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一书】《瀫水秘境》后记
后 记
我始终认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源在民间,就深深地生长在简陋的土壤里,平和的乡村里,无论它的枝叶有多么的茂盛。
中国作为一个乡土国度,乡村大众所扮演的角色实在不可忽略。一方面他们与中国本土文化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另一方面是他们又分享了现代文化所带来的阵痛,欲有所动,无处表达。
每当夕阳西下,黄昏降临,我在寻访的路途中终于遇见一座古老的桥,遇见一座古老的塔,遇见一座乡村的祠堂,遇见小桥流水的村庄;或者在城市的现代高楼群中蓦然遇见一段残留的城墙,遇见一片历史街区,遇见一家典雅的小书店,遇见一座融入了城市文化肌理和地域元素的现代建筑,我仿佛遇见故乡。
我从我身边的刘家村写起、从古村落芝堰写起,从我十分依恋的白露山写起,去追寻古建筑,古井、古屋、古渠……都成了我写作的来源。我寻找家谱,去寻觅家谱中的故事、家训,去寻找村村落落的历史轨迹。我选择了乡土文化古迹,由一条街道开始再到每一座庙堂,再由一座古桥走出去,广阔的乡村就是我采风之旅的终点。有幸自己本是农人的儿子,一个教师的儿子,对于一些五花八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趣味横生的农事文化民俗风情,我都设法参与其中。
我从黄店镇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走起,去走兰江街道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我设法走遍兰溪的山山水水、水水山山,并将结集出版。
采集、归纳、整理成文困难并不算大,更有幸者适逢寻根文化已成当下时风,大小报刊需要原生态食材来疏畅油腻的肠胃,我的一系列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稿件得以在微信公众号、博客、报刊等媒体四面开花。
我感谢我的父母。我年轻时候,常常从早晨骑着自行车出门,到田野、河流、桥梁和村庄间四处游走晃荡,他们总是那么理解和包容我的迷茫和惆怅,在黄昏的村口静静地等待着我回家。
我感谢我的妻子。千山万水,她一直默默地鼓励我在大地上不断寻访;我的每一段文字的撰写、每一张照片的拍摄里都有她的付出,虽然她是个医生,虽然她不懂得文学,但她最懂得为我付出。我也十分感谢朱吉荣老师和李英老师对我的栽培,感谢所有为我作出奉献的人们。
因为你们的存在,我才在文学之路上载欣载奔。
瀫水是衢江的别名,流经龙游、汤溪,汇入兰江,故而兰江乃至兰溪,历史上也可统称为瀫水。这本《瀫水秘境》的创作,着眼于兰溪境内衢江、兰江的历史人文,主要包括兰江街道、女埠街道所有的行政村落。
说实在的,在撰写《瀫水秘境》散文专集的过程中,我很少有消闲的一天,可以说,每一天都是繁忙而紧张的。有时候,白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由自主地在沉思完善当天采写的文稿,最后再把明天干什么事想一遍。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金华市作协主席李英的帮助支持和指导,也得到了老作家朱吉荣的认真辅导和谆谆教导。借此机会,我还想再说几句我最想说的话。感谢在编写过程中,为完成《瀫水秘境》散文专集而辛勤奉献的热心人;同时也感谢我的贤妻,感谢她在我编写过程中,主动承担所有家务,使我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心一意投入到编写工作中去,从而大大缩短了编写时间,加快了速度。最后,我还想诚心诚意的表示一下我的内心真实想法:《瀫水秘境》散文专集虽然是我动笔编写的,但却蕴结了很多人的心血,是集众人之才智,才能完成这成果的。
《瀫水秘境》散文专集尽管历经多次精细琢磨,反复修订,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字功底不足,仍然有疏漏失误之处,尚请读者鉴谅,并加以批评指正。我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兰溪市人民在若干年后,能够在美丽兰溪的发展历史上作出更多的贡献。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由于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刘 鑫
二〇二〇年七月十日
于兰溪市流星雨文化传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