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数十门大炮,只出现在西方画作里,清代广东水师主力战船“米艇”什么样?

冷兵器研究所

冷兵器评测和格斗研究04-21 14:16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寄生蟹子

  字数:4227,阅读时间:约17分钟

  编者按:很多文献资料和文章都提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了应对华南海盗,清军水师专门更新了战船。原来作为水师主力的赶缯船和艍船被同安船和米艇取代。同安船由于有图纸存世,加之台湾故宫博物院专门对其进行了复原,大家相对比较熟悉。但是另一种战船“米艇”则隐藏在历史迷雾中非常不清晰。我们在这里尝试通过分析已有资料来探寻一下这个当时备受广东水师备受青睐的“米艇”到底什么样子,当然,这也只是分析推测,观点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在交流中拨开迷雾,还原真相。

  ▲清代中期主力的同安梭船,注意其尾楼有两层

  根据中国方面的记载,例如《揅经室集》等,我们可以知道米艇最初是广东方面运送大米的一种船只,由于其航速快,操纵灵便,甲板宽大,因此被清军水师选作战船;但是由于船体结构的问题,面对台湾海峡的高海况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因此清军福建水师后来选用了当地建造的性能更加优越的同安梭船作为主力战船。

  ▲清代中国沿海大型货运船只结构,图中这种主要流行于江浙

  史料记载大米艇长九丈五尺(约31.67米),阔二丈零六寸(约6.87米),长宽比4.6;而“集”字号大同安梭船船长八丈二尺(约27.33米),宽二丈六尺(约8.67米),长宽比3.15,可见米艇确实比较细长。根据阮元的记录,福建水师当年建造的米艇能够装备数十门大炮,这也是长宽比大带来的好处。

  ▲小型的赶缯船,其实扇形帆在福建船只上应用并不算广泛

  那么米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米艇正式作为战船装备清军之前,赶缯船一直是广东水师的主力战船。不过由于广东地区水文地理条件和福建沿海并不相同,因此广东水师对他们装备的赶缯船性能并不满意,根据广东高雷廉总兵蔡添奏折内容可以知道,当时广东水师认为赶缯船:“或船篷之长短不合船身之丈尺,或梁头之阔狭不配船底之平梭……稍遇风浪而不堪主,于各项杠梖配搭违法,不特不能冲锋破浪,亦且驾驶维艰,此皆相沿旧制”,并且要求对自己装备的赶缯船直接进行改进,主要是“船底加平、船舱减浅”的改造。其实中国船只在总体结构上相差不大,尤其是福船和广船,因此各种船只相互改造也比较常见,例如康熙平台之后,大量鸟船被改造成了赶缯船。

  ▲21世纪初还能够航行的“金华兴”号,注意其扇形帆,较低的船身高度和开孔舵

  赶缯船清代才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广东沿海,而早年广东沿海最常见的船只其实是乌槽,这种船只明代就已经运用,由于其船身用铁力木建造,十分坚固。21世纪初中国还有一艘建造于20世纪初的广式帆船“金华兴号”,可以大体了解船只结构。综合实物和文字资料看,广东的船只相对来说船身没有福船高大,船首上扬也不算太大,同时也没有福船那样的高大尾楼,反而很多船只却有类似北方沙船一样的虚梢。根据部分电视节目对于“金华兴”号的描述和航行体验可知,乌槽的抗风浪能力其实并不算太好,这也就很好的说明为什么福船(赶缯船就是福船的一种)在广东沿海也被广泛的使用,同时也就说明广东近海航行的某些水文条件可能与北方类似,因此乌槽和沙船(尤其是北直隶船)在某些方面有些类似。

  ▲19世纪后期停泊在广州的大型船只,与“金华兴”号并不一样

  那么我们可以推断,既然战船都可以进行改造,更加注重航行性能的商船可能在战船统一改造之前就已经开始技术本地化了。根据很多19世纪末西方留下的照片来看,广东的很多船只有和“金华兴”号并不一样,反而更多的类似于赶缯船,这也说明很可能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广东地区已经将乌槽和赶缯的优点相结合,改造除了适应广东地区水文条件的赶缯船。

  ▲19世纪末的广东大型船只,可见还有很多赶缯船的特点,但又不完全相同

  西方留下的画作中也有很多描绘了广东水师的战船。比较经典的一幅,就是前面冷研文章中提到的大兵船,19世纪30年代由法国海军巴里上尉绘制。该船船体跟上面的大型船只类似,但是没有尾楼,但却有虚梢,战棚比较豪华,配炮13门。

  ▲大兵船结构图

  另外与福船不同,很多广东战船船身上并没有炮眼,这要么是船上没有装备火炮,要不就是炮眼并不像福船一样明显的画出来。考虑到清代火器普及度的问题,估计船上应该带有火炮,但根据《中国丛报》1836年的记录来看,当时中国水师战船上火炮数量并不算多。

  ▲广东水师战船,这幅画就没有显示炮眼

  ▲这是一幅1860年的法国画作,可见这艘船与大兵船比较类似

  到这里我们可以大体进行一个推断,所谓的米艇可能也是改进的一种赶缯船,由于运送大米对于时间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米艇的改进可能对于航速有较高要求。根据记载可以知道,这些改进主要是船底更平,船身更加低矮,舱深相对较浅;提高长宽比,改用扇形帆,同时为了解决高航速下舵效问题,选用了开孔舵。同时该船改作战船时为了作战需要,进一步削减了尾楼,并且增加了虚梢、战棚,由于甲板宽大,因此可以装备更多的火炮。但是由于船底更平而且长宽比更大,导致船体强度在应付台湾海峡高海况下的海浪冲击时强度不足,只要不是这种极端情况,米艇都能应付,因此广东水师一直就以米艇作为主力战舰。因此只要符合上述几个特点的广东战船,应该就是米艇。

  ▲西方绘制的装备大炮15门的米艇

  ▲大型军用米艇

  其实近代西方人绘制了很多中国战船,因为他们对于结构特殊的中国战船很感兴趣,而且西方对中国船的绘制精度明显高于中国的写意画法,并且很多西方人将画中的船只制作成模型,其实这也给我们的海洋文化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更加深入的发掘我们自己的战船文化,毕竟中国战船也曾傲视全球,并且有其独特的魅力。

  ▲西方制作的一种叫做“快突”的中国船只模型,该模型没有做出帆装,装备6杆抬炮,估计是哨船一类的小型战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