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2021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热爱喝开水,这一传统很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包括古英语中的chaa以及现代英语中的tea,分别源于中国的北方语和闽南语。《诗经·邶风》中已有“荼(茶)”的记载,汉代典籍中多见“烹茶”,可见饮茶必烹,必烧开水,此( )的形成至少不会晚于汉代。喝开水的传统又很可能与锅有关。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说“中国化铁为水的浇铸技术比欧洲的早发明10个世纪”。《史记》中有“汤鼎”一词,《孟子》中有“釜瓯”一词,都表明那时已( )运用金属容器。
相比之下,游牧人还处于烧烤饮食的时代,到喝水的时候,不一定能找到合用的加温设备。
中国古人有农耕民族丰富的草木知识,进而还有发达的中医药知识。宋代理学家程颐强调“事亲者不可不知医”。 。在先秦和西汉,中国就有扁鹊和仓公这样的名医。成于汉代的《黄帝内经》《诊籍》《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更使中国医学( )。事情到了这一步,技术条件有了(如锅),资源条件有了(如茶),更重要的文化条件也有了(如巫医分离、以孝促医等),喝开水保健康当然就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习俗 逐步 高潮迭起
B.习俗 广泛 高峰迭起
C.习好 广泛 高潮迭起
D.习好 逐步 高峰迭起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要孝悌亲人,就必须知医识药,甚至必须求医问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了。
B.如果要孝悌亲人,就必须求医问药,甚至必须知医识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了。
C.因为要孝悌亲人,就必须求医问药,甚至必须知医识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了。
D.因为要孝悌亲人,就必须知医识药,甚至必须求医问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了。
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内容分为《风》《雅》《颂》,《风》是采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B.《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采用的也都是纪传体体例。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C.《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D.“孝悌”在古代为孝敬之意,孔子、孟子都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在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就提到了建设理想社会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11月16日在上海浦东启动,主办方发布了《2020网络文学出海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中国网络文学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全球读者的欢迎与认可。从网络文学出海整体规模来看,截至2019年,国内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万余部,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网文平台的海外用户活跃度不断上升,海外作者成为一股重要的创作力量。
《白皮书》分析,目前网络文学出海呈三大趋势:翻译规模扩大,原创全球开花,以及IP协同出海。随着“起点国际”和世界各地译者的持续合作,平台上线的中国网络文学英文翻译作品数量持续增长,已超1700部。对外授权方面,“阅文”集团已向日韩地区及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多国,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多地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授权作品700余部。
“当蜘蛛侠、钢铁侠等英雄成为世界粉丝情感载体的同时,网络文学也通过一个个中国故事的塑造和不同文娱形式的传播,让越来越多本土IP破土而出,有机会成长为饱含中华民族特色、与全球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阅文”集团CE0、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说,“可以说,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其文化魅力和创作模式具有全球推广的市场潜力。”
(取材于《《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9年,国内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的规模已达到929万人,海外网文平台起点国际上的海外原创作者数量,从去年的3万名不到猛增到今年的6万多名。
材料三:
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其一,鼓励海外华裔作家从事网络文学创作。基于“两栖文化”的天然优势,华裔作家创作的网络文学既能表达海外华侨的故国依恋和游子情怀,又能符合其他海外受众的审美趣味,容易被他们接受和认同。华裔网络文学作家数量虽然不多,但几乎遍布世界各国,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张郎郎的《不愿做儿皇帝》颂雅的《欧洲五国游》、六六的《王贵与安娜》等。这一系列华裔网络文学作品率先打开了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大门,并且赢得了海外主流文化的认同。
其二,拓宽国内外媒体推介渠道。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宣传推介外,外媒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推介也至关重要。影视改编也是国内外媒体传播网络文学的途径,这种新的出海方式更为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甚至还引起了国外翻拍,例如韩国版《步步惊心》,越南版《仙剑奇缘之花千骨》《延禧攻略》等。
其三,培养翻译人才,建立翻译机制。英翻网站Gravitytales、VolaroTranslation和以俄翻网站Rulate为代表的小语种翻译网站相继出现,在它们的推动下,《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诛仙》《锦绣未央》等广受国内读者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被译成外语,走出国门。
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翻译活动主要是个人或团体自发的小规模翻译行为,还缺乏有力支持,从而影响其在海外进一步传播。因此,加大网络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力度至关重要。
(取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2019年,网络文学出海有覆盖面积广、网文平台海外用户活跃度不断上升等特点。
B.“起点国际”海外网文平台,在2019年海外原创作者数量翻倍,中国网络文学英文翻译作品已超1700部。
C.2017年国内网络文学作者数量增长率最高,随后逐年下滑,这表明中国网络文学的热度在逐渐消退。
D.“阅文”集团CEO程武认为,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上发布的《白皮书》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规模、出海趋势都做了详细分析。
B.因为本土IP数量不断增加,中国网络文学已成长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C.只有中国当代网络文学能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的使命。
D.华裔网络文学作家已遍布世界各国。他们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赢得了海外主流文化的认同。
6.下列不能推动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一项是( )
A.华裔作家具备“两栖文化”的天然优势,更符合海外受众的审美趣味,要鼓励海外华裔作家多创作网络文学作品。
B.搭建海外平台,独立建设中国的唯一的产业链。
C.加大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推介力度,拓宽渠道。
D.加大网络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翻译机制。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等今日中书传谕,奉圣旨宣示宋庠①自辩及求退等事。臣等蒙陛下擢任,处之谏垣②,惟采取天下公议,别白贤③不肖,敷闻于上,冀陛下倚任常得其人,以熙大政;不使贪冒非才者得计,胶固其位,害败于事,乃臣等之职分,亦陛下所责任者也。固不敢缘私诋欺,变黑为白,惑乱陛下耳目,动摇大臣爵位,以取奇誉,巧资身计,斯亦臣等所自信,陛下所明照者也。臣等昨于二月二十三日具劄子④,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⑤首尾七年殊无建明少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且复求解之际,陛下降诏,未及断章,庠乃从容,遂止其请,足见其固位无耻之甚也。今乃自辩,谓臣等议论,暗合己意;臣等亦谓庠本意暗合天下之议论也,斯不近于欺乎?陛下所深察矣。且云无过,则又不然。臣等窃以前代治世,至于祖宗之朝,罢免执政大臣,莫不以其谟明无效,取群议而行也。何则?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非如群有司小官之类,必有犯状,挂于刑书,乃为过也。唐宪宗朝,权德舆为宰相,不能有所发明,时人讥之,终以循默而罢,复守本官。宪宗聪明仁爱之主也,德舆文学德行之人也。当时罢免,只缘循默,不必指瑕,未致罪名而然也。至如祖宗朝罢免范质、宋琪、李昉、张齐贤,亦只以不称职,均劳逸为辞矣,未尝明过也。近岁方乃摭拾⑥细故,托以为名,扬于外廷,斯乃不识大体之臣,上惑圣听,有此举措,非所以责大臣之义也。宋庠岂无细故,臣等不言之者,盖为陛下惜此事体。臣等所陈,惟陛下圣度详处。
(节选自《弹宋庠疏》北宋·包拯)
[注]①宋庠(996年-1066年),北宋大臣、文学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指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皇佑元年(1049年),正式拜相。其后因罪罢相外放,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②垣:官署的代称。③白贤:贤能。④劄子:同“札子”,相当于奏折。⑤衡轴:古代天文仪器的转轴,比喻中枢要职。⑥摭拾:拣拾、拾取。
书《包孝肃弹宋庠疏》后
包公拯弹宰相宋庠疏曰……读之流汗。庠素有才望,不愧科名者,秉衡七年不为久,无所建明未为罪,又求解不得命乃止,而包公直以“固位无耻”斥之,抑何过之深也!假令当时宰相才望科名不及庠,秉衡不止七年,而又擅权纳贿,贬贤逢君,无所不至,不但略无补报而已,则包公更将何以奋其笔舌乎!观其疏曰:“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不必指瑕,未致罪名而然。呜呼,乃今而知执政者,苟其罪不止于瑕末,职不比于循默,久贪大位,塞贤者路,彼固包公所不齿者,又何足以辱公之笔舌哉!
(节选自《解舂集文钞》清·冯景)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冀陛下倚任常得其人 冀:希望
B.具劄子论列宋庠 具:撰写
C.均劳逸为辞 辞:拒绝
D.庠素有才望 素:向来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臣等之职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扬于外廷 君幸于赵王
C.臣等不言之者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则包公更将何以奋其笔舌乎 以乱易整,不武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B.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C.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D.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包拯直接弹劾宋庠理由的一组是( )
①臣等今日中书传谕,奉圣旨宣示宋庠自辩及求退等事。
②今乃自辩,谓臣等议论暗合已意。
③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
④非如群有司小官之类,必有犯状,挂于刑书,乃为过也。
⑤当时罢免,只缘循默,不必指瑕,未致罪名而然也。
⑥近岁方乃摭拾细故,托以为名,扬于外廷,斯乃不识大体之臣。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⑤⑥D.②③④
1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既节选了北宋谏官包拯弹劾宰相宋庠的奏折,又选取了清代冯景看了《包孝肃弹宋庠疏》的感想,两段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观点各不相同。
B.包拯深知以史为鉴的道理,从历史中找论据,在奏折中,他不仅列举了前代唐宪宗时的历史鉴戒,而且列举了本朝——祖宗朝皇帝罢免范质等人的事例来说明。
C.包拯在奏折中作了明确阐述,他认为一个掌握国家高层权力的人,无功即为过。
D.在官员奢侈庸碌渐成世风的北宋,单纯弹劾一个无所建明的宋庠并不公平,冯景作此文的目的在于尖锐地指出包拯的偏颇。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宪宗朝,权德舆为宰相,不能有所发明,时人讥之,终以循默而罢,复守本官。
(2)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
13.包拯对于宋庠的弹劾,后人的评论是多元的,有的说他是“从严要求”,也有的说他是“求全责备”,清代冯景也进行了质疑,对此你怎么看?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苦雨叹
[宋代]陆游
九渊龙公出忘还,瓦沟垂溜声淙潺,
茫茫大泽北际海,潋潋平湖南浸山。
吾庐四望路俱断,蛙黾争雄乱昏旦。
漏床腐席夜失眠,湿灶生薪朝不爨。
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
老夫一饱复缪悠③,听儿读书宽百忧。
[注释]①黾:古代蛙的一种。②青秧出禾头:庄稼经雨出芽,此为灾年之兆。③缪悠:虚妄不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篇想象新奇,用龙王出游忘还来写大雨连绵不绝、多日不停的现状,照应了题目“苦雨”二字。
B.“茫茫”和“潋潋”形象地描绘出湖泽因雨大而水阔的样子,景象壮丽,意境雄浑开阔。
C.本诗作为七言诗,章法整齐,讲究押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D.本诗语言自然精炼,最后四句明白如话,体现了陆游在诗歌语言上反对粉饰雕琢的主张。
15.陆游自言:“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在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有“杜陵叟遗踪”?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16.本诗标题的“苦”和全诗最后的“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句子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3)落日楼头,______________,江南游子。(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 (杜甫《阁夜》)
(5)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正是那些清廉正直的官员的真实写照。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与感动
罗伟章
(1)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
(2)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
(4)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
(5)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
(6)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
(7)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
(8)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
(9)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
(10)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回忆“我”听哥哥念《陈情表》的往事,用“闻到了旧香”,形象生动的表现《陈情表》的语言带给“我”强烈的美的感受。
B.第(3)节中作者说:“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颤栗”是作者由李密的悲苦触发了自己自幼丧母的内心痛苦、恐惧的复杂感受。
C.眉山苏东坡与彭山李密,虽都命途多舛,但一个豁达洒脱,活得诗性;一个困厄悲苦,以孝动人。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
D.文章第9段对李密家乡彭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洁,画面清新质朴。
E.最后一节中引入了彭祖的传说,又引入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一虛一实,有力地印证了“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这个观点,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19.请赏析文章最后一节中画横线句子。
20.作者说:“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川西彭山,为什么?
21.综观全文,说说《陈情表》对“我”有哪些意义?
22.结合你学过的苏轼作品,举例分析你对第(8)节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深刻理解。
七、语言表达
23.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
三年来,天津市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成效。逐步探索出一条“依靠__ ①_ 控污染增量,依靠_ ② 减污染存量,依靠__ ③ 管污染排放,依靠区域协同阻污染传输,依靠 ④ 扩环境容量”的生态环境治理之路,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A.铁腕治污 B.结构调整 C.生态建设 D.工程治理
八、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6月,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上线后迅速火爆。“乘风破浪”一时成为热词。“乘风破浪”这个词非常适合形容不断发展的社会和人们的心境、姿态。100年前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越过急流险滩,乘风破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逆行者乘风破浪,他们以奉献精神和求实态度击退了疫魔;北斗的研制者乘风破浪,他们以自主创新的力量为中国人争了气;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乘风破浪,他们立足平凡岗位,拼搏进取……无数个“我”集合成“我们”,乘风破浪、砥砺奋进,为同心筑梦写下一个个生动注脚。
走进2021年的春天,你对“乘风破浪”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体验?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A
6.B
7.C
8.D
9.A
10.C
11.D
12.(1)唐宪宗朝时,权德舆做宰相,不能有什么创新,当时的人讥讽他,不久因为依循常规不发表意见而被罢官,又回去做他原来的官。
(2)执政大臣与国家结为一体,不能尽心竭力,建立大功德,这就是错误,罢黜他也很适宜。
13.赞成这是“从严要求”。包拯在奏折中作了明确阐述,他认为,对于掌握国家中枢权力的高层官员的评价,不能等同于基层干部一定要有触犯刑律、贪赃枉法的罪行与事证(“非如群有司小官之类,必有违状挂于刑书”),这是因为一个掌握国家高层权力的人,无功即为过,因为其执政地位的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其施政影响也必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位高而权尊,权尊而责重。与其地位、权力相应的是义务与责任。就此而言,包拯所论,并非毫无道理。
赞成这是“求全责备”。包拯偏偏只对一个虽然无功,至少无过,何况颇有声望的官员揪住不放?这一行为是否体现了北宋台谏制度的荒唐性,又如何让人赞赏包拯的职业精神?宋庠的“殊无建明”,可能有制度的缺陷,可能有皇权的制约,可能有同僚的挤压,可能有环境的影响……把责任归结到宋庠一个人身上,是不公平的。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均劳逸为辞,意思是“(用)不分勤惰为理由”。辞:理由、借口。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副词,表判断;副词,竟然;
B.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C.代词,这件事;动词,到。
D.都是介词,用。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衡量、评定宋庠,从他两次主管中枢要职,从头到尾已经七年,毫无建树,只是有小小的业绩略补功效。却只是暗中轻易获得俸禄,窃据高位白吃饭不做事,(反而)心安理得,舒缓自在,认为计谋得逞。
“首尾七年”表达完整,主谓结构,成分齐全,独立成句,前后断开,排除BD。
“略效补报”,“略效”作主语,“补”作谓语,“报”作宾语,句子完整前后断开;“而但阴拱持禄”中“而”表转折,引出下文,“而”前断开,承前省略主语“宋庠”,“持”作谓语“禄”为宾语,“但阴拱”作“持”的状语,这是独立的句子,“禄”后断开前后,句以上分析排除C。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是说奉旨处理宋庠的事情,还没有说到弹劾的理由;⑤是说唐宪宗时罢免权德舆的情况,不是直接弹劾宋庠的理由;⑥是批评一些人的错误做法“近年才有人挑拣他们的小错误,以此为借口,在朝廷外宣扬,这是那些不识大体的臣子,向上迷惑您,有这样的举措,不是用来要求大臣的标准”,不是弹劾宋庠的理由。排除这三句。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冯景作此文的目的在于尖锐地指出包拯的偏颇”错。结合原文“乃今而知执政者,苟其罪不止于瑕末,职不比于循默,久贪大位,塞贤者路,彼固包公所不齿者,又何足以辱公之笔舌哉!”可知,冯景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要警惕那些贪官、庸官尸位素餐,影响国家大局。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发明,创新;讥,讥讽;循默,依循常规不发表意见;守,担任。(2)同体,结为一体;“灼然”,明显的样子;树立,建立;是,这;当,判处;黜,罢黜。“是谓之过”判断句;“宜乎当黜”主谓倒装句。
13.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如赞成这是“从严要求”。可结合“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少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臣等窃以前代治世,至于祖宗之朝,罢免执政大臣,莫不以其谟明无效,取群议而行也。何则?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非如群有司小官之类,必有犯状,挂于刑书,乃为过也”来理解包拯的观点,他认为对于掌握国家中枢权力的高层官员的评价,不能等同于基层干部一定要有触犯刑律、贪赃枉法的罪行与事证,一个掌握国家高层权力的人,无功即为过,因为其执政地位的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其施政影响也必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位高而权尊,权尊而责重。与其地位、权力相应的是义务与责任。就此而言,包拯所论,并非毫无道理。
如认为这是“求全责备”,可结合冯景的观点“庠素有才望,不愧科名者,秉衡七年不为久,无所建明未为罪,又求解不得命乃止,而包公直以'固位无耻’斥之,抑何过之深也”“假令当时宰相才望科名不及庠,秉衡不止七年,而又擅权纳贿,贬贤逢君,无所不至,不但略无补报而已,则包公更将何以奋其笔舌乎”,冯景尖锐指出了包拯的偏颇,假如一些官员的德才政声不如宋庠、任职时间不止七年,甚至以权谋私,奉迎拍马,包拯却置之不顾,偏偏只对一个“首尾七年,殊无建明”,虽然无功,至少无过,何况颇有声望的官员揪住不放,这一行为是否体现了北宋台谏制度的荒唐性,又如何让人赞赏包拯的职业精神?宋庠的“殊无建明”,有无制度的缺陷,有无皇权的制约,有无同僚的挤压,有无环境的影响?其实是可以推测的,也是可以考察的。把责任归结到宋庠一个人身上,是不公平的。
参考译文:
臣等今天得到中书省的传话,奉圣旨宣示,宋庠为自己辩解和请求辞官等事情。我们这些人承蒙陛下的提拔任命,在谏官官署处理这件事。只有采纳听取天下共同的评议,区别清楚贤能和不贤能,展示给皇上看,希望陛下能得到值得倚重信任的人才,来使政治兴旺。不让贪财冒进不是人才的人得逞,固守(不该属于)他的官位,对国家大事造成损害,是我们的职责,也是陛下委托给我们的重任。本来也不敢依随私情诋毁欺骗,把白的说成黑的,惑乱您的耳目,动摇大臣的爵位,来换取非凡的荣誉,巧取自己的晋身之计,这也是我们所自信的,也是陛下明察的。我们在昨天二月二十三日撰写奏折,衡量、评定宋庠,从他两次主管中枢要职,从头到尾已经七年,毫无建树,只是有小小的业绩略补功效。却只是暗中轻易获得俸禄,窃据高位白吃饭不做事,(反而)心安理得,舒缓自在,认为计谋得逞。并且回复(他)请求离职的时候,陛下下旨,还没有下定论,宋庠就不慌不忙地停止了他自请离职的请求,足见他贪恋权位到了多么无耻的地步。现在他竟然为自己辩解,说我们的议论与他的心意暗中呼应,我们也说,宋庠的本意与天下的议论暗中呼应,这不近似于欺骗吗?希望陛下深入的体察。至于说没有过错,又不是这样(评判)的。我们私下里认为以前的朝代到本朝历代的历史,罢免执政大臣,没有不因为他谋略无效,(皇帝 )听取群臣评议,因而把他罢免的。为什么呢? (因为) 执政大臣和国家结成一体,不能尽心竭力,建立大功德,这就是错误,罢黜他也很适宜。不能像那些有司小官这类人一样,一定有犯罪情况在刑书上有体现,才是过错。唐宪宗朝时,权德與做宰相,不能有什么创新;当时的人讥讽他,不久因为依循常规不发表意见而被罢官,又回去做他原来的官。宪宗,是聪明仁爱的明君;权德舆,是文学有德行的臣子。当时被罢免,只是因为依循常规不发表意见,不需要指出犯了什么错,没有招致罪名就这样(被罢免)了。至于像本朝,罢免范质、宋琪、李昉、张齐贤,也只是用他们不称职,不分勤惰为理由,并没有明言他们的过错。近年才有人挑拣他们的小错误,以此为借口,在朝廷外宣扬,这是那些不识大体的臣子,向上迷惑您,有这样的举措,不是用来要求大臣的标准。宋庠难道没有小问题吗?我们不说它的原因,只是为陛下重视这些原则。我们所说的话,希望陛下考虑裁决。
书《包孝肃弹宋庠疏》后
包拯弹劾宰相宋庠的奏章说……读完不禁流汗。宋庠向来有才华名望,是不愧对科名的人,执政七年不算太久,没有建树不算是罪过,又是在请求离职没有被批准才不再坚持,但包公一直用“固位无耻”斥责他,也许责备的有些过分了吧!假使当时宰相才望科名都赶不上宋庠,执政不只七年,而又专权受贿,排斥贤能巴结君王,无所不为,不只是没有一点功效罢了,那么包公更要用什么话来批评呢?看他的奏折说:“执政大臣和国家结成一体, 不能尽心竭力,建立大功德,这就是错误,罢黜他也很适宜。”不一定要指出犯了什么错,没有招致罪名就这样(被罢免)了。唉,我想如今那些执政者,如果他们的罪行不只是有毛病,失职不只于依循常规不发表意见,长久地贪图大的权位,堵塞了贤能人的路,他们本来就是被包公所看不起的人,又怎么值得玷辱包公的口诛笔伐呢!
14.B“景象壮丽,意境雄浑开阔”错。“茫茫”和“潋潋”写出因为雨水而致使湖泽水阔,写诗人因雨大而烦恼忧愁。
15.“杜陵叟遗踪”指杜甫诗风。①“漏床腐席夜失眠”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自经丧乱少睡眠”诗句,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贫穷与困苦;②“湿灶生薪朝不爨”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娇儿恶卧踏里裂”的细节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深刻反映出因连绵不绝的大雨和生活的困窘造成的苦难。③“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与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风格近似,诗人都同样关心农事,陆游因阴雨连绵影响秋收而忧心民生疾苦,杜甫因春天雨水对农耕有利而倍感喜悦。
16.大雨连绵水涨路断,忧出行不便;屋漏席烂灶湿难饱,忧生活贫困;庄稼出芽灾年已显,忧民生艰难;蛙黾争雄乱昏旦,隐喻乱世忧国家命运。
17.守拙归园田 西当太白有鸟道 断鸿声里 人事音书漫寂寥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18.BC(B. 对“颤栗”理解不当,“颤栗”应理解为因激动而颤抖。原文是“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陈情表》 让幼小的我第一次知道痛苦不是一个人的,引发了共情,有了面对痛苦的勇气,获得了心灵的慰藉;C. “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表达是“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
19.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晋武帝到亿万国人,从个人到众人,用排比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陈情表》感人无数的力量;又用“文学的根”比喻“陈情与感动”,用“根深叶茂”比喻《陈情表》对后世深远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李密的崇敬之情,对《陈情表》的高度赞誉。最后一句话既有点题作用,又深化了主题。
20.①作者与李密人情相类,遭遇相似,自幼结识,在内心深处已将李密视为自己熟识的故人老友,至于他的家乡在哪里并不重要;②作者偶然来到川西彭山,意外发现是李密的故乡,如与老友久别相逢,倍感欢喜,因此用大量笔墨描写彭山;③彭山自然风景美好质朴,当地人安宁祥和,内心丰盈,使作者更深体味到生长在这里的李密以陈情与感动使孝道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④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既有彭祖活了近800年的传说,又有张献忠沉银的真实历史,作者用一虚一实的写法,为彭山增添了历史文化色彩;⑤作者由感悟彭山孕育的传奇精神,写到了李密及《陈情表》用陈情与感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21.①《陈情表》是我儿时读的第一篇古文;让我闻到了旧香,感受到语言的美;②曾经给予幼年丧母的我以宽慰,至今仍心生颤栗;③它让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痛苦不是一个人的,当痛苦降临,无法逃脱,便只能忍受和承担,如此胸襟就撐出别样天地;④在我中年时意外在李密故乡与“故人重逢”,由彭山的风土人情、传奇精神我感知并感悟到了《陈情表》对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2.示例:苏轼因乌台诗案几近丧命,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次道中遇雨,同行皆感狼狈,而苏轼独泰然处之,并作《定风波》一词。用意外遇雨的细节书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显示出他面对人生风雨、政治仕途的坎坷,依然个性坚强,活得诗性,宠辱不惊,豁达洒脱。
23.①B ②D ③A ④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控污染增量”,抓住“控”字可知需要政府宏观把控,因此填B“结构调整”;
“减污染存量”,抓住“减”字可知需要从企业入手整顿污染企业,因此填D“工程治理”;
“管污染排放”,抓住“管”字可知需要政府出台强硬政策和措施管理,因此填A“铁腕治污”;
“扩环境容量”,抓住“扩”字可知需要进行C“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