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梦,吴国强盛的推动者

《姑苏晚报》2021年05月17日 B07版

  吴波

  研究吴国历史的文献中,介绍泰伯、阖闾和夫差的文章比较多,这是他们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吴自立国,到被越国灭亡,历时600余年,共有25位君主,其中他们三位确实重要,不能不说。但是,此外还有一位绝对值得拿出来说一说的,那就是寿梦。

  寿梦其人

  寿梦(公元前620-前561),在位25年。他姓姬,名乘,号寿梦,许多文献上称他为“孰姑”。他是吴国君主去齐之子、泰伯的第十九世孙,公元前585年继任吴国第19任君主。在他当政之前的400多年时间里,先后有18代君主,他们虽各有建树,但始终没有让吴国摘掉“蛮夷”的帽子。虽然吴国第15代君主柯转,也曾效仿楚、越等国“自称为王”,但周朝有制,周天子分封的才能称王,而其他诸侯国只能根据爵位,分别称公、侯、伯、子、男五等,不能僭制乱称。柯转自称为王,自然没有得到正式公认,因此寿梦当政时,诸国仍称其为“吴子乘”,而不以王称之。

  春秋时期,正是周王室式微、群雄争霸的时代,俗话说“春秋无义战”,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自齐桓公、晋文公争霸开始,争王称霸的战争一直没有间断过。后来楚庄王又夺得了霸主地位。楚庄王去世后,齐、晋诸国又争起霸来。

  寿梦当国之后,“始通中国”(《吴越春秋》),这成为他的既定国策。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洛邑去朝觐周天子,认祖归宗,希望得到周王朝的认可。出访途中,他还顺道访问了沿途的鲁、楚等许多国家。在洛邑时他曾深问周简王礼乐,对礼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到鲁国时又问礼乐,当时鲁国是公认的“礼仪之邦”,鲁成公详细给他介绍了数代前王坚持以礼治国所取得的成果,当场还为他咏唱三代之歌舞,看得寿梦叹为观止,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动情地感叹:“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吴越春秋》)这次出访,使寿梦开阔了眼界,见识了中原幅员之辽阔、物产之丰富,还见识了中原各国先进的文化。

  以礼治国,是寿梦下决心要做的事。他回国后感叹:“于乎者,礼也!”但学礼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数年后,他的第四个儿子——季札代表吴国出访,已经在中原各国中开始改变吴国是蛮夷小国的印象。季札出使鲁国时,鲁襄公“请观周乐,为歌周南、召南”“歌卫”“歌郑”“歌秦”“见舞韶护”“见舞大夏”……季札盛赞“美哉”,对各种歌舞都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表现出他对音乐、舞蹈很高的欣赏水平。他通过观赏音乐、舞蹈而能分析出其所反映的具体内容,说明吴国的使者已经能够精通礼乐、通晓各国前朝的历史,他所表现出的极高的文化素养,终于改变了各国对吴国的看法。季札能够做到这样,无疑是寿梦大力推进以礼治国而显现出来的实际成果。

  寿梦出访,使他懂得了以礼治国的重要,但让他体会更深的却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严酷现实。他出访时,楚国正在攻伐郑国。晋国发兵救郑,还率军攻打楚之属国蔡国,楚国又立刻派兵救蔡……郑、蔡全都遵奉周礼,却还是免不了挨打。连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鲁国,也不断干着吞并近旁小国的勾当。诸侯各国这种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现状,给寿梦以很大刺激。为使吴国不受大国的霸凌,寿梦感觉到自己必须强大,强大到让各国有所顾忌,强大到别国不敢轻易对吴国发起战争,这才是硬道理。

  如何使吴国强大?当然首先要“内修国政”,同时要加强军队建设,还要适时地“秀一秀自己的肌肉”。就在他出访后的第二年(公元前584),寿梦就发挥自己的强项,发水军渡海进攻远在今山东郯城以北的郯国。当时郯国根本没有准备,对于吴国的进攻措手不及,无力抵抗,只得投降。此战《左传·成公上》有记载:“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春,吴伐郯,郯成”。

  此一战,对寿梦来说,是试探性的,而其结果,居然郯国就这样被打下来了。近在其旁的鲁国,只是埋怨郯国太不争气太不经打了,却没有出兵助郯。北方强盛的晋国不但没发兵,居然还觉得吴国有点意思,还放下身段来与吴国修好,接着还派大夫申公巫臣来吴国协助军队建设……这样的结果,寿梦之前根本没有想过。

  许多研究吴越史的专家认为:吴越争霸,是中原晋、楚争长历史的延伸与继续。事实确实如此,寿梦“内修国政”策略中有一条,就是吸引人才,为增强吴国实力所用。申公巫臣的引进就是一例。

  申公巫臣也叫屈巫,字子灵,原本是楚国大夫,在车战、布阵和御射方面有过人之处。一次他在领兵伐陈时,把陈成公的妃子夏姬抢了回来。夏姬长得漂亮,楚庄王和司马子反都垂涎她的美貌,想得到她。巫臣一边力谏他们不可贪色,说女人是祸水,谁要她谁倒霉,一边自己却偷偷将夏姬占为己有。事情败露后子反大怒,巫臣不得已带着她和自己的儿子逃亡到晋国。子反找不到巫臣,杀了巫臣的家人,还分掉了他在楚国的全部家产,从此巫臣与楚国结下深仇。寿梦伐郯,巫臣看到了机会,他给晋景公献上了“远交近攻,联吴伐楚”、扶植吴国以牵制楚国的计策。晋景公一看,这个办法好,不仅同意,还指派他带上30辆先进的战车作为见面礼,带上熟练的驾车手和弓弩手出使吴国,把中原的车战、射御、阵法等传授给吴国。

  申公巫臣来到吴国,“教吴射御,导之伐楚”(《吴越春秋》),使吴国迅速补齐了“不尚车战”的短板。他在吴国得到重用,连他的儿子孤庸也被授为“行人”,“掌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左传·成公七年》)。他们以楚为敌的做法,使楚庄王死后继位的楚共王大为恼火。他派子反进攻吴国,没有成效。也就在这一年,吴国趁楚再次伐郑之机,连续发动了七次战争,使子反往返奔命,疲于应付。吴国还攻巢、伐徐、打州来……将“蛮夷属楚者,吴尽取之”(《吴越春秋》),把攻占的城池全都纳入了吴国的版图。随后,寿梦当国,吴国的纪年正式纳入了“十二诸侯纪年”的序列。对此《史记》评说:“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左传》也称:这是吴国强大的开始。

  摘除“蛮夷”帽子

  吴国强大,始终是吴王寿梦的最大梦想。他从当政的那天起,就一直为实现这一梦想而践行着。他在申公巫臣的影响下,把楚国当作自己的头号敌人,不断袭扰楚国,楚国的边境“无岁不有吴师”,不仅吞并了楚国南部许多受楚庇护的小国,在周简王五年(公元前581),还直接率兵攻打楚国本土,竟还打败了司马子反。对于这样一个强硬的小国,楚共王还真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来。

  楚共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70),子重在朝堂上奏议:吴国的袭扰必须得到遏制。楚共王命令尹子重亲率大军伐吴,一直打到吴国的衡山(今安徽省马鞍山东南),这也就是《左传·襄公三年》所载的“楚克鸠兹,至于衡山”。接着子重派大将邓廖继续向吴都(今江苏镇江地区)推进,不料被吴军拦腰截断,实施分割包围,致使楚军大败,大将邓廖被俘。吴军不仅收复了失地,还趁机夺取了楚国的驾城(今安徽无为城区)。楚军损兵折将,丢城失地,子重本就觉得窝囊,朝内大臣还趁机讥讽,说他不该轻发战端,气得子重心脏病突发,死在了朝堂之上。

  此战大捷,打出了吴军的威风,也提高了吴国在诸侯各国中的声望。从此,寿梦更加重用巫臣之子孤庸,拜他为相,委以国政。寿梦十八年(公元前568),经孤庸联络,在晋悼公的帮助下,寿梦与晋、鲁、宋、陈等中原十二国诸侯在戚地会盟。五年后,寿梦又在柤地(今江苏徐州邳州市西北)会见十二国诸侯。这说明吴国已经彻底摘除了“蛮夷”帽子,融入了主流社会。此时的吴国,已经完全可以平视中原各国了。

  临终嘱咐强吴策

  周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61),为吴国强盛殚精竭虑奋斗了25年的吴王寿梦病重。临终前他把四个儿子叫到身边吩咐后事,他说:“昔周行之德加于四海,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且今子不忘前人之言,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吴越春秋·卷二》)寿梦的临终嘱咐主要有两层意思:一、告诫儿子们要有远大的志向,一定要让吴国强大,不能屈居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二、强调王位一定要传给他的第四个儿子——季札。

  寿梦育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二儿子余祭、三儿子余昧其实都挺好,都很有能耐,但寿梦独独看好四子季札,因为季札自小聪明过人,熟读《诗》《书》,通晓礼仪。寿梦早就想学习周太王的做法,废长立少,将王位传给季札,正像《史记》所述:“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但季札一直坚持“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左传纪事本末》),坚决不同意父亲这么做。于是寿梦想出了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暂立长子诸樊,再传其弟,并反复强调:“我欲传国及季札,尔毋忘寡人言……”在临终嘱咐时,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这一主张。

  寿梦的儿子们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长子诸樊接任后,立即着手迁都的准备,并跨出了试探性的第一步:将吴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搬到了南宫。他们兄弟几人,还严格按照父亲的人事安排,兄终弟及继任着王位。在继续做强做大吴国的道路上前行着。

  从表面看,寿梦当政之后,吴国一直在打仗。但在天下大乱、诸国纷争的时局下,不加强军事实力、忍气吞声,区区小国怎能有自己的生存之地?只能陷自己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寿梦黜武,完全是对大国霸凌、弱肉强食态势的一种有效反制。敢于这样做,有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吴国傲立于群雄之林。

  吴国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寿梦内修国政、对外开放的政策。寿梦当政之后,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沟通、交流。学到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人才也流进来了,这在文字、官制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赋税制度的改善、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车战射御技术的引进等,都使吴国的综合实力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寿梦应该是吴国强盛之梦的奠定者和践行者,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吴国的历史上,确实应该浓墨重彩地为寿梦书上一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