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棉花的?
据现有考古证据和文献记载,新疆地区于公元1至3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棉布,约6世纪时就已种植棉花,而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棉布。
据《梁书.诸夷列传》记载:(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高昌国故地为吐鲁番一带,白叠子为中国古代对棉花的称呼之一;而虽然《梁书》成书于唐贞观十年(636),但记载的是南朝萧梁史事。所以在出土文物与现有文献记载的“二重证据”证明下,新疆于6世纪就已经有采棉织成白布用来交易的历史。
不过,虽然新疆很早就有棉花种植与绵纺技术,但规模始终不大,即使清乾隆年间两次“平准噶尔部”、一次“平定回部”,列入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代表清廷开始在新疆屯垦,但政策始终未能明确,对内陆商民在新疆活动也多加限制,使植棉规模受限。
清道光十一年(1831),朝廷颁布“招民开垦”上谕,才让以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提高。
清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甘肃新疆省),在和田、吐鲁番、疏勒等地建立农林试验场、讲习所、农务研究所和农林学堂,相继设立官办和私人银号,向棉农提供贷款。
与此同时,俄罗斯帝国为了改善进口的新疆棉花品质,由华俄道胜银行喀什噶尔分行订购了相当数量的美国棉种,无偿分发给当地棉农。到了光绪末年,新疆种植棉花的地区遍及南疆数县和东部吐鲁番地区,北疆昌吉亦有种植,而吐鲁番又逐渐取代南疆西部传统棉区,成为新疆最重要的产棉区。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杨增新主政新疆17年期间,特别注重棉业发展。
1914年,新疆棉田面积有42万亩、棉年产量400万斤;1918年虽然棉田面积稍减为40万亩,但产量却暴增五倍、达2,100万斤。到了盛世才主政时期,为增加棉花出口与地方财政收入,积极鼓励全省棉花增产,并在棉种、耕作技术、机械上给予改良和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免息春耕贷款、发放棉种)。到了1940年,新疆棉产高达2,800万斤,原先每公顷仅能收获五六百斤劣质棉花,提升至1200至1400斤的优质棉花。而后受到苏联减少进口新疆棉花,以及1940年代后期政局动荡影响,新疆棉产才呈现萎缩。
1949年后,新疆自治区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的30%,现代化工业产值也只有17%,不但基础弱、门类少,超过七成以上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布局严重失衡。全新疆仅有棉纺织手工工厂10多家,年产值仅8.3万元人民币。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后,195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既要合理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等已有的工业基础,又要在内陆中西部新建工业基地。毛泽东也于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时提到:“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陆工业”,眼见新疆原产大量优质棉花等原物料,又有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棉纺业基础,非常适合发展纺织业,因此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约有14个来自全中国各地的工厂迁往新疆。
在上海招聘借调技术工人320名后,于1952年建成乌鲁木齐水磨沟的“七一棉纺织厂”随即投入生产,拥有棉纺纱锭3.17万锭、布机1,224台,成为新疆第一家现代化棉纺企业,年产白厂丝67公吨、丝织品92万公尺。1958年,天津四个棉杂生产合作社职工300多人迁往新疆石河子,成立“八一棉织厂”,后改名石河子织染厂;1960年,上海市汇新、汇建、汇成、汇群织布厂161名职工、连同家属600余人先后迁入阿克苏,成立“胜利棉织厂”,后改名阿克苏立新棉纺织厂;1963年,北京大兴县试验棉织工厂迁往伊犁奎屯,成立“七一棉纺织厂”,后改名奎屯棉纺织厂。由于当时新疆为管辖,故工厂多有师级番号的建置。
1965年7月,周恩来在新疆考察时指出:新疆首先要发展农业,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还要大力发展棉花,争取为国家多做贡献。1966年1月,周恩来在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上专门对新疆棉花生产作出指示:一是新疆要在1965年棉花单产60斤的基础上,1966年要进一步提高单产,在三、五年内达到或超过苏联1964年单产92斤的水平;二是新疆棉花生产布局要调整,应在南疆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1965年,新疆纺织工业总产值达1.92亿元人民币,占新疆工业总产值的13.71%,创下历史新高。翌年,纺织工业产值虽然略减至1亿5,651万元人民币,但与粮油加工业合计后,在全兵团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52.7%,显示以纺织、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行业,在新疆经济结构中居于主要地位。
改革开放后,新疆纺织工业产值更是获得飞速增长,从1978年的1.27亿元,至2007年已达36.6亿元,仅次于化工业的39亿元。2018年生产规模占中国比重的83. 3%,占全球比例19. 8%,单产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