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权‖也说楹联创作与意象
也说楹联创作与意象
也说楹联创作与意象
李士权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已有2500多年。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楹联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古诗词曲联许多物象都有了特定的内容,成为特定的意象。
从语言的角度看意象可分为:物类意象,如“梧桐”“长亭”“月”;动态类意象,如“捣衣”“折柳”“登临”;典故类意象,如“杜鹃”“长城”“楼兰”等。
古人今人写诗写楹联,首先总是有一个主观的想法(思乡,爱国,励志,厌战)即意念。也就是诗联的主题思想,而要表达这一主题又必须为动笔之前,早已成竹在胸的主观意念,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寻找最契合的客观物象载体来表达。这样,主观的意念(主题思想)与客观的物象(孤舟,月,折柳)就成了诗或联中的意象了。
古诗词曲中常见的意象。梧桐,它的特定内容,象征凄苦愁绪。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唐.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折柳,借柳与留谐音表达挽留与不舍之意。1指代赠别或送别,表现离愁别恨。如“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2古乐曲中《折柳》《折杨柳》多是伤春别离之作。如“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
杜鹃,(子规,杜宇,望帝),望帝蜀地之君,禅位退隐,国亡身死,魂化杜鹃,暮春苦啼,口中流血。多指哀怨悲凄气氛或思归的意念。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唐.李白《蜀道难》)“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宋.文天祥《金陵驿》)
再来看楹联中的意象。如“三尺讲台飞玉屑,一根腊烛布甘霖”。(哈尔滨.李雪莹《黑龙江五一征联》)联中用“讲台”“腊烛”两个意念,輔之“玉屑”“甘霖”为喻。把教师登台授业解惑,夜阑备课批改的飞扬神采奉献艰辛,书写得如在眼前,酣畅淋漓。
如“布谷催春心在野,时风弄影彩梦觞”。(牡丹江.王雪原《春望》)联中用“布谷”“时风”“野”“觞”几个意象,时风乃耕人不违农时急于春播,而再用布谷这一意象,使耕人不失时机的劳做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野这个意象告诉读者,春耕之时耕人的心思尽在南亩。此也是紧扣联题《春望》之所见也。
而觞这一意象,细品之又可见时序之推移,望意之开拓,春日心在野田,秋熟举杯相庆。意象的匠心选用,使联作虽短而意丰,正对互补,紧扣联题,精心设计,颇有韵味,美不胜收。
李士权,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大桥屯。1970年参加工作,1983年在巴彦教师进修学校中函部任中文教师,2008年在兴隆中学退休。中学高级教师。曾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村报》《巴彦诗萃》《东方》等刊物发表诗歌楹联等作品。黑龙江省楹联家学会会员。
顾问:常 江
主编:杨 旭
编辑:李林森 徐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