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白云岩寻宝去

少年时读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总觉得诗人太夸张了,白云深处如何住人呢?前些时候,前往漳州白云岩,不仅领会到“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还探寻到几处很有价值的历史瑰宝。

白云岩上使飞瓦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漳州尊称他为朱文公)到漳州任知州期间,常常利用空闲时间登临白云岩解经释注。朱文公诠注并最终在白云岩定稿刊刻的《四书》,后来被称为朱熹临漳版本的《四书集注》。朱之后,其《四书集注》是历朝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对传播中国文化思想起到重大作用。近年来,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十分推崇朱熹临漳版本的《四书集注》。

朱文公在白云岩不仅著书立说,还创办紫阳书院。相传,朱文公为了创办书院,又苦于砖瓦不容易搬上山,便出一布告,布告的内容为:端午节朱文公白云岩上“使飞瓦”。端午节那天,漳州百姓纷纷前来看热闹,朱文公要求大家每人提上一砖一瓦上山看奇迹。转眼之间,所有的砖瓦全部被搬到了山上。朱文公这时才告诉上山的百姓:“本府也是凡夫俗子,哪有什么'使飞瓦’的法术?只不过是用'使飞瓦’的奇名来激发大家的好奇心,一来减轻南门溪木桥的负担,减少因看赛龙船而被挤落水中的不幸者,二来也请诸位乡亲帮忙将砖瓦搬上山来,人多力量大么!谢谢大家了!”百姓这才明白原来朱文公“使飞瓦”是为大家着想。此故事更是有口皆碑,赞颂了朱文公“心系百姓,胸怀子民”的崇高精神。

朱文公通过紫阳书院传播理学,给诸生讲解《诚意》章。现在,白云岩八景之一的百草亭内还立一碑碣,高2.62米,宽1.02米,厚0.175米。上刻“紫阳夫子解经处”7个锋棱苍劲的大字。

书院内原来还有朱文公亲手书写的“与造物游”堂匾和“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的对联。清道光甲辰(1844年)漳州举人曾习轩的《游白云山记》里说:宋朱文公尝延留数月,书“与造物游”四字。又题一联云:“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今墨迹犹存也,后人揭在文公祠内。如今名联已经按照朱文公遗留的字体镌刻复制在原来的石柱上。

白云岩下石改右

漳州有句俗语叫:“石改右,铁箍树”讲的就是朱文公勇于改错的故事。

相传在白云岩下有一个村庄,姓石姓右二姓同村,姓石祖传留下一块风水宝地叫做“金鸡展翅”,传说种树能得贵木,种竹能收龙竹,可以代代出公侯,可以一相两状元。可是一姓右的财主看上了这块宝地,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在这块宝地四周种上四株杉树,等到树活后,又半夜箍上四个铁圈,同时在石碑上做文章,将石碑上“石家地界”改为“右家地界”。几年之后,见时机到了,他就蛮不讲理霸占了这块宝地。石家与右家财主评理,也没办法讨回,只好告到漳州知府那里。

当时,朱文公接到告状后,认为石家无理取闹,传他上公堂,两家各自亮出契据,可是难分真假。右财主说“朱大人,此地真是右家所有,不然到现场察看便知真假。”“有何证记?”朱大人说。“地界上四株杉树是右家所种,有铁箍为证,石碑也是'右家地界’四个字”右财主说。朱熹派人去白云岩下查看现场,果真是这样的,朱熹将这块宝地判给右财主,石家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讲。

第二年,朱文公要调离漳州时,在白云岩下听到了群众口传“石改右,铁箍树”这个事实,当即找人核实情况,纠正了自己办的错案,把这块土地重新判还石家。如今,白云岩下的百姓还口传着这个故事,赞颂朱文公心中有百姓,是一个公正廉明、受人崇敬的父母官。

白云深处有墨宝

明代理学家、书法家黄道周从小学习于孤岛岩洞,长大后讲学于邺山讲堂和紫阳书院,伴随他的是“山前山后云千峰,云来云去山万重。”他钟爱白云岩,曾多次上白云岩为闽南书生讲学。明崇祯八年(1635年)五月,黄道周51岁时,他第二次上白云岩讲学,并亲手为白云岩题写“白云深处”四个八分体字,该匾额是一块樟木匾,现在悬挂在大雄宝殿的大门上,宽58公分,长168公分,上面盖有三枚私章。该书法墨宝矫健如游龙,飘逸似流云。是一件国宝级书法绝品,对于后人研究黄道周书法艺术极富文化价值。

白云岩寺除了“白云深处”墨宝之外,还存有铁钟一口,口径60公分,高80公分,耳高10公分,铭:“白云岩,州同林心瑞,太学生林必章、林宗享,庠生林宗嵩、陈应龙仝喜。(乾隆叄拾捌年秋月置)”该钟是和尚念经时在桌上敲打的法具,会铛铛铛铛响,声音清脆洪亮,钟体为淡蓝色,有暗凹凸花纹,与天空的颜色一模一样。该钟与“白云深处”墨宝成为本寺的镇寺之宝。

(上图:岁月如歌拍摄)

白云深处有茶宝

相传,白云岩有株特别的白茶花,树叶绿绿苍苍、花开百朵,洁洁白白。这是唐朝彝夫人刘春种植的,已经有300多年了。

唐朝彝(1640—1698年)字偕藻,漳州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官至宗人府府丞。唐公为官清廉俭朴,在其赴任广西道御史出巡北城时,奉旨祭女娲与成汤陵墓,路上所过州府,多向他馈赠礼物,均被一一谢绝。他当官三十载,从无私建华堂,仅在漳州筑有数间简陋瓦屋以蔽风雨,其勤政廉洁作风饮誉朝野,以致“时论荣之,清操久留”。至今,闽南地区仍流传着很多唐朝彝清廉正直,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为民伸冤的故事。

唐朝彝夫人刘春是白云岩下五社刘的人,是个知书达理贤惠的女人。她跟着丈夫南来北往,从广西到北京,又从山东山西到北京,非常赞扬唐朝彝为人忠义,刚正不阿、不避权贵的精神。她不但料理家里的事情,而且帮助丈夫办案,经过几次锻炼,唐夫人刘春也会办案。

有一次,皇宫里皇后娘娘不小心丢失了一枝珍珠花,因珍珠花价值连城,是红毛番进贡中原的上等礼物,珍珠花有十几粒夜明珠,每粒夜明珠晚上都发出光芒,而且一粒值黄金数百两。一时弄得整个皇宫上下,个个心惊胆颤,皇后娘娘整天坐立不安,又不能吵吵闹闹,她怕皇上知道后脸上无光。这时,跑来贵宫女,她向皇后献策,说这个案件只有请京城府丞唐夫人刘氏来办,她有理有节有办法。原来这位贵宫女也是福建人,知道唐朝彝夫人刘氏的本领。

唐朝彝夫人刘氏果然把价值连城的珍珠花找回来了,皇后娘娘十分感谢唐夫人。要赠送她百匹绸缎,百两黄金,唐夫人摇摇头不收。

皇后娘娘知道唐朝彝夫人喜欢种花,就送她十盆优良品种的白茶花。

唐朝彝告老还乡回漳州,因赶路程,突发海上大风雨,只好减轻行李重量,一路走一路把茶花一盆盆地丢进大海里,回到漳州之后,白茶花只剩下最后一盆,一挖开花盆,土里埋着一条条黄金,唐朝彝才感到十分可惜,说“我把皇后娘娘赠送的黄金丢进海里了。”

回到家乡后,唐朝彝及夫人将这株富有意义的白茶花种到白云岩上,他们还将花盆里的黄金捐献给白云岩。现在的朱子祠是清乾隆年间(1785年)重修的,东壁有两碑,一碑是《重修白云岩紫阳书院碑》,另一碑是《白云岩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此二碑记载:唐朝彝重建朱子祠,而且,捐两处渡税供作祭费。后来,“乡人雕了唐公像来陪祀朱文公像”。

如今,白茶花在大雄宝殿左侧花台上,高450公分,宽280公分,是一株苍翠不衰的古茶树,每年8月开花,一开就是4个多月,到立春这个季节才停止,天天开花上百朵,绿叶苍苍,好像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虽然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雨,几次灾难大火,但这株白茶树生命力特别顽强,它不但躲过了种种劫难,还越长越高,花越开越好看。

(上图:岁月如歌拍摄)

发表于2015年《闽南风》5期

作者简介
陈忠杰,笔名庄杰,男,漳州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福建作协会员,漳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现供职于漳州高新区三中。
投稿请附作者简介(百字内)及照片(横拍)。
(0)

相关推荐

  • 梧闽札记:层林尽染以壮行色——朱熹一生爱树植树

    笔者曾经在<紫山灵秀一枝梅>一文中粗略地考证过朱熹何以独恋白云岩.近来,总感到遗漏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朱熹一生热爱大自然,尤其是他喜欢成荫绿树,经常植树栽花种竹以点缀秀丽的山川. 从 ...

  • 梧闽随笔:南宋版的朱熹治漳"八项规定''

    十八年前,孩子他妈有时叨唠''人两脚,钱四脚'',男人嘛,养家糊口是必须的.但挤出二千元,资助古县中学译出乾隆版<龙溪县志·风俗卷>,却在民间悄然完成.朱文公当年在漳推行儒家教化,被百姓赞 ...

  • 【唐颐作品】朱熹与龙海白云岩

    这两年,朱熹使白云岩又扬了一次名,因为喜好引经据典的温家宝总理,于2011年4月14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引用了朱熹题在白云岩紫阳书院的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 ...

  • 梧闽散文:紫山灵秀 在何方

    如果一定要讲紫山(今白云岩)的灵与秀,讲过去的传说,闽南语叫'讲秕古',可以怡情,不可以全信.我讲讲实感,近些年,大凡去白云岩做点实事,大多有高额的福报,比如九十年代,颜厝许跃国镇长第一次代表政府,为 ...

  • 清末著名学者俞樾

    ​ 俞樾,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他的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 ...

  • 梧闽杂文123:白云岩,传神的朱文公石雕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百草亭 网络搜索"白云岩",发现这地名竟然是世界性名词,而漳州的白云岩,古有朱文公创建紫阳书院,温总理提起他的书院名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 ...

  • 一副名联成就一座书院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宋代朱熹在福建漳州任知府时留下的对联,千古流传. 这副名联出自历史上漳州白云岩的紫阳书院,白云岩位距漳州市区约10公里. ...

  • 漳州松洲书院(上)

    带你去旅行 松洲书院,位于漳州市北郊浦南镇松洲村威惠庙内.松洲书院史料记载很少,从唐景龙二年(708年)创立,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福建省最早的书院,也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 (本篇为书院整理前 ...

  • 梧闽札记:邺山讲堂 无人国可哀

      作为龙文区的子民,现在工作生活在龙海区,说实在的,情感上有时很纠结,过去属于龙海县步文镇的古迹万松关.瑞竹岩.江东桥.邺山讲堂等所在,原属于步文镇梧浦和长洲村,在龙海市被割裂出步文与郭坑两镇后,又 ...

  • 梧闽散文:问渠哪得清如许——朱熹的理学诗风

    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人对山水的兴趣可以见仁,也可以见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明白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

  • 梧闽札记:缘号“紫阳夫子”

    近代爱国人士.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先生云:"爱国始于乡土",不爱家乡,断然谈不上热爱祖国,由此而推若不爱家庭,不爱亲友,不爱自己,又何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以及有所谓"爱的奉 ...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四十七:从“月魄涵江”说起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作为长期在龙海市工作的龙文区人,我常常会自问"龙文的由来呢?",那可不是"龙海市的步文镇"简称.因为,它还包括了龙海市原来的郭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