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中国首辆火星车公布命名,天问一号现在到哪了?

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和航天开幕大会上,我国第一辆火星车名称公布。经全球征名、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等层层遴选,我国首辆火星车最终命名为“祝融号”(英文名"Zhu Rong")。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祝融”的寓意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掌火之官,《礼记》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春秋左氏传》记载上古神话有五行之官:“火正曰祝融”。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

首辆火星车命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我国其他航天器的命名规则一脉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火星任务以火神的名字命名,是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火,驱散黑暗,照亮鸿蒙;火,带来温暖,点亮未来。同样,火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肇始与发展。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际探测征程的首次任务,将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将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祝愿未来谱华章,融合发展共奋进。新时代赋予了祝融这一名称新内涵。“祝”,表达人类星辰大海征程的美好祝愿,激励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融”,体现融合、协作,表达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天问一号到哪了?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至今已经飞行10个月时间。

天问一号探测器到达火星后开展了一系列复杂的变轨操作。2021年2月10日,探测器第一次到达近火点时进行捕获制动,成功实现火星环绕,进入周期为10天的大椭圆轨道;2月15日,探测器第一次到达远火点时进行变轨,调整轨道平面与近火点高度,环火轨道变为经过火星南北两极的极轨;2月20日,探测器第二次到达近火点时进行制动,进入周期约为4天的调相轨道,使其在运行一圈再次到达近火点附近时,能够正好经过预定着陆区上空。

2021年2月24日7时左右,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运行至近火点时顺利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成功进入近火点280千米、远火点5.9万千米,周期为49.2小时(2个火星日)的停泊轨道,制动采用4台120N发动机。探测器在该停泊轨道上大约运行2.5个月,期间将对预定着陆区开展详查工作。至此,探测器已经完成了着陆降轨前的所有关键变轨,开始正式为“绕、着、巡”中的第二步“着”做准备。预计将在这条轨道稳定运行3个月左右。

“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南、北半球火星侧身影像。上图为南半球上方火星影像,下图为北半球上方火星影像。

停泊轨道到底是什么?

停泊轨道并不是航天器最终飞行轨道,它是一条让航天器在发射后驻留,以便择机进行轨道转移的中间过渡轨道。当然,地球有地球的停泊轨道,火星有火星的停泊轨道。停泊轨道的英文术语是Parking Orbit,或许用停车(Parking)作为类比说明更为直观:瞄准目标停车位后,预选一条行车轨迹(停泊轨道),期间“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边走边调,入库的成功率会大大增加。

任何一个航天器都有最佳发射窗口,火箭在准备时要尽力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执行航天发射任务。但受限于航天发射场的地理位置或最佳窗口过于狭窄等因素,即便抓住窗口后航天器依然很难一次性进入目标轨道,必须依赖停泊轨道进行过渡。

人类绝大部分航天发射场都处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区域,和地球赤道上空的静止轨道(纬度为0度,高度为35786千米)存在较大差距,很难直接进入理想轨道,需要火箭和航天器不断在近地点、远地点调整轨道倾角和轨道高度,需要数个轨道进行过渡;对于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亦是如此,发射后载人飞船立即与目标空间站对接要求的发射窗口仅为1秒左右,这对于确保载人任务成功率是个极大的挑战,而采用发射后先不对接、逐渐调整轨道的方式更为理想,能大幅扩展对接窗口时间宽度。因此,火箭发射后航天员往往需要两天时间用于“停泊”,等待最佳时机。深空探测领域亦是如此。这种任务往往耗时不菲、代价巨大,为了最大限度确保任务成功率,采用停泊轨道进行过渡是很常见的步骤。

“天问一号”于2月10日近火制动、成功进入了周期约10个地球日的低倾角大椭圆环火轨道,随后于2月15日远火点机动调整轨道倾角,成功进入了能探测火星全球的高倾角椭圆环火轨道,然后就是本次进入停泊轨道的操作,多个操作确保了环绕器的稳定运行和后续的对火观测。

早在“嫦娥一号”任务时,停泊轨道就已经运用

预计将于5月在火星着陆

目前,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停泊轨道运行近两个月。在停泊轨道运行期间仅需进行少量的轨道维持,即可保证探测器每两个火星日就可以对预定着陆区开展一次详查。在停泊轨道运行期间,当探测器经过预定着陆区上空时,会利用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光谱仪等载荷设备对预定着陆区进行详查,主要探测预定着陆区的地形、地质、地貌以及是否存在沙尘暴等环境条件,为着陆巡视器的安全着陆做好准备工作。详查工作需要探测器尽可能多地飞过预定着陆区。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在去年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漫长的飞行后,天问一号预计将于明年5月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着陆。地质学家认为那里很可能是一个古海洋所在地。

在经过3个月左右的详细勘察后,环绕器将进行一定轨道调整并与着陆器/巡视器组合体择机分离,后者开始独立的约7分钟火星着陆过程。由于火星和地球之间的漫长距离导致几十分钟通信时延,航天人不可能控制着陆过程,而必须让着陆器全自主完成这“黑色七分钟”旅程。

3月4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首批“天问一号”拍摄的全色图像,分辨率约0.7米,成像区域内火星表面小型环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