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在传统文化的河——《有朋自远方来》课随想

这是一节语文课吗?如果是,听课的我,为何却感受到了浴乎沂水的惬意?
统编语文教材编写者匠心独运,在综合性学习部分单列了“传统文化”专题,面对这一专题,上什么?怎么上?引起了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思考。
教学如烹饪,好与坏全在于烹饪者的技与巧。统编语文教材已经把食材摆在那里了,而且,这食材皆是上等之物,如不把它们变成珍馐佳肴,岂不是暴殄天物?
是啊!如何上好这样的综合实践课呢?初涉统编语文教材的我,缱绻沉思,殚精竭虑,为的,就是想把这如乱麻一般的思绪理清。
我设计着我的教学设计,我想象着我的语文课堂,渐渐地,似有一缕光在远方缥缈,而让我难忘的,是一节《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课。
那是一个冬日的上午,阳光闪亮,把窗的影嵌在了黑板的一端。整个教室也暖暖的,细细闻嗅,似有翰墨香,在室内萦绕。
我知道这是我的错觉,但,当时的课堂,让我不得不有此错觉。
上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沉稳与流畅让她的课像一条潺潺流淌的河,当行时行,当止时止。于是,学生的学与思,积与放,都呈现得酣畅淋漓。
课的源,起于一个小游戏:我来画,你来猜。
轻轻地,她走到黑板前,素手轻扬,转瞬间,两个图案赫然呈现在黑板上。我细细地端详这两个图案,辨认着。“哦!”原来是甲骨文的“朋友”。
由此导入,切题合课,古色古香,真是妙哉!
综合性学习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即使是在“传统文化”这一专题里,也有诸多涵盖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应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目标。
这节课,同样如此。在课前,她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诗词、典故和文章,工程可谓巨大,而这些自学成果,是需要在课堂上呈现的。什么样的呈现形式能有序地把这些内容呈现呢?她,心中自有丘壑。
我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小组合作技术的实验,而作为小组技术骨干的她,深谙其道。分组展示,很是恰切。
而各组呈现的搜集整理的成果,也各具风采。
名言展示,两生齐颂,同声嘹亮,一句句,声振林樾,最后全组起立,共念友情,响遏行云。;
诗词展示,一诗两生,上下两句,自然衔接,古韵飘飘,知己的情,朋友的意,在吟诵中流淌;
成语展示,连缀接龙,在学生的起与坐之间,一个个关于交友的成语如泉水击石般,泠泠作响,悦心,入心;
故事展示,学生的浓情描述,把我的思绪带入古代,感受着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情,迷醉于管仲与鲍叔牙的朋友意。
学生的展示是精彩,可贵的是授课教师对这些展示都进行了点评。这点评,是引导,是归纳,是深化。正因如此,课堂,开始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了。
喜欢她的过渡,给人一种不着痕迹之感,很是自然。
“学习呢,要融会贯通,语文课讲述了有关交友的内容,在我们的政治书的第二单元,也阐释了有关交友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政治书,找一找你喜欢的,有关交友的句子。”
柔语温声间,围绕“交友”这一主题,任课教师由语文过渡到政治,学科整合,交叉学习,无形中外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请用'我喜欢和……的人交朋友,因为……’的句式谈一谈你在学习中的收获?”这一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又由政治回到了语文。可谓是收放自如。
形式呢?是小组讨论。是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们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虽然久远,但,在学习上,真是一条至理箴言。
嘈嘈切切,细语轻喃, 声音的高低错落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思想如洪,闸门打开后,也可谓是蔚为壮观。关于交友的爱与憎,情与理被学生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课堂在延伸,终于,延伸到了生活。
四名学生来到了前台,成了被访谈者。在访谈中,他们娓娓述说着自己交友中的快乐与痛苦,悲伤与喜悦。
 “那你觉得他这样的行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讲述了一段交友不慎的故事,任课教师的询问,为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这一思考,让学生的思想就深邃了起来。
喜欢任课教师在学生交友迷茫的引导,欣赏任课教师在问题探究后的总结。这引导,让学生拨云见雾,明确了交友的方向;这总结,让学生知道了交友之道,不至于成为歧路盲羊。
令人惊叹的,是最后环节的辩论,这一环节,针对网络交友的利弊,学生开始了唇枪舌剑的辩论,这辩论,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思,去想,去深化。
这节课,形式是多样的,足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兴奋点上穿梭;
这节课,内容是丰富的,足以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
“交友”是这节课的点,而任课教师由这个点四处延拓,最终变为汪洋。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且听且想,我的思绪在传统文化的河中徜徉。
(0)

相关推荐