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音乐达人:孔子
在上一篇讨论孔子所学的文章中,我们了解到孔子从西周继承了大量的思想与文化的瑰宝,这些瑰宝集中体现在六本经典书籍上,即:《诗经》、《尚书》、《礼经》、《乐经》、《易经》、以及《春秋》,孔子以六经为教材,教弟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对比一下我们今天在学校里所学习的各种课程,以及爸爸妈妈给孩子们报的各种课外班,和孔子的教学体系相比,有没有一样的内容?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六艺来学习,我们会成长为怎样的人?
会和孔子一样厉害么?
从今天这一篇开始,我们要用六篇文章的时间,了解一下孔子所学六艺是什么。
先来说说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是学习子曰子曰的,以为孔子是一位老夫子,殊不知年轻的时候,孔子也是音乐发烧友呢。遇见自己喜欢的曲子,他一定要学会,甚至三月不知肉味。他不仅爱唱歌,也尝试自己谱写曲子,《诗经》所选定的三百零五篇,每一篇他都谱曲唱了一遍。
我们可以简单粗暴的将六艺中的“乐”理解为音乐。尽管孔子生活在一个没有钢琴吉他麦克风的时代,在孔子之前的商朝时代,我们的老祖先们就已经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乐器,有青铜类,也有陶土类。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去博物馆看看古代乐器相关的展览,那些青铜打击乐的声音非常悠扬。
我们小时候常常喜欢玩一个游戏,从树上摘下一片叶子,把叶子对折,放在嘴唇边上,就可以吹出不同的调子。夏天的时候,还会折一段柳树枝,把中间的树枝抽出来,留下外面一圈完整的树皮做成口哨吹。不知道这两个最简单的“乐器”是哪一个时代的祖先发明的,但我们小孩子玩起来乐此不疲,甚是欢乐。只要有心,音乐无处不在呢。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音乐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能够演奏音乐,甚至是国家实力和管理成果的体现呢。在《论语·阳货》里记录了孔子说过的一段话: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这也是我们熟悉的“礼崩乐坏”,这里的“乐”,便是西周的乐,在孔子眼里,礼乐是判断一个时代的标志物。
在适应贵族统治需求的教育体系中,音乐的地位非常之高。《礼记·文王世家》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音乐教育和礼教,是六艺的核心。
今天的父母们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很多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就会用经典的音乐对肚子里的小宝宝进行“胎教”,人们都相信音乐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不仅仅是陶冶情操,对人格的培养和智慧的启迪,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精力有余的情况下,有的父母会让孩子学习乐器的演奏,或者学习唱歌。
追溯一下父母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历史轨迹,我们“惊讶”的发现,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学习音乐,是贵族子弟才有的“特权”。
在西周时期,“六艺”中的乐,受到贵族阶层的高度重视,因为凡是行礼的地方,必然需要乐。《诗·郑风·子衿》郑玄注: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乐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有一只“大武乐舞”反映周朝开国的历史,贵族子弟都需要学习。遗憾的是,《乐经》后来失传了,“六经”由此变成了“五经”。
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不是简单的唱唱歌跳跳舞,更不会因为要准备其他科目的考试而被挤占学习时间。唉,忍不住感慨一下小时候被主课老师抢走的那些音乐课~~
西周时期由大司乐管理教务,负责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其中——
乐德包括:中(言出自心,皆有忠实)、和(不刚不柔,宽猛相济)、袛(见神示则敬)、庸(接事以礼而有常)、孝(善于父母)、友(善于兄弟);
乐语包括:兴(以善物喻善事,以恶物喻恶事),道(引古以刺今)、讽(熟背文辞)、诵(吟诵有节韵)、言(直叙己意)、语(答人论难)。
乐舞包括六支舞蹈:云门、大卷(黄帝乐)、大咸(尧乐)、大謦(舜乐)、大夏(禹乐)、大濩(读huo)(汤乐)、大武(武王乐)。此外,乐师还教国子适用于各种不同场合的舞蹈,比如羽舞、皇舞、干舞、人舞、旄舞。
看这些内容丰富的音乐教育,我竟然生出一种错觉和深深的自卑感:因为我不会任何乐器,更不会跳任何舞,甚至是广场舞。
有没有感觉,西周时期的音乐课,好像融合了语文课、舞蹈课还有体育课呢。你知道吗,今天一个好的歌手,必须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他们必须坚持锻炼身体,不然怎么撑得起一场又一场演唱会啊~
孔子本人非常喜欢音乐,《礼记·乐记》阐发了孔子的思想:“乐者,通伦理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这段话,把音乐在人格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讲得非常透彻。由此可见,孔子不是一般的音乐发烧友,而是资深顶尖乐评人嘛。
孔子在删减《诗经》的过程中,音乐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孔子将选定的三百零五篇诗经作品,都谱上曲子,能歌之诵之,《庄子》说: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这些诗篇不仅能够吟诵,还能歌能弦能舞。
《史记》记载孔子删减诗经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音乐爱好者孔子,从音乐的角度去理解诗经,删减诗经,使之成为传承几年前的文学经典。看来,想要做出好的音乐,创作者们一定要好好研究诗经才是。我忽然想起来周杰伦几首蛮有意境的歌曲,是不是也是因为看了《诗经》才有感而发的呢?
《论语·述而》讲述了孔子与《韶》的故事,算是音乐爱好者的经典段子了。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首曲子,非常喜欢。相传这是帝舜时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大型乐舞,规模恢弘,气势磅礴,表演起来,定非易事。而齐国是一个大国,实力雄厚,资源丰富,所以才有条件来表演《韶》乐。这次观赏,孔子非常震撼,发出这样的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甚至因此而“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因为一个音乐作品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让我想到三宝同学每天早上起床一定要打开手机听音乐,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在床上开一个个人演唱表演会,甚是投入。听着变形金刚的各种曲子,他会跟我说:妈妈我想跳舞。然后就自己跟着拍子跳起舞来。音乐是可以直达人心的。
《史记》记载孔子向鲁国的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这个故事进一步告诉我们,孔子的音乐修养有多高。
我们常常喜欢说字如其人,其实,音乐里面也是有人的。
孔子向师襄学琴,学了一段日子了,师襄子对他说:你可以进学一层了。孔子说:我只是刚刚学会了曲子的形式,但节奏内容还不了解。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对他说:你可以进学一层了。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情感意蕴。
又过了一些时日,师襄子劝孔子:你可以进学一层了。可是孔子仍然回答:乐曲中那个人我还没有体认出来。
不知道孔子向师襄学琴是不是要教很贵的学费,老师都追着赶着让你毕业走人了,可是孔子仍然觉得自己没有达到毕业的水平,一直要继续学习继续学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而不是老师满意就可以了。
这样如切如磋,反复体悟,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体认出这首曲子里的人啦,他的样子黑黑的,个子高高的,眼光是那样的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这个人不是文王又能是谁呢?
一句话说的师襄都要给孔子作揖了。
如果生活在今天,孔子会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呢?是古典,爵士,还是乡村民谣?无论哪一种,喜欢音乐的孔子,是十分可亲与可爱的。虽然在我们接触的形象中,孔子总是以圣人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当我们以音乐爱好者的视角再来看圣人孔子的时候,便会亲切许多了。
所以,下次你再读到“子曰”的时候,大约也不会觉得呆板和头痛了,因为,那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个音乐爱好者所说过的话。我们和孔子之间,可以交流的事情还有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