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一文读懂真实的魏忠贤

明朝是个生产太监的朝代,从朱棣开始,每个皇帝身边都有一个大太监权倾朝野,这主要是因为明朝的制度所决定的。

明朝朱元璋是个超级劳模,废除了丞相之后,所有的事情他来干,毕竟是苦出身,挑灯夜战焚膏继晷的批奏折,怎么也比饿着肚子强。

但是他的子孙可就没这么大精力了,朱棣勉强算勤勉,但是朱棣因为得位不正,所以必须通过重用太监,来巩固自己的皇位。

朱元璋当年曾经在宫门口树了一个铁牌,说太监干政者立斩,但这完全挡不住重用太监的步伐,而且朱棣还不是一般的重用,朱棣用太监都是出使监军领兵这种大差事。

郑和下西洋这么大的差事,就是太监办的,尽管郑和是个名声很好的太监,但这个口子一开,有好太监就有坏太监。

朱元璋还严令不允许太监识字,朱棣还是偷偷摸摸教太监识字,以为不识字很多事你就办不了,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代,干脆就在宫里设立机构,明着聘请大学士给太监们上课,叫他们认字,终于发展成了太监代为皇上批红盖章。

可能是朱元璋这个劳模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完了,明朝的皇帝是越来越懒,最后懒到奏折也不堪,玉玺批红都由太监代劳,并形成了制度,于是明朝的太监就有了两个最有权势的人,一个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一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皇权的象征,如今都掌握在太监手里。

当这种权力成为一种制度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明朝总是著名的太监频出了,因为权力大,再加上不受制于,皇帝也懒得管他们,所以明朝始终与大宦官相始终。

王振在土木堡让六十万明军丧失殆尽,明英宗也被俘,后来的什么刘瑾、曹化淳、王安、冯宝这些都是权倾一时的太监。

这就是太监权力制度化之后的必然结果,每一个皇帝身边都有至少一个秉笔太监,他就代表皇帝,你说他能不干预朝政吗,能不胡作非为吗,因为他们自身就是朝政的一部分。

本来已经没什么新意了,太监的事,说来说去这就那些,但是到了魏忠贤这里,终于又创造了新高,成了明朝最有权势的太监,短短四年把整个明朝给祸害了个底朝天,彻底把明朝拉入了深渊,弄得朝堂是彻底没有了一丝丝的廉耻和是非。

自称九千九百九十九岁,只比皇帝少一岁,而且还建生祠,什么叫生祠呢?

就是人虽然活着,不像孔子、孟子他们都死了,但是您活着,但是您功劳太大,所以你活着的时候就得给你建祠堂,我们都得跪拜。

所以有的时候魏忠贤的生祠建成之后,当地巡抚带着文武百官跪拜,而且行的叫五拜三叩大礼,距离给皇上的三拜九叩大礼也差不到哪儿去。

而且建生祠当时已经是全国的一个风尚,我给大家讲两个人吧,给他建生祠,一个是楚王,就是老朱家的藩臣,就是王爷,老朱家的凤子龙孙也不得不给魏忠贤建生祠。

还有一个给魏忠贤建生祠的人,那就是更有名了,袁崇焕,边将,很有权利,也很得朝廷重用,也要给魏忠贤建生祠。

一个人嚣张到这份上,也算是帝国极品了,而且魏忠贤这个人不识字,他手底下投靠他的士大夫实在太多了,最著名的就是崔呈秀。

一个不识字的太监,遇到了一个不识字的天启皇帝,一个热衷于搞木匠,一个热衷于祸害朝廷,两个极品碰到一块,大明朝那段时间真是暗无天日。

残害忠良的事更是残忍血腥,就这么一个千年出一个的妖孽,最近居然有人说,要是崇祯没杀袁崇焕,大明就不会亡。

说这话的人纯粹是胡说八道,这不过就是崇祯临死前,王承恩说的一句牢骚话罢了,很多人还就当真了。

有人还煞有介事地说,杀了魏忠贤明朝立马就不行了,这完全是时间上的一个巧合,没有任何的关系,就好比说,崇祯初年,河间府杀了一头驴,然后大明就不行了,这两者中间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时间上的巧合。

魏忠贤之于大明,没有一丝丝的益处,大明朝的灭亡,往前追溯,是亡于万历的几十年不上朝,人心已经彻底糜烂了,往近了说,是崇祯能力一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祸,内有大臣不团结,农民起因,外有后金崛起,这几个因素同时压过来,崇祯的失败只能归结为各种因素的叠加。

崇祯本人的确很努力,但是能力也真的是一般,如果换成朱元璋,大明或许有救,或许因为那个时代,大明实际上已经是内部糜烂到了顶点。

而杀魏忠贤,跟大明亡没有半毛钱关系,朱由校朱由检就是难兄难弟,两兄弟做了明朝的最后两任皇帝,也就是天启皇帝运气好,没做亡国之君而已,要不然凭天启那样胡搞,如果最后一任是他,根本撑不到17年,起码崇祯还硬撑了17年。

魏忠贤没有一点点好处,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什么崇祯刚杀魏忠贤,大明就不行了,一个文盲魏忠贤,搞破坏是一把好手,你要让他做点事儿,啥也不会。

天启皇帝一死,他就疯狂地下命令赶紧让崔呈秀过来,可见他也就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不过是仗着天启皇帝宠信他罢了。

为什么天启皇帝不让杀魏忠贤,因为天启皇帝是个糊涂蛋呀,自己的孩子被魏忠贤接连谋杀而浑然不知,临死还念着魏忠贤的好,这样的糊涂皇帝,说出来不要杀魏忠贤没有任何的深意,就是糊涂人说的糊涂话而已。

关于魏忠贤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