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脆皮先生(ID:cpxs2009)
作者 | 脆皮先生
多么希望这永远是一条假消息;多么希望再有一次辟谣。一位网友写道:“好像一个时代划下句号一样。我在高铁站流泪满面。”领着孩子从培训学校出来,站在长长的台阶上,看到确定消息的瞬间,有一刻我是恍惚的。两年前,袁隆平还神采奕奕出现在共和国勋章的领奖台上;在无数国人的印象里,死亡似乎永远不会发生袁隆平身上,他会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所有网友,失去了一个少有的让谁都感觉亲切,并非遥不可及的老人,和科学家。就连今天的微博热搜,也没有了明星,没有了鸡毛蒜皮。今天的文章有点长,我们记录了关于袁隆平的40件小事。为他接生的妇产科大夫,英文签名为:Qiaozhi Lin,中文名叫:林巧稚。林巧稚是首届中科院唯一的女院士,终身未嫁,却被称为“万婴之母”。小学一年级时,因为一次郊游,袁隆平迸发了学农的兴趣。虽然出身富家,却因为战乱,8岁后,袁隆平基本是在动荡中度过。不论停留在哪个地方,父母都会把袁隆平兄弟送去上学。战火纷飞中,母亲还会给袁隆平读国外的诗歌,与小说。袁隆平母亲最喜欢给孩子们讲的,是粮食和土地的故事:
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
母亲虽然常给幼年的袁隆平讲故事,却从不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当年,袁隆平考上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也即现在的西南大学。1951年,袁隆平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均合格。两年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教书。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他,那里很偏僻落后,“一盏孤灯照终身”。袁隆平突然受到启发:培育良种,也是农业增产的途径。此后两年,在对14000多个稻穗逐穗检查,并播种中,袁隆平试验终于成功。1966年2月,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迅速引起国家科委的关注。五年后,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41岁的袁隆平,被调入省城工作。到2014年,已经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仅4.61吨,而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5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让中国人受益,也让广袤的世界贫穷地区受益。他们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他们说,因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在当地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当地人基本已经摆脱了饥饿。“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前几年,袁隆平还经常和妻子互相搀扶着,去家附近的球场散步。袁隆平的儿子,非常低调,几乎在媒体上看不到他的名字。虽然都只有十多岁,但三个女孩衣着朴素,说话质朴,言谈举止间显露出良好的家教。有一次商场打折,衬衫才10块钱一件,袁老一下子买了十几件。2017年,在长沙的一场国际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一开口就把大家惊呆了!他“收徒”时,有一条硬性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袁隆平还拿出了自己的奖金,在研究团队内部开打擂台赛。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今天,有条评论引发全网泪目:袁隆平在中午1点过世,他是在等我们把午饭吃完。多年前,袁隆平站在武汉大学梅园操场的讲台上,说自己有两个“中国梦”:一是希望我们的水稻能长得很高很高,高到我们可以在水稻下乘凉;二是希望我们的杂交水稻能够被种到全世界,这样至少能多养活5亿人口。第一次,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第二次,在追悼会上,人们宣布你的个体生命逝去了,人际网络消失了;第三次死亡,是被活着的所有人遗忘了,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最后,我想用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4年,对袁隆平的颁奖词,作为结尾: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初中的时候,每次把历史课本翻到最后几页,都能看到袁老在稻田研究水稻的照片。历史应该给我们讲述非常久远的事件,袁爷爷的事迹我都耳熟能详,怎么能编进历史课本。而我依然觉得袁老那个时代往后的事件,应当编入政治课本,而不是历史。今天我才明白,当历史书中频频出现熟悉的面孔时,无不提醒着我们正在成长。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脆皮先生(ID:cpxs2009)作者:脆皮先生,个人简介:脆皮先生一枚新晋奶爸,创业公司高管,曾花3个月时间复习,考上985高校硕士,成绩全国前三,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持续成长,不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