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韩信如果反刘邦,成功率倒底有多大?

有人觉得韩信不会赢,也有人觉得最后会赢。而在我看来,认为结局也有两个。一是在前期楚汉相争之时,韩信自立门户,那时候有成功的胜算;二是在刘邦夺下楚国之后,韩信再想要反对刘邦,胜算就非常小了。

韩信的能力非常出众,不仅仅懂得用兵,更加是有谋略的一员大将。因为一开始投靠项羽,在项羽那边没有受到重用,因此转而去了刘邦的大营。在刘邦那里,做到了大将军的地位,从一个只有2000多兵的人,到拥有30万之多的将领。可见他的魄力是非常厉害的。而且,当时对阵项羽的时候,项羽还派人来游说韩信反,可奈何韩信没有反叛之心,导致灭掉项羽之后,由于功高震主,被吕后反杀。临死之前,才想到“悔不听蒯通之言”。当时如果听了蒯通的话,在楚汉相争的时候,与项羽联合绞杀刘邦,再之后,和项羽二分天下,肯定能成功的。再不济凭借当时韩信的才能,与项羽对决一战,也肯定有胜利的机会。

可韩信如果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反刘邦的话,后面等到楚国灭亡了,再也没有人能和刘邦抗衡了,而刘邦自己也建立了威信,天下之主已经显出。再加上,韩信的兵权又全部都被刘邦拿走了,之后,韩信也再也没有自己的人能用了,也没有威信可以树立了。而刘邦身边还有很多权臣,此时韩信再也没有机会可以将已经成型的刘邦拉下台了,如果要反对,此时的结局也不会太好。

可怜的是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就为了回馈刘邦的知遇之恩,而没有造反,导致最后自己被灭三族。

  当年,当年韩信如果听蒯通之言,楚汉争霸时自立,反刘邦,韩信谋反成功的可能性成功率倒底有多大?我个人认为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上是可以成功的。  

  为何?理由非常简单,看一看韩信手中的兵你就知道了,刘邦惨败于项羽后,闯韩信军营夺韩信帅印,留下多少汉兵给韩信?二千人,仅仅只有二千人,而之后韩信手中有多少人,三十多万人,也就是说除二千人是原来的汉军,其余的人都是新募来的新兵与其他六国的降兵,这些新人对刘邦不可能有感情,也不可能听刘邦的,韩信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易如翻掌!其实就是连这二千人由于长期战争也留下不多了,可能实际数也就几百人了。

  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韩信若反,是件多少容易的事。

  韩信拿下韩国之后,韩信向刘邦要代齐王,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不想给,但把旁边的陈平与张良给急坏了,张良当时就说:“韩信如反,无人能制”  

  张良当时说过:“韩信如反,无人能制”这是说着玩的吗?我看这是一句大实话,韩信如果反了,刘邦绝对是没有任何办法制服的,这也是后来韩信必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良为何会说这样的话,这是因为,韩信军中除了几个汉军故将,已经没有什么汉军的势力了!韩信军中以灌婴、曹参的军职最高,骑兵军团总司令是灌婴,步兵军团总司令室曹参,韩信若反,灌婴、曹参只有跟着反,为何,因为不跟着反只有被杀一途,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因为他们的手下已经不是旧汉军,都是新人,只可能听韩信的,不可能听灌婴、曹参的。

  刘邦武关夺帅印后只留下给了韩信多少人,二千人,曹参、灌婴当时去了刘邦那里并不在韩信军中,后来的三十万人都是韩信自己靠招募新兵与收六国降兵来壮大的,而韩信的队伍壮大后,曹参、灌婴这才又被刘邦派来掌握军权,你说,那些万夫长,千夫长,关健时候是听韩信的呢?还是听这两个后面才来当官的人呢?

  曹参、灌婴对刘邦一定会很忠心吗?我看未必,事实是,曹参、灌婴对韩信佩服得不得了!当年,刘邦与项羽在鸿沟对峙时,刘邦不知发了多少要韩信发兵夹攻项羽的命令,但韩信就是不动,这两人还不是老老实实的观望! 并没有听刘邦的命令!  

  项羽当时还派武涉来当说客,希望韩信反,韩信如果没有反的力量,项羽怎么可能这么做?

  刘邦本意并不想分封异姓王,为何还要封韩信为齐王,那是怕韩信反不得以而为之,是无奈何,如果韩信无反的能力,刘邦绝对不会这样委曲求全的。

  韩信做了代齐王,蒯通劝韩信反,如果韩信听了此人之言,这时候韩信如果真反了,成功率有多高,我说是百分之一百。为何?

  这是因为,刘邦这时候并不是皇帝,也不过只是一个王——汉王而以,大家反刘邦,大家不可能有心理负担,韩信当了齐王也是王,刘、韩两人的地位从法理上来看是平等的,你说曹参、灌婴会听谁的?如果你不听韩信的,后果又会如何?不听刘邦的,后果又会如何?大家心中都是有数的,这些人必会听韩信的,如果不听,势必会被手下所杀,然后地位会被手下取而代之。

  众人要跟从的人,必定认为是最终能得天下的人,因为这样就可得分封而可得富贵,当时,刘邦有二十万军队,项羽有十万人,而韩信一人就有三十多万人,你说以韩信的军事能力,谁能笑到最后?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谁?

  你必定会选择那个最终能当皇帝的人,你必定会选择最后的胜利者,韩信有如此大的军事优势,韩信又有如此的军事才能,得到天下的可能性如此之大,比刘、项二人大多了,你又是韩信的部下,你会为了旧主而背判现在的新主吗?

  韩信最后的下场是被刘邦的婆娘吕后灭三族,后果严重不严重?谋反不成功最后的下场也不过如此,史书说得没错,韩信是为了感恩刘邦提携和知遇之恩才没有反,韩信被旧情所累,终于痛失良机。

  刘邦是个常败大王,在军中根本没有什么威望的。 刘邦当了皇帝后,反了的人还大有人在,所以刘邦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高的威望,如果你是一个军官,你愿意跟刘邦还是跟韩信?不明而喻!韩信那样忠心于他,刘邦给韩信的报酬还是灭三族,其人品也好不到那里去,所以说汉军旧将就一定会忠诚于他,不过是后人的猜测而以!

  我认为,韩信如果反了,不但是只是天下三分有其一了,而是住定要做皇帝的!

  为何,理由也很简单,项羽派武涉来游说韩信反,项羽必定会与韩信联手的!

  二人一联手,大下形式就完全变了,张耳、陈烯、英布、彭越这些墙头草也必会加入灭刘队伍,刘邦基本很快就会完蛋了。

  必须先灭刘邦再来对付项羽,为何?主要原因是,项羽没有称帝之野心,项羽只想当个王,而刘邦有那个当皇帝的野心,所以必须先灭刘邦。

  刘邦即使一时灭不了,也不可怕,因为刘邦已经非常老了,拖上十来年,刘邦死了,刘肥为帝,灭起来就容易了,韩信毕竟很年轻!

  史记不知大家看过没有,韩信临死前最后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悔不听蒯通之言” 为何会这么说,那就是后来他想明白了,蒯通说的是对的!如果蒯通说得不对,反起来困难,成功率低,风险大,他临死之前绝不会说那话,因为如果根本上就没有谋反的机会,那还后悔什么啊?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虽是汉朝的有功之臣,但也是第一个被杀害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又有何出身呢?目前我们对韩信的了解,都是从《史记》中出发,司马迁曾给他立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

列传一开头就直接提到:“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第一:韩信幼年时是布衣,什么是布衣呢?那就是没有任何的官职,当官的才能穿棉,那时候是没有棉花的,因此这种棉只是麻木,而身为布衣的韩信只能穿布;第二:古代贫的意思是没有钱财,之前说韩信是没有官职的,所以可以说他是个贫穷的人;第三:他说韩信是带着刀剑,但是我认为是剑,因为古汉语中有一个习惯,刀和剑喜欢连着说,为了好听,第一个往往是虚的,并且司马迁提到,韩信投奔项梁的时候,是执剑从之,可以得出他拿的是剑。而古代拿剑的一般都是高贵出身,因此结论是韩信也许是个破落贵族。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为何就有如此遭遇呢?

韩信的这把剑估计是祖传的,因为韩信买不起,他只是一个混混,常去别人混饭吃,怎么可能会买的起一把好剑呢。幼年的韩信是不得别人喜欢,甚至是讨人厌,大家都喜欢羞辱他。就有了之后有名的胯下之辱。

韩信在风云变化的时代,是如何突颖而出的呢?全靠他的恩人,那就是萧何。萧何是谁呢?就是跟刘邦一起起义,并管理刘邦大小事务的人,就是个管内务的人。并且萧何评价他为“国士无双”,可见对他的重视。之后就拜将,连年打战,展现其应有的军事才能。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刘邦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刘邦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刘邦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蒯通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刘邦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刘邦说:“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对于韩信的评价,愚以为还是司马光说的最好

“始汉与楚相拒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 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 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韩信求利于君主并无不可,但他用市井手段要挟君主,这就为自己挖好了坟墓,可怜可悲可叹。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中国的帝国之路刚刚开始,韩信成了一个懵懂的牺牲品,这并不是他的错,他没有和后人一样的国家观,在他的观念里,从来就没有为国家奉献这件事,只有为自己牟利。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手法高超的赌徒,但是赌徒迟早要输掉一切。随着汉朝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稳固,全体国民逐渐形成了对国家的忠诚,再难有韩信这样拿军国大事为筹码与皇帝讨价还价的投机者,取而代之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耿介诚臣。

韩信自己性格也有缺陷 居功自傲 首先我认为杀韩信的人是萧何,有很多史书都是这样写的,只是跟刘邦有一点关系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这是第二次临刑了,他喟叹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一家三族。这就是败也萧何。 作为“生死一知己”的萧何,对起兵反叛的英布尚且能从容对待,在刘邦面前为他网开一面,却为何如此对待韩信呢?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汉高祖刘邦带兵在外,吕后在朝中把持政权,突然发生了紧急变故,萧何身为京城留守之任,所以不得不立即杀掉韩信,不像英布的事还处在似是而非的境地,可以从容谋划的。可见快刀斩乱麻,萧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