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乡村草垛
那时的乡村,草垛随处可见。当时,人们条件差,烧火做饭总离不开它。记得十岁时,我每天早上或傍晚背起一个筐子到村边的围子沟拾柴火。不久,天井的草垛大了。
草垛是乡村的一道标志性风景。田埂上,阡陌间,庭院里到处星罗棋布般地屹立着它。村庄被淡淡的草香浸润着,那是农人们喜欢的味道。草垛陪伴着劳作的农人,夕阳余晖里,它们迎接着农人回家;倦鸟归巢,草垛静静地聆听虫儿鸣叫。
平时的院子里,是形不成“垛”的。因为家人拾的柴火刚能供上烧,甚至有时供不上烧。只有收了秋,院子里、胡同头的草垛才一个个立起来,尤其胡同口的草垛一个个在那里东张西望,窃窃私语。
母亲做饭时,拿个簸箕或者筐子,从草垛上抽下一缕缕柴草,把它当作“引火儿”扔进灶膛,然后,烧些棒子秸或者棉花柴之类。此时院子里炊烟扬起,空气中弥漫着饭菜香味
房前屋后,堆着大大小小的草垛,人口多的村子更多。从垛的大小、多少,能看出主家的懒惰与勤劳、丰收和歉收。淄河岸边有个风俗,谁家儿子找媳妇,女方来相主,进门后,先看看这个家有无草垛,如有,说明是个勤劳家庭,就谈下去;反之,这个家算不上勤劳,就谈不下去了。记得妻子也曾对我说,她也是这样想的。我家的草垛,在村里不但“大”“多”,也很“久”,前者不说,说“久”,我家直到母亲去世,家里还有3个草垛立在那里,可说是村里最后的草垛,而且上面的泥巴顶子还封得好好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草垛不光解决了烧的问题,另一个功能也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这个场景,在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里有个镜头---刘巧珍和高加林依偎在麦穰垛旁说着悄悄话,那是多么的温馨和浪漫的景致啊!
说起麦穰垛,大都垛在生产队场院里,一排溜儿好几个。夏天的傍晚,我们吃过晚饭,常到那里,在麦穰垛之间打打闹闹捉迷藏。麦穰,主要是用来垫圈沤肥。牲口圈里也用些,尤其队上的母牛生牛犊儿了,母马下小马驹儿了,都用麦穰给它们铺出一个温暖、干净的产房。此时,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很乐意在这会儿出一把子力气,来回跑着往牲口圈里运送麦穰。
如今,童年的乐趣藏在草垛里。曾记否,我在草垛藏过鸡蛋,以换取货郎递给我的麦芽糖;曾在草垛设过陷阱,以捕捉那些好吃的鸟儿。在夏日的场院里,昏黄的马灯下,我和那些小朋友们在月光下嬉戏,此时,清香的草香.涌上我的肺腑和胸膛,让我的情感莫名起伏。
草垛,在树木和村庄的包围中。远远地望去,它如落入人间的神明,在炊烟升起的地方,守护着一个个村庄,又像一轮金色的太阳,转动着属于村庄的四季轮回,高矮胖瘦,残残缺缺。最后,一些新的面孔出现了,老的面孔消失了。可草垛依旧蹲在角落,默不作声。
我对草垛情有独钟。为啥?你看粮食前脚走进家,它后脚就跟来了,它不怕脏了屋子,就像温顺的狗一样地守护着家门。如果说丰收的粮食,给了人们肉体一种物质上的温饱;那么草垛给了人们精神上的温暖,一种光的火焰,一种充满祥和安宁的守候。
在我家,对草垛最为敬畏的人,莫过于母亲了。在她面前,草垛是那样的神圣和庄严。平时,我玩耍时浪费了几根草节,总会遭来母亲的指责;从粮食走进家门后,母亲总要找个晴天,吆喝上我一起把草垛摊开,将它暴晒在烈日阳光下,使得每一根草都沾满了阳光的气息。
那个年代的草垛虽不能充饥,但给了我们生命的温暖!今天,我们虽不再愁吃穿了,可草垛离我们远去了。追根寻源,我们生而为人,生之于土,活之于土,我们吃的、用的、走的、住的,无不来自于土。我们看起来远离故乡了,可我们的根在乡村,我们是农民的子孙。我又想,都市的繁华或许不是我们的天堂,而乡村才是我们最后的归宿!
审阅:王俊章
简评:文章详细叙写了草垛的作用以及带给“我”童年的欢乐,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表达出作者对往昔生活的追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作者:纪象启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