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天行病中医经方
本 期 导 读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记载治疗外感天行病经方12首 ,皆出自《汤液经法》。
本文通过天行病经方与张仲景方的比对,发现张仲景除抄录《汤液经法》内容外,更基于临床实践,在方剂名称、组成、应用范围等方面有所创新。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体现出严谨、客观的科学精神,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辅行诀》与天行病经方
《辅行诀 》:「外感天行之病,经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具体包括大小阳旦汤 、大小阴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将以上12首方剂总名为「天行病经方」,方便论述。
陶弘景在《辅行诀》中说「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于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 因本书为「修真之辅」,故名《辅行诀》,后世将其用于中医治病。
按陶弘景选录方剂特点,全书可分三部:一为辨五脏病证方药;二为天行病经方;三为救卒死方。
各部行文体例又不尽相同,辨五脏病证方药部分皆引《内经》章句说理于前,附证候、方药于后;天行病经方则不然,无理论探讨内容,径载证候、方药及煎服方法等,与张仲景方证同条体例类似。
不同的地方在于张仲景多先谈病证,然后说「某方主之」;而《辅行诀》中一般先出方名,然后论「治某病证」。(如「小阳旦汤。治天行病,发热,汗自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脉弱者」。)
陶弘景于12方后附有1篇小结指出:「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
可见当时在治疗外感天行病方面,已具备升阳、扶阴、宣发、收重、清滋、温渗等系列方法,而这6种方法又为张仲景六经病证奠定基础,所以陶弘景认为张仲景 「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天行病经方与仲景方比较
表1显示,《辅行诀》天行病经方与张仲景方既有明确对应关系,又有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方剂名称、组成及应用范围三个方面。据陶弘景说:「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药名之,亦推主之义也。」
《伤寒论》第30条提到「证像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该条为张仲景师门讨论的记录,言谈间仍用阳旦汤之名,可见当时此方正名即为阳旦汤,桂枝汤之名则为张仲景所设。
经方中仅白虎、真武、小青龙汤方名还保存原名以外,其余余都看不到了,可知张仲景的确在方名上有所调整。
在方剂组成方面,除小阳旦汤、小朱鸟汤外,其余诸方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具体表现在药味与剂量之加减变化。
张仲景科学发展《汤液经法》/《辅行诀》
方名变更
陶弘景认为,张仲景变更方名是为了「避道家之称」,恐怕不完全是这样。但他提出「但以药名之,亦推主之义」则切中要害。如小阳旦汤桂枝为君,故更名桂枝汤,其余如黄芩汤、小柴胡汤、黄连阿胶汤等皆以方中主药命名 。
青龙、白虎等名称初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所使用,后逐渐引入医学等各个领域,与时间、方位、阴阳、五行等形成对应关系,如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等,成为古代阐释医学理论的重要工具 。
这种命名方法虽整齐划一,却有不足。第一,因其涉及古代天文学、哲学等多方面内容,对学者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不易入门。第二,因道家也常用这类名词,使学者易流于玄学,忽略方剂本身。
二者如「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但阳旦汤中,仅大阳旦汤中有黄芪,通以阳旦命名,方名涵义不够确切。张仲景以方中主药命名,则无上述弊端,同时有助于理解方剂结构,也便于学习与记忆。
总体上看,「推主」为张仲景方主要命名方式,反映出张仲景对于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药物的重视程度。
扩大应用范围
张仲景扩大「天行病经方」应用范围,为其论广《汤液经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主要贡献之一。具体表现在 5个方面:
首先,结合临床实践对经方的适应证进行扩充,前文小柴胡汤证便是1例。
此外如《辅行诀》:「小阳旦汤。治天行病,发热,汗自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脉弱者。」而桂枝汤证则包括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头痛,汗出 (汗出恶风、自汗出),身体疼痛,脉浮弱或迟等。
其次,补充禁忌证内容,强调临床用药安全。以桂枝汤为例,《伤寒论》中提出「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等使用禁忌。
第三,明确加减方法,体现临床处方规范。具体形式包括:① 方后注,如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等;②方证条文,如「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第四,成方合用,应对复杂变化。如「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第五,将经方运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如「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上述五方面体现了张仲景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
在内容上补充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使仅能治疗外感天行病的方剂焕发新活力,适应更为复杂的临床环境。在形式上补充禁忌证、加减法等,使方剂知识立体化,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与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