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上谷八景之:西刹秋涛,江南红稻西塘满,万亩黄云八月铺
此景在明代《万历府志》中标明是“西塘早稻”。西塘是指一亩泉一带,那里的香稻米说来奇怪,八月就能成熟。王政熙有《西塘早稻》诗:“江南红稻西塘满,万亩黄云八月铺。报道使君来省稼,香秔箪食胜雕胡。”雕胡,就是菰米,多年生草本植物。
后来,人们用“西刹秋涛”取代了“西塘早稻”,是指保定西城墙外西下关灵雨寺一带的景观,位于一亩泉河进入府河大闸的北侧,如今在八中与十方商贸城地域。明代万历年间是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郑洛的私园,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改建成灵雨寺,占地百亩。夏秋之际,河水泱泱。遇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浪涛奔涌,有时水漫大闸,一派动人心魄的景象。因为有灵雨寺,又在城西,人们谓之“西刹秋涛”。清代时来敏有《西刹秋涛》诗:
飒飒秋风林外骄,泉流一带涨河桥。
涛声相应梵声近,水色齐连天色遥。
荇藻漪漪随浪涌,蒹葭缈缈逐烟飘。
闲来买渡寻僧话,又听钟声送晚潮。
前三联都在写景,但从大处着眼,不做细致描摹,所以写得境界很大,颇有气势。最后一联写他来的动因是要雇船去灵雨寺无事寻僧,闲适对话,但先声夺人,灌入耳鼓的是寺里钟声的悠扬和晚潮的澎湃。全诗给人的感觉是开阔空旷,震撼人心。
另一位保定籍诗人郭棻,步时来敏诗韵也有一首《西刹秋涛》:
雨积秋林河伯骄,拍天滚滚不容桥。
龙参佛座波争立,水夺僧门径转遥。
鱼上岸来蛙鼓迓,鹤投邨去酒帘飘。
保阳景物看如许,畅是松关听野涛。
诗中“河伯”是指传说中的河神,“蛙鼓迓”是说蛙鼓声声,是在表示欢迎。“保阳”就是指保定,因古代山南、河北为阳,保定城在保定河的北面,所以称保阳。郭棻的诗少了些大气,多了些情趣。你看,有河伯和龙的神秘,有佛和僧的寂寥,有鱼和蛙的欢愉,有仙鹤同酒帘的飘逸,保定灵雨寺景观给人平添情趣,惹人喜爱。
因为这里环境优美,所以才被明代兵部尚书郑洛建成私园。郑洛,字禹秀,安肃(今保定徐水区)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任登州推官,征授御史,曾弹劾严嵩党鄢懋卿等。出为四川参议,迁山西参政。郑洛因戌边有功,被封为兵部尚书,万历十四年诏为戒政尚书。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去世,享年71岁,赠太保,谥襄敏。为纪念郑洛,安肃城内曾建高大的过街“柱国坊”,上刻“太子太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经略七首总镇三边郑洛”。那么多官职头衔,足见其功德成就之大。背刻“柱国坊”,传为明朝皇帝御笔。郑洛明史有传。保定古莲花池西塘的北侧至今有一块造型别致的奇石,石腰镌刻篆书“太保峰”三个大字,落款为“门人吴郡顾为先师郑襄敏公题,万历甲辰夏日”云云。这块奇石就是从郑洛的私园也即西刹秋涛之地流出去的。
乾隆十一年(1746年)于此设行宫。清末废科举、兴新学的大潮中,直隶省于此在全国率先创建畿辅大学堂,清华大学最有名的校长梅贻琦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四国联军占领保定后毁坏了畿辅大学堂。1902年袁世凯督直,又在此创办直隶高等学堂。辛亥革命那年,英国一家报纸报道了直隶高等学堂,还发了一组照片,留着大辫子的男青年跑百米,别有一番情趣,那时的建筑甚是宏伟。后来,直隶农务学堂以及河北大学等也先后在此办学。需要说明的是,此河北大学不是现在的河北大学,现在的河北大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天津搬来的。解放后这里创办了保定八中,即现在的二中分校。
西刹秋涛今已景观无存,关于它的记忆还留在方志典籍和优美的诗文中。
作者:郑新芳,原标题《
作者:郑新芳,原标题《上谷八景之八:西刹秋涛》,来源:保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