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罕见篆书

伊秉绶罕见篆书

百年难遇!!

伊秉绶篆书作品极少,迄今所见不过三:两件是临作,一是临《浯庼铭》,选唐篆“冷门”,可见其偏好,笔画细致轻盈,字形疏阔,局部之处夸张,体现出稚拙之趣。巧拙相生对于伊来说,乃习惯手法。另一临作比较特殊,上半部分是《张迁碑》,下半部分是李阳冰篆书。唯一的创作就是这件《周武王带铭》篆书竖幅。从临作来看,伊秉绶不但写篆且路子很正。但是,所见《周武王带铭》者,则是伊篆之“本相”。字形是篆,笔法则为隶,像“火”字这种笔画少的字,基本是篆隶互用,“修”字则把方正的隶书字形变为圆转,也是篆隶相生。全幅之中,撇捺画皆为隶法。总的来看,哪里是篆书,分明是隶书无疑!
其实,伊隶其实也不是纯粹的隶书,而是将汉隶尤其是《张迁》、颜楷和篆书冶为一炉。从大的时代背景来说,这是清代书法发展变化的特点,在多种书体之间寻求融会贯通,以期别开生面。这当中,既有像伊秉绶、赵之谦这样的成功者,也有类似郑板桥这样的失败者;从个人的角度而言,篆隶结合顺理成章,隶楷结合则容易冲突,分而述之,楷书中有隶书成分是可以的,隶书中有楷书成分乃是大忌。伊隶恰恰反其道而行之,隶中有楷。不独于此,还进一步将笔法“简化”,变成一种“美术字”,却能做到妙趣横生。笔法看起来是“一招熟”,实际上变化无穷。原因在哪里?篆书之功。
书家在创临过程中,方法各式各样。有的书家临摹多体,创作也是多体,比如赵之谦、吴昌硕,有的临多而出一,比如伊秉绶、郑孝胥便是。郑孝胥面世最多的是行楷书,偶见篆书创作,也有一些隶书创作,隶书临作有很多。还有的临一而出一,或临而不作,或作而不临。说到本质,这些乃是“藏露之变”。书法和人始终无法分开,“藏”不仅仅只是藏锋,也是藏巧,不显山露水。如今很多人喜欢登坛讲学,将自己的方法公之于众,但是不是真的核心方法,不得而知。即便是个人方法,也未必适合所有人。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在他人尤其是镜头前曝光自己的独门秘笈。书法史中,既有很多可以看到大量临作的书家,也有很多一件临作都没有的书家,比如徐渭、白蕉等。他们肯定也会临摹,但就是不露一手,保持个人的神秘性。就好比有的印人宣布自己从不临汉印——其实临了也会说没有临,以显示与众不同。判断书家观点的真伪与否,不能只看言语表达,更要看行动。
伊篆和伊隶一样,有技巧但不唯技巧,大巧若拙。言其篆而必说隶,两者无法分开。伊篆非篆,伊篆即隶,伊隶非隶,伊隶即篆。这两种不同书体之间的融合,见证了伊秉绶过人的把握能力。回到那件汉隶和唐篆相结合的临作来看,按照字体演化顺序来说,篆在前、隶在后;按照朝代来说,汉在前、唐在后,本身从形式上也有“反串之美”。这种对比手法,在伊秉绶书法中常见,篆隶书的重、大、拙,行草书的轻、细、连,具体到笔法和字形中的巧拙、轻重、动静、连断等,最终非常和谐地“藏”在作品中,值得细细品咂,不是一眼就看穿的小巧,耐人寻味。
说到本质,这是人生的修炼。伊秉绶为官清廉,颇见政声。隶书有凛然正气,堪称人书合一。知书先要知人,明白人生的道理。有鉴于此,临帖虽然看起来是小学生的功课,其实也是成年人必须坚持的日课。清人蒋骥说:“学书莫难于临古”,“临古”不是单纯地“复制”,而是要“知人”,临学一个书家,不仅仅只要面对字迹,而是面对整个人,此正《《孟子·万章下》》所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学书即学做人,需要用毕生的时间去完善。项穆《书法雅言》中说:“书之能事毕矣。然计其始终,非四十载不能成也。所以逸少之书,五十有二而称妙;宣尼之学,六十之后而从心”。
无论伊隶还是伊篆,都是可观可赏而不可轻易直接临摹者,要想学到真谛,必须有非常高明的手段。但凡风格极其强烈的书家,总是历经千锤百炼,方法和经验的积累才是关注的重点。当技法萃取的过程被省略,原创者的经验似乎可以成为一种“捷径”,最终却成为“套路”,千变万化浓缩为“一招熟”。善学者不是直接师其面,而是师其心,另辟蹊径,黄士陵篆刻就是从伊篆和伊隶中获得启发,终能开宗立派。
说到底,伊秉绶可以作篆却不多作,隶书作为主攻目标,集中个人精力。他将篆书作为“催化剂”,最终成就了隶书。虽然伊秉绶真正有影响力的是隶书,却时不时要拿篆书说事。这无疑也是“功夫在书外”——一种书体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往往在另一种书体。诚哉斯言。

一起学篆书

篆友喜欢本文可以分享和在下方点个

在看

(0)

相关推荐

  • 隶书的起源及在历史各时期的发展

    隶书在中国文字和书法演化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相比篆书更容易书写,实用性更高.它相比楷书更具装饰性,更有古文字的那种庄重.神秘感. 隶书没有像篆书那样早就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是仍然被广泛使用.即 ...

  • 【大愚书论】知古法才能懂书法,书体演变之从隶书到行书

    此处的古法即汉字的造字之法和书体的演变之法,书法既是一种造型美,更是一种文化美,我们看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楷书各有古意,保留着某些文字从篆书到楷书的演变痕迹,于文 ...

  • 邓石如篆书

    本文转至中国书画报仅用于学习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是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尤以篆书为佳,其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富 ...

  • 薛元明:伊秉绶罕见篆书,百年难遇!!

    伊秉绶罕见篆书 百年难遇!! 作者:薛元明        伊秉绶篆书作品极少,迄今所见不过三:两件是临作,一是临<浯庼铭>,选唐篆"冷门",可见其偏好,笔画细致轻盈,字 ...

  • 罕见的篆书墓志

    汉代传世篆书碑刻为数甚少,著名的除<少室神道阙铭>.<开母庙石阙铭>和<祀三公山碑>之外,便是这两块碑了.<袁安碑>为近世所出篆书碑之最完整者,字字锋颖 ...

  • 罕见,漂亮,珍贵的汉代篆书墨迹

    现在已出土的秦汉简上,绝大部分是当时的日常手写体,如隶书和草书,严格意义的篆书很罕见.虽然,我们今天能见到很多秦汉时期的篆书,主要是金石铸造和刻画而成,手写墨迹非常少见.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的汉简是斯坦 ...

  • 米芾极为罕见的篆书!知道他的行书,却不知道他练了一手好篆书!

    许多人欣赏米芾的行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写得一手好篆书,并且写得恣肆飘逸,情趣盎然,风格独特,在宋代堪称一奇也. 米芾篆书源于商周金文和古籀.汉简,结体诡谲,笔画夸张,格调高古:线条圆转流畅,灵动飘逸: ...

  • 爱好篆刻的书友们有福了《唐谦卦刻石集》罕见铁线篆书字帖

    <唐谦挂刻石集>,这是无数书法篆刻爱好者梦寐以求又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圆朱文篆书字帖,异常珍贵,爱好篆刻的书友们有福了!

  • 伊秉绶篆书杜甫诗《望岳》中堂

    伊秉绶篆书杜甫诗《望岳》中堂

  • 罕见 ! 汉代篆书墨迹

    隶书的使用在汉代虽然绝对广泛,然篆书余波未尽,仍有相当的水准.而且东汉小学兴盛,精于文字学的学者很多.许慎撰<说文解字>便是典型.当时许多碑刻的碑额,人们往往用篆书来写,以示其典雅与庄重. ...

  • 罕见!伊秉绶隶书长篇巨制《光孝寺虞仲翔祠碑》

    伊秉绶隶书<光孝寺虞仲翔祠碑>欣赏 民谚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虞仲翔祠及碑则建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虞翻字仲翔(164-233),三国吴时浙江余姚人.虞精于经学,因犯孙权,被谪 ...

  • 南宋·庆元通宝瘦金体背敕五十料庆元元年夏改铸此号钱外郭环篆书罕见

    南宋·庆元通宝瘦金体背敕五十料庆元元年夏改铸此号钱外郭环篆书罕见 南宋·庆元通宝瘦金体背敕五十料庆元元年夏改铸此号钱外郭环篆书罕见 南宋·庆元通宝瘦金体背敕五十料庆元元年夏改铸此号钱外郭环篆书罕见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