西域担任都护长达10年之久(总计在西域奋战了31年),直到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已经年近七旬的班超上书乞骸骨,其言辞之恳切悲凉让刘肇都为之感动:
“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再加上妹妹班昭帮着求情,班超这才得以卸任返回内陆,并于两年后病逝。
有着巨大威望的班超一走,西域顿时陷入动荡。此后的两任都护任尚、段禧又皆是庸才,非但不能维护当地的安定,反倒不自量力的惹是生非,遂搅得西域大乱。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段禧等人逼反龟兹,西域与内陆间的道路断绝,汉安帝刘祜只好召回段禧以及在伊吾卢(今新疆哈密)和柳中城(今新疆鄯善)的屯田官兵,西域都护府再罢。
到了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敦煌太守张珰等人上书刘祜建议重开西域并得到了同意,遂任命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屯驻柳中城。之所以班勇是长史而非都护,应该是刘祜对班勇此行也没有多少把握,试探的意味居多。不过他却大大低估了班超的影响力和威望——班勇一至,龟兹、疏勒、于阗、莎车等诸国甭管此前是亲汉的还是有过叛汉经历的,纷纷闻风而至,向班勇表达强烈的归附之意,至此东汉与西域中断了17年的的统辖关系得以恢复。不过班勇毕竟不是班超,他虽能借助老子的余威震慑诸国,但像乌孙和大宛这样的西域大国却没给他什么面子,从此不再以东汉属国自居,对此班勇也没什么办法。
可以说东汉之西域,就是靠班超班勇父子撑起来的
此为二绝二通。
班勇刚当上西域长史没两年、还来不及转正刘祜就驾崩了,此后即位的汉顺帝刘保似乎也一直没想起来这件事。于是班勇只好以长史代行都护之责,并形成了惯例。从此西域都护府变成了西域长史府,这样一来段禧成了西域都护府的末代都护,而班勇则成了西域长史府的首任长史。
班勇虽然比不上他老爹的本事,但在老班家强大的基因加持下,作为照样比其他的西域都护、长史强得多。在仅4年多的任期内,他先后招降龟兹、驱逐匈奴伊蠡王、大败车师后国、斩杀东且弥王、痛打匈奴呼衍王、迫降焉耆王元孟,让大汉朝的号令在西域大地上畅通无阻,恰如其父当年。
不过班勇更大的功绩,却在文不在武——他曾将自己在西域的见闻,写成《西域记》一书,其中记载了自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延光四年(公元125年)间西域诸国概况,涉及到地理方位、山川形胜、人口物产、风土民情、宗教信仰、人物事件、王位更迭、争战讨伐、历史沿革等详细资料。南朝宋人范晔撰写《后汉书》时,《西域传》几乎就是全盘引用了班勇的著作。
04
班勇之后,录入史册的西域长史还有赵评、王敬和张晏。但自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张晏征召属国兵3万讨疏勒而不下之后,有关西域长史府的记载就戛然而止了。
在失去了班勇这个记录者后,西域长史府的历史开始语焉不详
因此才有人说,东汉对于西域的统治终于汉灵帝刘宏时期——这纯粹是胡扯,完全是读史不求甚解的结果。
《后汉书》找不到,不会去《三国志》、《晋书》等史籍中去找吗?
比如《三国志》中就记载得明明白白——曹魏继承了前汉之西域长史府,只是将治所改到了海头城(今新疆若羌东北)。而且其辖境较东汉二绝二通之后还有所扩张,不但包括了天山南北、塔里木河流域,还一度向西抵达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以南、塔什干以东地区。
要是西域长史府在刘宏手里就成历史了,老曹和小曹们还怎么在50多年后继承乃至于扩展了在西域的统治?话说当时内陆的形势就足够让他们焦头烂额的了,哪还有精力和能力去遥远的西域重新打天下?
而且别忘了老小曹们还有个死对头蜀国——哪怕是遥远的西域,也不忘大挖猛挖老曹家的墙角。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春,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后主刘禅下诏鼓舞士气,在谈到北伐的各路盟军时,就曾提及西域:
“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馀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第三》)
在司马炎篡魏代晋以后,仍在海头城置西域长史府,还沿用汉制设戊已校尉和宜禾都尉辅佐,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设立戊已校尉主管屯田,还在鄯善国故地置鄯善郡。
西晋仍保有西域,那个西域长史府可不是司马炎自个儿发明的
西晋亡国后,北中国陷入动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与西域失去了陆路联系。不过前西晋凉州刺史张轨在河西建立前凉政权后,西域长史府就顺理成章的归顺了这个当时在北方唯一的汉人政权,还协助其出兵干掉了割据高昌的戊已校尉赵贞,设高昌郡。不仅如此,前凉还出动其著名的“凉州大马”先后征服了鄯善、龟兹、焉耆、尉犁等国,西域彻底降顺,恢复遣使进贡。
此后前凉亡国,西域又先后归顺于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等割据政权。直到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凉亡于北魏,西域长史府(在北凉时改称西戎校尉府)才在中原的持续战乱中销声匿迹——至此大汉西域都护府的最后一抹余晖才算是落下帷幕。
而此时距郑吉当上首任西域大都护,已经过去了500多年。
到了贞观年间大唐兵锋再度指向这片土地,才有了安西都护府再续汉时西域都护府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