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案 带下
病史:曹右,28岁,初诊节气,雨水。
平素烟酒不节,饮食无度,出现白带量多,色白质稀,食纳不香,时有便溏,四肢欠温,神疲乏力,妇产医院诊为“盆腔炎”,西药、中成药无效,病友介绍,门诊求治,刻望苔薄白腻,舌质淡,脉沉细。
讲解与互动:
苔白腻,舌质淡,脉沉细。怎么辨证?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学生:“脾虚有湿。”
脾虚,对。肯定脾阳虚。还有嘛?吃饭不好,舌苔是薄白腻,苔腻呀,那呆呀。有什么?还是痰浊。是嘛?脾阳虚加上痰浊。吃什么药?白带多而且稀。
学生:“香砂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还有嘛?
学生:“温胆汤。”
香砂六君子汤加温胆汤。还有嘛?
学生:“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
脉案:
28岁曹妇,带下量多,色白质稀,食纳不香,时有便溏,四肢欠温,神疲乏力,妇科医院查为“盆腔炎”,西药、中成药治疗无效,病友介绍,门诊求治。讯其平常烟酒无度,饮食不节《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望其苔薄白腻,舌质淡,脉沉细,足证脾虚湿困,寒凝带脉,固有脾虚带下之疾。治宜健脾除湿,散寒止带,宗《小儿药证直诀》“异功散”加减。
处方:
党参10g 炒白术10g 白扁豆10g 云苓10g 陈皮10g 生杜仲10g 桑寄生10g 生芪10g 当归10g 蒲公英10g 莱菔子5g 车前草30g 仙鹤草10g 山药10g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4剂,白带明显减少,纳谷增加,精神好转,仍有肢凉便溏,脾运渐健,寒凝依存,上方去莱菔子、当归,加桂枝10g、生白芍10g、补骨脂10g,温补祛寒,再服14剂,白带已止,纳便通调,四肢转暖,嘱改为每晚服1汁巩固,未再复诊。
按语:
1、脾虚湿困,“异功散”对证效方,应有所佐,提升其效。一是脾肾同本,调肾以健脾,用杜仲、桑寄生。二是气血互联,养血以益气,用“当归补血汤”。
2、便溏带稀,白扁豆、山药为妙药。莱菔子补而不滞,又开胃口,怕影响便溏,少用5g,仙鹤草补气利于健脾。
莱菔子补而不滞,又开胃口。古人讲,因为莱菔子破气,所以在健脾的时候一般不用莱菔子,尤其用生的时候就很少用莱菔子。实际上,我的体会,莱菔子并不破气,它可以起到补而不滞的作用,所以用补气药的时候加上莱菔子,非但不破气反而有好处。但是不能吃萝卜,萝卜那就破气了。所以好多古人主张,莱菔子应该加在补气药中用,反而能提高疗效。但是呢,莱菔子能通便,怕它影响便溏,所以莱菔子少用,用5g。辅以仙鹤草,不用它来止血,用它来补气,利于其健脾,而且可以克服莱菔子便溏的副作用。
3、脾虚便溏,补骨脂乃益火生土,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专治手足不温。巩固止带,每晚服1汁。
桂枝、白芍它是桂枝汤,调和营卫,专门治疗四肢不温。用经方呀,姜、枣、草都没用,主要就用桂枝和白芍。痛经时也讲了,寒凝的痛经,桂枝和白芍是祛寒止痛的好药。脾虚带下假如有寒,四肢不温,也可以用桂枝和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