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与贫农闪婚的女知青:肠子悔青无法离婚,39岁时凄惨离世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刻影响了一代人。资料显示,仅从1962年到1979年,上山下乡的知青总人数达1700多万人,一部分知青去了兵团或干校的农场,大部分以“插队”的形式进入乡村,约有1280多万人,占到总人数的70%以上。

右二为白启娴

在众多的下乡知青中,有一名叫白启娴的女大学生,她的故事具有很大的警示性。白启娴,1943年出生于北京市一户工人家庭,那个年代的工人社会、经济、政治地位都很高,白启娴从小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能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

在这样优渥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白启娴不仅性格活泼开朗,而且气质出众,长大以后知性女青年的特点非常突出。1957年,白启娴考入北京市最好的中学北京师范附属女子中学就读,与北京师范大学仅一墙之隔。

当时,国家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们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白启娴耳濡目染,也希望长大后能到农村洒下自己的一腔热血报国志。

几年以后,白启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师范大学。大学期间,白启娴就向父亲表达出毕业后要“扎根农村,建设祖国”的想法,饱受世事沧桑的父亲自然是竭力反对,恶狠狠地将她训斥一番。白启娴自此没敢大张旗鼓参与学校组织的农村活动,但是利用寒暑假依然会积极支援同学们的农村实践。

其实,父亲并不是反对她的“农村实践”,而是“知女莫若父”。父亲深知白启娴涉世未深,自幼又没受过苦,“扎根农村”后,面对困境,她会在痛苦中挣扎一辈子,既没有“既来之则安之”的从容,更没有“当断则断”的胆魄。

1968年,白启娴大学毕业。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无论哪里都是紧缺。白启娴没有听从亲朋好友的劝阻,留在北京工作,而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奔赴边远闭塞的农村(河北沧县阎村人民公社相国庄大队)“上山下乡”。

白启娴上过大学,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种性格影响着她的言行举止,工作上任劳任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生活上入乡随俗,很快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另外,白启娴活泼开朗,为人随和,肤白貌美,知性气质出众,因此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我们都知道,农村地区的人民虽然淳朴,但是相互之间容易产生闲言碎语。白启娴下乡期间与一名民兵连长互生好感,言行举止之间可能会显露出一些亲昵,这本属正常,但是却被人捕风逐影,传言他们是在搞对象。

民兵连长是有家室的人,这种事情在农村是很丢人的,在老一辈人眼里更是伤风败俗。听到风言风语的民兵连长父亲将民兵连长暴打一顿。这事闹得沸沸扬扬,白启娴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点点,就连之前对她“爱护有加”的民兵连长也对他躲而避之。

白启娴从没感觉到如此孤独和苦闷,村里有“好心人”主动找她聊天解闷。1970年1月某天下午,寒风刺骨,村里1位大嫂笑着和白启娴聊天:

“你天天嘴上说城市里的知青应该要和中下贫农相结合,但我没见你行动过嘛!”

白启娴听到这话,感觉自尊心被伤害,反问道:“大嫂,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大嫂依然笑着说:

“你们不是天天喊着要'和贫下中农’结合吗?我们村正好有一个贫下中农毕振远,他正好单身,你嫁给他这才是城中知青和中下贫农真正的结合。”

谁也不知道白启娴当时心里的想法,也许是赌气,也许是出于苦闷,也许是碍于情面,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白启娴绝对低估了世事的复杂性,她肯定没想到“有些事一旦做出决定,之后便是身不由己!”

白启娴想都没想,接着大嫂的话说:“嫁就嫁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大嫂等的就是她的这句话,殊不知,毕振远在当地是出名的“光棍汉”,不仅性格木讷,而且家庭贫困。年龄还比白启娴大好些岁,之所以娶不到媳妇,正是因为各方面条件太差的缘故。

大嫂很快将白启娴的“承诺”在全村广而告之,骑驴南下的白启娴在村民们的张罗下,很快就和毕振远“闪婚”(7天不到)。

新婚之夜,白启娴就后悔了,她哭着说:“我是世界上最傻的女人。”毕振远则无言以对,只希望快快将生米煮成熟饭。婚后,白启娴尝试着适应不和谐的生活,如在院落里种下两颗桃树苗,将其命名为“扎根树”,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白启娴本以为这是一种“勇敢”,没想到招来的则是各种“嘲笑和讥讽”。村民们对她指指点点,就连她的学生(在乡村小学任教)也在背后取笑她。之前大大咧咧、活泼开朗的白启娴变成了愁容满面,郁郁寡欢的村妇。

由于和毕振远缺乏共同语言,两人时常吵架。毕振远解决矛盾的方法只有一个:拳头!知道女儿遭遇的父亲建议她离婚,开导她说:“革命是革命,生活是生活,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婚姻理应建立在两人相爱的基础上。”然而,白启娴已经被报纸树立为时代的“反潮流的英雄”,她无法挣脱时代赋予她的“使命”。

1974年,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敢于同旧传统彻底决裂》,赞扬白启娴勇于嫁给贫农的举动,她被塑造为“反潮流的英雄”。这让她成了名人,很多地方邀请她去作报告、参加座谈会。

直到1981年,白启娴终于鼓起勇气提出离婚,夫妻两人却又因为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达成妥协:等孩子再长大一些,他们再谈离婚的事情。

回城后的白启娴当上了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的老师,毕振远依然是一个富有“大男子主义”的农民兄弟,时不时对她的言行举止提出交涉,甚至大闹单位。白启娴和毕振远的结合,让她得到一个头衔“反潮流的英雄”,失去的则是爱情、亲情(父女断绝关系)、健康(身心折磨下得上慢性肾炎)等无价的东西。

1982年冬天,白启娴使用煤气取暖时,身心疲惫中忘记开窗,结果中毒身亡,年仅39岁。人生结局相当凄惨,至死也没等上自由的一天。

当你打算和一个人共同生活、白头偕老的时候,用五、六年的时间来做巨大而又必需的考察大概不算长。——燕妮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