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体里有个蒸“氣”发生炉:乐传太极拳氣脉修炼基础
身上的劲儿又收着又撑着,同时存在,氣脉就基本通畅了。不是直接用肌肉力,也不是不用肌肉力,不是张的也不是懈的,但总体上却是不动的,没有对外的输出,有欲动之势而尚无外形动作,所以叫做“太极”。阴阳有差而引动肢体动作,就是太极拳架。
练拳的过程中,劲力锻炼是拳的初级阶段,劲力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开始练氣了。传统的理论认为,氣在经脉里运行周身,也叫氣脉。修炼氣脉是由武入道的标志。
可以做出如下定义:
气,呼吸之氧气;
氣,编码能量流;
炁,先天元气,生命之禀赋。
本文主要讨论编码能量--氣--的产生和运行。
因敛而松氣脉通
氣脉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很细很软的皮管子。正常人的氣脉都是大致通的,只是多数人并不“畅”。这种很软的皮管子,在关节的部位,很容易被阻塞住。
阻塞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被拉伸造成管径变细而阻塞;另一种就是被弯折而阻塞。
乐匋先生研究在肘、肩胛、腰、膝这些部位,氣脉容易被拉断,在腕关节、肩关节、胯关节、踝关节这些地方容易弯折而不通。
氣脉原理如此,锻炼氣脉的方法就是提高氣的总量与不阻塞氣脉的运行。具体锻炼法就是“挺腰立鼎”增加氣总量和“中爻常收”保持氣脉通畅。下面先说氣脉畅通。
乐匋先生把身体分成三三爻:
身体三爻,手、肘、臂为“手上爻”;肩胛合住、腰、骨盆为“身中爻”;臀肉、腿、脚为“腿下爻”。
对于手上爻:手为上爻,肘为中爻,大臂为下爻,肩关节为“手上爻之下爻”与“身中爻之上爻”的连接;
身中爻:肩胛合住为上爻,腰为中爻,骨盆为下爻;
腿下爻:胯关节为“身中爻之下爻”与“腿下爻之上爻”的连接,股骨为上爻,膝盖为中爻,脚为下爻,。
手、脚又可以分上中下爻,掌中、脚面为中爻,手腕、踝骨为上下爻的连接。
“中爻常收”是个主动的动作,两相邻中爻收紧拉开上下爻。也就是掌中、肘、命门(上下收紧,也就是挺腰)、膝、脚面常收,用肩胛、臀肉合住为辅助,拉开腕关节、肩关节、下背、骶骨、胯关节、踝关节。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掌中和肘收紧,把腕关节拉开;
肘和肩胛夹紧,把肩关节拉开;
肩胛骨和命门收紧,把下背拉开;
命门和臀肉收紧,把骶骨拉开;
臀肉和膝盖收紧,把胯关节拉开;
膝盖和脚面收紧,把踝骨拉开。
这样身上有松有紧,并在日常中养成习惯,身上的氣脉才能24时畅通。
参照《乐传太极的“松”--因敛而松,阴阳相济》篇。
这是一个“全身开展之后的中爻收敛”而不是“收缩”。全身中爻收敛练好后就会成一个劲儿,只需有些许“敛意”就能调动全身“因敛而松”。
只有收敛意,不做张开想。
但身上却是“敛”、“张”同存的,张开是两个中爻收敛后的效果。找对了这个收敛的劲儿,身上该张开的地方自然就张开了。收敛是要在站桩中练出来,然后在拳架里验证,动态时依旧可以保持收敛。再进一步则就是:“动”是加劲儿收敛的效果。
有了这个“全身一个敛劲”后,自己的感觉是“涵”(含)”。也就是太极拳论中说的“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涵(含)”就好似把剥了皮的稀黄煮鸡蛋叼在嘴里,松一点就掉下去了,紧了就咬破了。这个劲头叫“涵(含)”,涵劲儿是两个力,咬和张嘴的劲儿同时动态存在,阴阳同时,阴阳相济,所以叫做太极,所谓“欲动而阴阳未分”。体验到这个劲儿,并练到身上去才是太极拳。
另外一个,行拳中不能把动作拉到极限处,多数动作的幅度在三成到七成之间变化。要保持身体各个关节的圆弧形态,本可以用一个关节的大角度变化完成的动作,要用几个相关关节的小角度变化来完成。每个关节的角度都不应该小于90度。这样身上氣脉就不会因关节弯折角度过大而阻塞,氣脉通畅就能容易些。乐匋先生说:关节不能是锐角,一定是钝角才行。
敛劲儿练好了,动作合理,身上的氣脉就连通不阻塞了。
挺腰立鼎 练氣修脉
但并不是说氣路无阻氣脉就能通畅运行了,氣脉通畅运行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氣量充足。好比一个蒸汽火车头,蒸汽管路通畅并不能让车头运动,必须加水生火,让蒸汽压力达到一定高值之后,才能通过气路推动活塞。
身体也有个蒸“氣”发生炉,就是挺腰立鼎生火。命门火入肾水下,从而蒸腾水谷之精化氣,呼吸之气和合水谷之精而化为后天营卫之氣,从而荣养肌体,进而练气化神。
站桩是立鼎生火的主要修炼方法,但呼吸之气合和水谷之精(能量物质氧化)却是在动态中才有足够高的效率,这就是拳架的作用了,拳架增加了肌体、氣脉的运行强度,增加了呼吸之气量,并且用中爻常收保持周身氣脉通畅。
要用柔劲儿练拳才是练氣脉,就是让“涵(含)”劲儿运行起来。
肢体动作起来要有“阻尼”,阻尼就是像马桶盖子一样慢慢落下去,由两个力的差值产生,向下落的重量和机构产生的摩擦力之差。
练氣脉是不能直接操作氣和氣脉的,操作的是火力(立鼎生火)、阀门(不阻塞),带阻尼的动作就是一种“导引”,能促进氣血的流动。中国文化十分讲究“火候”,导引氣脉也是,用意用力多了少了、重了轻了都有负面影响。
关节钝角、中爻收紧这些都是要从用头脑控制肢体练起,然后逐渐的熟练逐渐的减少控制,用的精力越来越少,练到习惯性的保持,才算有成。有成后,氣脉通畅时是无感的,不那么通畅了才有感觉。
练是要从局部练起,然后再全体合成,而且不是一次练好,是一轮一轮的不断重复“局部-全体”这个过程的,所谓“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达到一个程度以后,感觉上就是只有一个“收敛”的“意”而引动“形体”配合而已。
身上的劲儿又收着又撑着,同时存在,氣脉就基本通畅了。不是直接用肌肉力,也不是不用肌肉力,不是张的也不是懈的,但总体上却是不动的,没有对外的输出,有欲动之势而尚无外形动作,所以叫做“太极”。阴阳有差而引动肢体动作,就是太极拳架。
具体练法,第一先要练挺腰,腰是中爻的中爻;身体竖直后,加勾尾椎,勾尾椎基本等于夹臀,挺腰、勾尾椎拉开骶骨,让骶骨微后凸而竖直。
然后练合胛和开胯一起练。初练合胛可以先不管肩关节的正确姿态,因为合胛需要的肌肉力量需要练很久,也不能一次练成,需要收两肘与合胛同时而拉开两肩关节,三个中爻一起收,肩臂圈才能到位;夹臀与紧膝拉开胯关节需要在站桩中开始,在拳架中完成。肩、胯姿态有一定成果后,再加上开腕和立踝。
乐传太极四阶段
通常说的太极拳养生,往往就是指太极道法的第一层--炼精化氣。乐传太极道法有四个阶段:炼精化氣、炼氣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我们以站桩“立鼎生火”为炼精化氣,以太极拳架“氣遍身躯不稍滞”为炼氣化神,以密宗的“念氣入中脉”为炼神还虚,以禅宗之“一切时觉照心”为炼神还虚。
炼精化氣是挺腰立鼎生火+呼吸,炼氣化神需要打拳全身经脉运行起来,调动起全身氣脉,逐渐加强五脏,督脉入脑增加精神。另外,我认为炼精化氣和炼氣化神并不是串行的,炼氣化神建立在氣脉充足之上,同时运行,炼精化氣是炼氣化神的驱动力,好比是锅炉的蒸汽需要源源不断的提供给气缸做功。
什么才是松?
现在很强调放松,这个词儿用于太极拳我认为并不贴切,或者说现代概念的“松”与原本的概念有较大的偏差。我们只讲“松而有力”,讲“阴阳相济”。乐匋先生讲“松”这个概念时说的是:像发糕或者酥皮点心,不是一袋米,而是一串葡萄,每一个葡萄珠都有一个蒂连在枝上。
我认为这才是“松”的原本概念--“蓬松”的松,而不是“松懈”的松。达到“松”的方法就是“阴阳相济”,上面谈到过了,那篇《因敛而松》的文章也有类似内容,阴阳相济就是两个相反的劲头同时存在而起作用。
初练就是勾尾椎(尾椎末节要与地面平行)和挺腰,是一对儿反劲,勾尾椎就容易窝腰,挺腰就容易撅臀。就要两个位置“较劲”起来,脊椎中下端才能固定,脊柱才能竖直,单独向一个方向用力脊柱就是乱动的。所谓“反者道之动”。
拳中的关键
我现在站桩,也就早晚练拳前站个5分钟,但我24小时保持中爻有三分收敛。最基本的保持就是勾尾椎和挺腰这一对反力,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姿态都尽量保持着,这就是立鼎。不然站桩只能练练腿劲儿,立鼎了平时就是桩,24时桩。练拳就是动桩,身体运动起来,鼎氣运行才足够强,效果会更好。
尾骨、命门的关系是练拳中的关键,需要长时间保持相当的力度,逐渐拉开脊椎间的微细韧带,不可能几天之内就能达到要求的,我是用了两年才合格的。拉开微细韧带之后脊骨形态才合适,鼎器成型才有了练氣脉的基础。
这个形态并不是所谓的“找对了”的,找是找不对的,因为你韧带没拉到位;但是不找肯定对不了,所以这需要一个过程,把练拳当做一个工程来做才行。
“概约参数”的妙用
上面说的氣脉、神意、太极劲儿,这些都不是一个确实明确的实物,或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些是为操作“复杂系统--身体”而提出的“综合指标参数”,本身是“概约”的。好比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GDP等,这些指标的好坏并不完全等同于具体生活,只是一种影响,包括更贴近生活的“物价指数”,都是影响生活而不等同于生活本身。对于宏观经济(也是复杂系统)来说,GDP和物价指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参考,可以因此而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概约参数”是“复杂系统”的认知方式,操作复杂系统也需要用“并不直接”的方法,比如升降利率、升降准备金等。
理解并能利用这些“概约参数”是走入文化殿堂的标志!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大笑就是因为不能理解“概约参数”与“概约操作”。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