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一次有关语文的对谈

九月的风,暖暖地,吹散了下午四点多的阳光,我和我的同事脚步匆匆,踏上了回程。

此次出行,是因为参加区内组织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网络培训会,三个年段,区内所有的语文教师,济济一堂,在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的时间内,聆听了千里之外两位语文专家的讲座。部编本语文教材,似清风徐来,一年年地扩散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翌年之后,将覆盖全国。从此,不管是塞北还是江南,都将使用同一本语文教材,进行一次网络培训,只不过是这次教改大戏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一天来的听课,收获是满满的,但,恰恰是大脑接受的信息太多,每一缕神经都需要细细地消化。不由自主地,在回程,我和我的同事谈论的,都是有关语文的事。

“吕老师,你觉得今天的培训怎么样?”走出培训会现场后,年轻的女同事问我。“怎么样?”这一询问,使我本就迷乱的思绪愈发迷茫。语文教材的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都要随之发生变化,如果不改变,就无法适应未来的考试。虽然语文教材的改变是悄悄发生的,但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给语文教师们带来的心灵震撼却是巨大的。此次培训,好还是不好,有效还是无效,我真的无法言说,对伊的询问,我只有沉默。

改变沉默最好的方式就是转变话题。不知因为什么,伊谈起了她的曾经,从一名学困生到一名学霸的转变,伊不知道变化在什么时候产生质的飞跃,但,因她的努力,的确是发生了。听着她的神话,我想到了我的学生,想到了我的语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其综合性的复杂,实践性的适应,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的学生可能很快见效果,有的学生可能很久才能见效果。但不能以效果的快慢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恰恰相反,效果慢的学生,可能由于长期的学养积淀,掌握的语文知识会更扎实,更深厚。花开自有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要学会等待。

站台下,冷风中,站立着星星点点的候车人,我和伊又不由自主地谈起了语文。

“吕老师,语文课文后的基础知识,你说是不是都要讲啊?”现在的语文教材,在每一课的后面,都会渗透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是语文的根,是语文的本,由这些根本入手,语文学习才会变得枝繁叶茂。但,我矛盾的是,这些内容,讲则当讲,但怎么讲,讲多少,却需要拿捏准确。讲得少了,学生浅尝辄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无益;讲得多了,学生学得太多,囿于其中,又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学生不是大学生,想要进行专业性的语文学习,不是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该做的事情。我只能跟伊说,讲是当讲的,怎样讲,讲多深,还要根据测试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自己掌控——多么模棱两可的话啊!

坐在公交车上,年轻的女同事谈起了她的从教之初,她谈到了她从教的迷茫,她倾诉着从教带来的惊喜。语文教学的累,有时会滋生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的,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幸福。她说,在讲述《咏雪》时,对“公大笑乐”中的“乐”字的读音进行考证时,借助字典,发现“乐”读作“yuè”时,只有一个意义:声音,及其衍生义,如音乐。这一发现,让她很是兴奋,于是,把这一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勤查字典,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语文教师是清贫的,但,为什么现在仍然是有着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加入教师队伍,就是因为,教育,会让人在改变学生的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这是其它行业所无法拥有的人生感受。

伊很年轻,我已渐老。她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很高,总是会见到她在下午的自习时间给学生补课,总是会见到她和学生在一起时的身影,这,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而尤为令人羡慕的是,伊还写得一手娟秀大气的字体,让人赏心悦目。我相信,语文,是会善待每一个热爱它的年轻人的。

我多想拥有伊的年龄,和语文重新相逢,以我现在所拥有的思想,去亲近语文,与之来一次不负今生与来世的邂逅。现在的我,觉醒得太晚了,与语文错过了许多的美好。我已经辜负了语文,以后,只能加倍的补偿。

转乘时,在车上,我与同事谈论的还是语文。语文,已经成为了语文人无法绕开的情怀。“吕老师,《陈太丘与友期》怎么讲才好呢?”对即将讲授的新课,伊还有着些许的迷茫。而我,对这篇文章,既很熟悉,又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讲过了三四遍了吧?陌生,是因为,对这篇文章,我曾经是如何讲的,记忆已经很是模糊了。我认真思考着,渐渐地,思路清晰了,说,可以从“陈太丘与友期”的“期”字入手,引入文章的分析。当我正要具体阐述时,车到站了。匆匆地,在微笑的问候间,与伊告别,彼此消失在人流中。

归途,我仍在继续,接下来,是和自己的对谈。把自己隐藏在人海中,我还在想着《陈太丘与友期》,从题目中的“期”入手,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呢?我可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

1.“期”是什么含义?

2.陈太丘与友人相见了吗?为什么?

3.友人什么时间来的?

随后,我会采取角色表演的形式,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友人和远方,通过表演,分析人物。从而,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喜欢表演,学生喜欢趣味化的语文课堂。

在总结人物性格特点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友人惭,下车引之”。询问学生,友人是否有可取之品德。再分析“元方入门不顾”一句,分析元方是否有做得不够恰当之举。

进而,走向文本深处,谈论关于“信”的话题,谈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一观点。

形式呢?可辩论,可阐述,让学生沉浸在思维的火花绽放的快乐中。

最后,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积累所学。

在思考中,我来到了家门前,推门而入,结束了我一天的语文生活。

行走在语文的路上,我已没有回程,虽有嗟叹,但,已不能让时光重现。假如有来生,再做语文人,定不负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