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02

“谋攻篇”可能是《孙子兵法》中被人引用最多的,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都是出自“谋攻篇”

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而“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打仗不是最终的目的,发动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安国、保民。但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都必然以牺牲财物和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孙子说,即便你百战百胜,其实并不是最好的,而最好是不战而胜。

历代战争中许多谋臣良将,都是将主要的心力放在战场之外,主张以谋略取胜,以武力威胁与政策攻心相结合,或施之以恩惠,或晓之以大义,或说以利害,或以敌制敌,或大张声威,或大军压境,或断其归路,或绝其粮草,这些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光辉战例。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统率大军攻击刘备所布设在汉水的营寨。刘备手下将领赵云领兵退守汉水西岸,与曹军对峙扎营,两军相距很近,军师诸葛亮见汉水上游有一片土山,可以埋伏千余人,便令赵云带兵到山上埋伏,听令擂鼓放炮,但不许出战。当夜,诸葛亮见曹营灯熄,立即燃放号炮。赵云即令部众在山上擂鼓、放炮。曹军以为敌军前来劫寨,急忙披挂出阵,却不见人马踪迹。曹军回营休息不久,又听炮声连天,鼓角齐鸣,杀声震天,曹兵彻夜不安。一连三夜如此,曹操惊疑不定,只好拔寨退兵30里。诸葛亮面临大敌,不向曹军发一兵一卒,采取扰敌、惑敌、疲敌之计,让曹操退兵30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案例。

02

那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孙子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通过政治手段让敌人屈服是最好的选择,通过武力来让敌人屈服是最差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还是之前提到的,“兵者,国之大事也”,战争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所以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对自己来说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胜利的方式。

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点做的好的历代帝王很多,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打下了明朝江山后,并没有选择像汉武大帝一样南征北战,而是依据当时国家的实际情况,对周边国家制定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他主张:敌不扰我,我不侵敌。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主动地着手恢复同周边诸国的友好关系,往周边各国派出外交使节,甚至还想办法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取得联系。

明太祖:朱元璋

由于朱元璋积极主动地开展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当时明朝的对外关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少国家前来通好,贡献宝物,而在这一系列外交活动中,大明王朝始终以“宗主国”自居,而视周围的邻国为附属国,其中一些国家还向明朝称臣朝贡。同时,不少国家也派子弟到明朝求学,他们对于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大明王朝在这些对外交往中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国皇帝之一,他出身低微,但却懂得“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的道理。他在建立了统一的大明王朝之后,没有像秦始皇那样不知满足地穷兵黩武,而是运用一些外交策略使周边国家臣服,却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03

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最好,但如果真的要兵戎相见呢?什么才是最好的结果呢?

孙子说“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是“非善之善者”。这里的“全国”意思是让敌人举国降服的,而“全军”则表示让敌人全军降服。如果攻破敌国,并且击溃敌军并不是最好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你获得的是一个残缺的胜利品,而且自己也必然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那怎么才能保证“全国”、“全军”让敌人完全降服,或者说获得最大程度的胜利呢?

这里孙子提出了“知己知彼”的重要战略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同时也提出了“以多胜少”、“以强胜弱”的重要战略思想。在与敌人作战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时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拼硬打。

这里体现了“以多胜少”的策略,而且这个多并不是多一点点,孙子认为十倍于别人的兵力或者说力量,才建议围而不攻,如果是五倍的兵力才可以攻打。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其实是一种非常谨慎的战略思想,一点都不激进。

04

孙子还列出了五种取得胜利的方法: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当然这五种方法都是建立在“知己”的基础上。比如: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了解兵多和兵少的不同作战方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能够胜利;对敌来犯早有准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胜利。这就就是预知胜利的五种方法。

孙子说: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如果你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每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可以做到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的情况,只了解自己的情况,那么,会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人的情况,又不了解自己的情况,那么,每次用兵都必定失败。

(0)

相关推荐

  • 孙子(28)不战而屈靠是实力

    孙子(28)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 ...

  • 孙子兵法谋攻篇 谋攻篇全文 孙子兵法谋攻篇翻译

    三.谋攻篇 [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

  • 孙子兵法·谋攻篇3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 《孙子兵法<谋攻篇>》:全胜论

    承接前面的读书笔记,我们通过<孙子兵法>第一篇的<计篇>,了解到兵圣孙武"慎战论"的观点,并且知道了什么是"五事"."七计&q ...

  • 孙子兵法谋攻篇解读

    谋攻篇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 ...

  • 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 《孙子兵法》• 谋攻篇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李筌曰:合阵为战,围城曰攻,以此篇次<战>之下. ◎杜牧曰:庙堂之上,计算已定,战争之具,粮食之费,悉已用备,可以谋政.故曰:<谋攻>也. ◎王皙 ...

  •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应用案例故事——谋攻篇就是谋取全胜的战争思想

    今天咱们说说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      在这一篇中孙子兵法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对待战争策略和具体执行的逻辑思想,立意深远,这也就是我们读圣贤书,学习前辈智慧的意义所在.少时读,往往是在学习术数,对 ...

  • 【孙子兵法】03《谋攻篇》:歼灭战的起源和原理,论如何策划进攻

    【孙子兵法】03《谋攻篇》:歼灭战的起源和原理,论如何策划进攻

  • 孙子兵法 第三篇 谋攻篇(下)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①,五则攻之②,倍则分之③,敌则能战之④,少则能逃之⑤,不若则能避之六.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⑦. [注]①十则围之: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