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林淑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才能真正的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而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创设各种情景,促成学生自主探究。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作法: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者
立足课堂,深入挖掘数学教材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应做到:(一)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探究。(二)暴露思维过程,不仅要给学生成功的范例,还应当展示失败和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究的艰辛及快乐。课例1、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其计算公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经验,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边操作边思考,通过不断探索,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想出了各种计算的办法。有的用“倍拼法”,有的用“剪拼法”,有的用“折拼法”,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动手操作,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人们的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和更新。围绕体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运用。课例2、在教学“尝试与猜测”出示例题:一个农场有鸡和兔共22只,它们的脚共有48只,鸡和兔各有几只?例题出示后,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策略:(1)试误与检验;(2)列举:借助表格“1只鸡,21只兔子……21只鸡,1只兔”;(3)寻找规律:在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寻找规律解决问题;(4)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的数学活动,教师不仅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发了思维求异、求新、求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倡导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合作精神是21世纪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课例3、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这课中,我安排这样的小组交流练习:说出下面几道题你的想法算法。(1)645—545—23 (2)645—368—32 (3)645—(170+30) (4)645—(245—47)。学生在交流算法与想法时,会说出题(1)直接从左往右计算好。题(3)不必去小括号计算好;题(4)去括号,再计算更简便。学生在同伴、老师的交流过程中,获取了对数学最深的感受,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课例4、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面积是多少?学生操作学具,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三种方法:(1)一个一个去摆,摆满纸板,量出面积是15平方厘米;(2)一行行或一列列地摆,再用乘法求积;(3)沿着长边摆5个,沿着宽边摆3个,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出面积。通过比较,找到最简便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共性,长方形面积=长×宽。这样既培养了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又获得清晰的概念。课例5、在学生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后,我故意出示10.5÷2.5,提示学生:能否不采用扩大整十倍的方法计算本题?课堂里一下沸腾起来,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得出(10.5×4)÷(2.5×4),(10.5×8)÷(2.5×8),(10.5×2)÷(2.5×2)这三种较为简便的方法,这样既克服了思维定势,又拓展了思维。本来比较单调的教材,却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